神奇的木牛流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糧草運輸是北伐的頭等大事

諸葛亮北伐最頭痛的就是糧草問題。

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可見糧草對於軍隊和戰爭的重要性。

曹操之所以在官渡之戰中取得勝利,就是用火燒掉了袁紹的烏巢糧倉,袁紹軍隊沒了糧草,軍心大亂,這才被曹操打敗。

諸葛亮北伐,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如何把十萬人的糧草運到祁山或五丈原的前線。

眾所周知,「蜀道難,難於上青山」,現在在四川某些地區仍然可以看到棧道。

所謂棧道,是人們把木頭做成木樁,打入山崖峭壁之中開闢出來的路。

棧道一邊靠著懸崖峭壁,一邊是懸空的,看上去非常危險,而古人入川或出川都要在這樣的棧道上行走,棧道上甚至還可以通行牛馬、車輛。

棧道也是四川通往關中、隴右的主要交通方式。

淮海戰役勝利以後,陳毅元帥曾經十分動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解放區人民用獨輪小車推出來的。

當時人民解放軍投入淮海戰役的總兵力是60萬,但動用解放區的支前民工卻是80萬,超過軍隊的數量。

支前民工用獨輪小車、馬車、牛車、騾車等極其簡陋的運輸工具,把糧食、物資、軍需及時運到前線,這才保證我軍奪取淮海戰役的偉大勝利。

由此推斷,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國時代,交通工具更為落後,諸葛亮動用十萬大軍北伐,就必須使用超過十萬以上的民工。

而當時,整個蜀國在戶籍中登記的人口還不到一百萬。

諸葛亮為了北伐,實行了全國總動員,基本上青壯年男子都要當兵、上前線,而老弱的男子,甚至一部分婦女可能都要充當民工,運送糧草。

在這方面,諸葛亮絕對是以身作則。

起初他沒有自己的兒子,兄長諸葛瑾把兒子諸葛喬過繼給諸葛亮,他視同己出,十分喜愛。

但他命令諸葛喬也要上前線充當運輸兵的小隊長,諸葛亮在寫給其兄諸葛瑾的信中說:「喬本當還成都,今諸將子弟皆得傳運,思惟宜同榮辱。

使喬督五六百兵,與諸子弟傳於谷中。

」(《三國志》卷35《諸葛亮傳》注引《諸葛亮集》)大概運輸任務十分繁重,諸葛喬過於勞累,竟然在押送糧草的途中病死,年僅25歲。

諸葛亮大公無私、高風亮節的高尚品格從這件小事中也可以看出,所以後人無限敬仰諸葛亮,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確實是有道理的。

然而蜀國國家太小、人力不足,每次到了北伐的關鍵時刻,在諸葛亮已經打了勝仗、正要趁勢擴大戰果的時候,都是由於糧食沒有了,蜀國只能退兵,結果事倍功半、前功盡棄。

《三國演義》中的木牛流馬

神奇的木牛流馬

為了解決糧草運輸問題,諸葛亮煞費苦心。

史書中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三國志》卷35《諸葛亮傳》)可見諸葛亮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個懂得工藝技術的發明家。

諸葛亮的最大發明,就是木牛流馬。

《三國演義》中也有相關描寫,說木牛流馬不喝水、不吃草,不要人工餵養,裡面藏有機關,只要撥動機關,它就能自己行走。

木牛流馬可以裝載許多糧食,蜀軍有了木牛流馬就再也不為運輸糧食發愁了。

魏國軍隊見了木流牛馬,大吃一驚,以為有鬼神在幫助諸葛亮。

毫無疑問,這是小說的誇張。

《三國演義》是在《三國志》基礎上的藝術加工,不能作為史料依據。

木牛流馬的製作地點大概是在漢中的黃沙鎮,也就是今天陝西沔縣的黃沙鎮。

迄今為止,對木牛流馬到底是什麼樣的形狀,眾說紛紜,還沒有統一的認識。

宋代人陳師道認為,它是一種木製的獨輪車,四川人稱之為「雞公車」。

專門研究中國科技史的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也認同這一觀點。

范文瀾先生不完全同意這個看法。

他認為木牛是一種人力的獨輪車,有一腳四足,所謂腳,就是一個車輪,所謂四足,就是車旁前後裝上四條木柱,這樣行車、停車時就不容易歪倒。

而流馬是一種改良的木牛,前後左右有四個輪——以前的手推車有兩個輪,諸葛亮改為一輪和四輪。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不管木牛還是流馬,都是木製的四輪車。

木牛和流馬的區別又在哪裡呢?木牛的特點是載重量大,但行走的速度比較慢。

根據記載,木牛每天能走二十里,一次能裝一個人一年的糧食,古人一年的口糧大概是六百五十斤左右,木牛行走速度慢的原因是因為車輪比較小,「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就是人走六尺,車輪轉四次。

