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讀的家書——《曾國藩家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曾國藩家書》一書收錄了曾氏從年輕至去世前的百餘篇較有代表性的家書,按內容大抵可分為治軍、為政、修身、治學、持家、處世、理財、交友、用人等章。

通過這些書信,可以去探索曾氏一生之行為思想,從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風雲變幻和他仕途春風得意背後的感覺,由於樹大招風,功高蓋主,封建王朝隨時都有再上演「走兔死,狡狗烹」的時代悲劇。

所以他雖身居高位,但內心卻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曾氏家書是一面鏡子,真實折射出了曾國藩複雜的內心世界,該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

曾國藩家書

書籍概述

作者:曾國藩

類型:書信集

成書時間:清咸豐年間(19世紀中葉)

內容簡介:《曾國藩家書》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

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小到人際瑣事和家庭生計的指際,大到進德修業、經邦緯國之道的闡述,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

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

儘管曾氏留傳下來的著作太少,但僅就一部家書中可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名書背景

曾國藩,號滌生,諡文正,湖南湘鄉人,1811年11月26日出生在一個偏僻山村的地主家庭里。

曾國藩有兄弟5人,他排行老大,另有1姐3妹,家中對他們兄弟嚴加管教,希望他們能光宗耀祖。

曾國藩的祖父自幼教育他們「君子在下則排一方之難,在上則息萬物之囂」,「人以懦弱無剛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曾國藩從小發憤圖強,6歲入塾讀書,8歲隨父學五經,14歲應童子試,22歲考取秀才,28歲中進士。

初授翰林院檢討,1846年充文淵閣直學士,次年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曾國藩少年得志,官運亨通,10年之中連升10級,官至二品。

他能獲得這麼快的擢升,關鍵在於他刻苦修身。

曾國藩家書

他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從不放棄自己的品德修養,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棄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和自責。

他的一生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真實寫照。

曾國藩立志求學,要求極嚴,理想抱負很高。

他曾對4位弟弟說: 「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進也」,讀書講究「志、識、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觀海,如井蛙窺天,皆無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

曾國藩極重擇師交友,立志向聖賢看齊。

他在詩中寫道:「莫言書生終齷齪,萬一雉卵變蛟龍。

」曾國藩在其志向的激勵之下,終生勤儉謹慎,學修不斷。

因此,當清國鎮壓太平軍起義屢遭敗北時,他創立的湘軍卻能扭轉敗局,取得軍事上的勝利。

清政府稱他是「學本有源,器成遠大,忠誠體國,節勁凌霜」,讚揚他是「中興第一名臣」。

在極重「立德、立功、立言」的湖湘學派中,曾國藩既是一名推波助瀾者,又是一位成功的佼佼者,因而青年毛澤東在1917 年致黎錦熙的長信中寫道:「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

」這裡,毛澤東服氣曾國藩就是服他是位「大本大源」、倡學促教、陶鑄人心的學者和政治家。

蔣介石更是把曾國藩奉為終生學習的楷模,在其任黃埔軍校校長時,就把《曾胡兵書》列為必修課目。

他還經常向兒子蔣經國講述他學習曾國藩的心得體會,一再叮囑蔣經國要終生學習研究《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擊敗太平軍,是他一生事業的頂峰。

他一生的轉折點是處理「天津教案」。

他卑顏屈膝,為洋人賣力,最後在國人的譏罵聲中感覺到「天津教案」是「外慚清議,內疚神明,為一生之憾事」。

近代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對他作了比較客觀的評價:「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

」曾國藩早年致力學問,其學術研究從歷史、古文到書法、理學以及各種典章制度。

他渴望多做學問,與當朝大學問家梅曾亮、何紹基等名士媲美,但他最終沒有成為一位著述豐富的大學者,主要原因是他還來不及著書立說,就已升至二品高官,從此忙於官場之爭,再後來投身於戎馬征戰之中,使他不可能固守書苑,一心研究學問。

當代著名學者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套《曾國藩家書》。

」今人要研究學習的也只能有一套《曾國藩家書》。

它記述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他從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是後人研究曾國藩思想的寶貴資料。

曾國藩在攻克天京後,權勢極大,功高震主,清朝對其極不放心。

咸豐帝曾在湘軍克復武漢時嘆道:「去了半個洪秀全,來了一個曾國藩。

」曾國藩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歷史知識,熟悉歷代掌故,因而在擊敗太平天國後一方面自裁湘軍,一方面把家書刊行問世,藉以表明自己忠心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

曾國藩家書自時起便風靡流行,歷久不衰。

後經多家取捨整理,形成多種版本。

總的說來,他的家書現存1400多篇,從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歷時30年,其內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治學、治軍、為政等方面,這些家書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實而又生動的生活寶鑑。

內容精要

在為人處世上,曾國藩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

他在致其弟信中說:「吾自信亦篤實人,只為閱歷世途,飽更事變,略參些機權作用,便把自家學壞了!⋯⋯賢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將篤實復還,萬不可走入機巧一路,日趨日下也。

」至於堅忍功夫,曾國藩可算修煉到了極點。

他說:「困心橫慮,正是磨練英雄,玉汝於成。

李申夫嘗謂余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

因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此二語,是餘生平咬牙立志之訣。

余庚戌辛亥間,為京師權貴所唾罵;癸丑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岳州之敗,靖港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

」曾國藩崇尚堅忍實幹,不僅在得意時埋頭苦幹,尤其是在失意時絕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國荃連吃兩次敗仗的信中說:「另起爐灶,重開世界,安知此兩番之大敗,非天之磨鍊英雄,使弟大有長進乎?諺云:『吃一塹,長一智。