流馬的特點是行走的速度比較快,但是裝載的糧食比較少,大概是每次裝載糧食一百四十斤左右。

流馬的創新之處是設計了可與車身分離的裝米箱,可以自由裝卸。

遇到陡坡時,若車子上不上去,就可以把糧食箱卸下來,用人力來扛,把車推上去後,再把糧食箱裝進車中。

2009年,高希希導演《三國》中的木牛流馬 視覺中國資料

從運糧的路線來看,木牛主要在漢中到祁山這條道路上使用。

這條路路途比較遠,中間沒有大型的轉運倉庫,需要載重比較大的車輛隨軍移動,即使速度慢一點也無所謂。

流馬主要使用於褒斜谷,褒斜谷的局部地段比較平坦寬闊,適用於速度較快的車輛。

而且諸葛亮在斜谷口建造了大型的糧食倉庫,所以對運輸工具的要求是速度快,而不一定要求運量大。

那麼木牛流馬的功效和作用又如何呢?應該說它們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諸葛亮一共進行了五次北伐,前三次北伐都沒有超過一個月;第四、五次使用了木牛流馬運送糧食,情況有了轉變。

第四次北伐時間達到了四個月,第五次則從二月份到八月份,長達半年之久,如果不是諸葛亮病死,說不定這次北伐時間還會更長。

這就說明用木牛流馬運糧有一定效果,但也不能誇大其作用,因為第四次北伐蜀國最後還是因為糧盡而退兵。

第五次北伐雖然用了木牛流馬,但糧食還是不夠吃,所以諸葛亮又採取了新的辦法,就是屯田。

史載,蜀漢建興「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

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三國志》卷35《諸葛亮傳》)雖然木牛流馬運載量有限,但有一點總是應該肯定,那就是木牛流馬的運輸效率肯定要高於人工的肩挑手提。

諸葛亮為十萬大軍運輸軍糧,所用的木牛流馬很多,決不止幾十架,而是動用了上千架,那麼為什麼木牛流馬又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呢?我認為,其原因在於木牛流馬的運輸效率還是比不過真牛真馬。

三國時期不僅人口大量減少,而且牲口也比較少,牛和馬都很寶貴,牛主要用來耕地,而馬主要用來作戰,組成騎兵,諸葛亮捨不得用牛馬來運糧食。

後來人口的數量、牲口的數量都大大增加了,所以也就沒有必要使用木牛流馬了。

由此我們也可以推斷出,諸葛亮使用木牛流馬是出於無奈。

當時的交通條件實在太差了,所謂「高山尋雲霓,深谷肆無景。

漢中諸城,皆鳥棲而不敢出」。

(《晉書》卷34《羊祜傳》)蜀漢的牛馬太少,人口也少,所以才使用木牛流馬,可見諸葛亮為了北伐確實是鞠躬盡瘁,想盡了一切辦法。

如今,有許多學者和民間三國史的愛好者,對木牛流馬特別感興趣,他們想自己搞實物模型,複製木牛流馬。

據我所知,現在全國複製的木牛流馬大概有數十種之多。

木牛流馬模型

但是研製木牛流馬是很難的。

有人認為木牛流馬就是獨輪車,只要在獨輪車上做一個牛頭或馬頭,就算是木牛流馬,但實際上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考古發掘的漢代畫像磚上面就有獨輪車的圖畫像,說明在諸葛亮之前就有獨輪車了。

有人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來複製木牛流馬,結果複製出來外形很像,但是幾乎沒有實用價值。

也有人按照現在的科學技術去複製,例如用軸承、齒輪、蓄電池和電動機等等,但這完全脫離了歷史,絕不是古代的木牛流馬。

如果不懂得漢代、三國的歷史,不懂得古代的度量衡,即便是高級木匠也是無法研製木牛流馬的;但如果讓歷史學家研製木牛流馬也是不行的,因為他們沒有專門的工藝知識和技能。

總之,諸葛亮確實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留給後人的不僅是智慧的財富、精神的財富,還有科學的財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孔明製造出來的「木牛流馬」到底是什麼?

小時候看了三國演義,一直非常好奇的是,其中諸葛亮製作的木牛流馬究竟是什麼!難道真的與如今機器人比較類似嗎?難道古人的智慧真的如此腦洞大開,發明出來連現代人都無法理解的動力產品?而且「木牛流馬」是...

國寶話三國——揭開木牛流馬的神秘面紗

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諸葛孔明作為智慧和忠良的化身,為無數後人所敬仰。除了這些聰明才智,他發明的孔明燈、諸葛連弩、八陣圖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發明創造。在這些發明中,木牛流馬絕對是一爆款發明。在三國演義...

諸葛亮的木牛流馬究竟是什麼?

眾所周知諸葛亮在北伐時最頭痛的就是糧草問題,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糧草對戰爭雙方的重要性。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之所以能以少勝多就是因為聽取了許攸偷襲了袁紹的烏巢糧倉,而袁紹沒有了糧草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