』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

務須咬牙勵志,費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餒也。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國藩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

他在家書中寫道:「余教兒女輩惟以勤儉謙三字為主。

⋯⋯弟每用一錢,均須三思,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

吾在外既有權勢,則家中子弟最易流於驕,流於佚,二字皆敗家之道也。

」他希望後代兢兢業業,努力治學。

他常對子女說,只要有學問,就不怕沒飯吃。

他還說,門第太盛則會出事端,主張不把財產留給子孫,子孫不肖留亦無用,子孫圖強,也不愁沒飯吃,這就是他所謂的盈虛消長的道理。

在治軍用人方面,曾國藩更是有其獨到之處。

對於武器和人的關係,他認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殺之要在人而不在兵」。

在軍隊治理上主張以禮治軍:「帶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禮」,「我輩帶兵勇,如父兄帶子弟一般,無銀錢,無保舉,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擾民而壞品行,因嫖賭洋菸而壞身體,個個學好,人人成材」。

為使官兵嚴守紀律,愛護百姓,曾國藩親做《愛民歌》以勸導官兵。

在戰略戰術上,他認為戰爭乃死生大事,應「先求穩當,次求變化」。

在用人上,講求「仁孝,血誠」原則,選拔經世致用的人才。

選人標準是「崇實黜浮,力杜工巧之風」,因而石達開說「曾國藩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

曾國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訓基地,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華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內容節選

清·曾國藩

  • 方今天下大亂,人懷苟且之心。

    出範圍之外,無過而問焉者。

    吾輩當立準繩,自為守之,並約同志共守之,無使吾心之賊,破吾心之牆。

  • 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修德不求報,為文不求傳。

  • 閱陶詩[1]全部,取其太閒適者記出,將鈔一冊,合之杜、韋、白、蘇、陸[2]五家之閒適詩纂成一集,以備朝夕諷誦,洗滌名利爭勝之心。

  • 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

  •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破題】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

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

【注釋】

[1]陶詩:陶淵明的詩作。

[2]杜、韋、白、蘇、陸:分別指的是杜甫、韋莊、白居易、蘇軾、陸遊。

[6]

百家講壇《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

2011年4月20日,有著學術小生」之稱的酈波擔當了《百家講壇》之《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的主講,這位以講課風格清新、生動、幽默見長的年輕的博士後,已在百家講壇主講過大明名臣張居正、戚繼光、海瑞、于謙,擁有大批鐵桿「荔枝」粉絲。

經過長期的精心打磨,曾國藩這一人物將成為他在《百家講壇》主講的第五位歷史風雲人物。

酈波通過故事化的講述方式傳播了《曾國藩家書》的思想精華,包括修身、養性、自立、自達;識人、用人、立人、達人等道理,廣受歡迎。

專家評價

曾國藩家書

古代的帝王將相、卿士大夫、墨客詞人、儒生才子,都是過去了的人物,屬於過去了的時代。

如曾國藩者,替愛新覺羅皇室效忠,消滅太平軍,故無產階級謂其人不可取,而其思想體系固無以異於其他士大夫。

現代化無須熟讀離騷,當然也無須熟讀曾國藩的家書,因為它決不能指引我們走向明天的世界。

但是,它雖然不能指引我們走向明天,卻很能夠指引我們了解昨天和前天,即了解舊中國的政治和社會。

舊中國統治階級有它的統治思想和統治方法,這就是以儒為體,以法為用,以黃老為權,以縱橫為變,在這方面,曾國藩有很深的研究和心得。

他確實不是一個書呆子,他的成功主要得力於對傳統政治權術和謀略的運用,而在與弟書中,他最充分、最坦白、最沒有保留地同他的弟弟進行了交流,這本書確實是他作為一個政治人物講出來的。

應該說,一個真心希望中國現代化的人,對於在舊中國實行專制統治的「帝王將相」,以及為其制禮作樂、出謀劃策的形形色色的「士師」們的政治謀略和政治權術,上起韓非、李斯、秦皇帝,下至慈禧太后、曾國藩⋯⋯從理性上到感情上都不可能不深惡而痛絕之。

(至於其他方面,古人當然不乏可取之處,如劉、薄所說的兩條,又如曾國藩的嚴以教子。

)然而,欲求中國之現代化,尤其是願意多思考思考中國的歷史和未來的人,卻又非認真研究和剖析這種代代心傳的「法」「術」不可,其理自明,無須多說。

總之,曾國藩一生經歷了中國衰朽的過程。

就其本人而言,早年專精學問,學做聖賢,著實取得不小成績,後從戎理政,也大有所成。

他的門人李鴻章曾感嘆地說:「吾師道德功業,固不待言,即文章學問,亦卓絕一世。

」曾國藩關於治學修身齊家和立志立功立德的論述,對後人仍有研究和弘揚的價值。

妙語佳句

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吾師道德功業,固不待言,即文章學問,亦卓絕一世。

——李鴻章

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毛澤東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套《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家書》是一個思想者對世道人心的觀察體驗,是一個學者對讀書治學的經驗之談,是一個成功者對事業的奮鬥經歷,更是一個胸中有著萬千溝壑的大人物心靈世界的袒露。

——唐浩明

曾國藩語錄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漢族,湖南湘鄉人。

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

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

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嘉慶十六年(1811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天坪村)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

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

祖輩以務農為主,生活較為寬富厚堂(曾國藩故居)裕。

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倫理教育了。

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可見他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

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

連考兩次會試不中,隨後又努力複習一年,在實歲27虛歲28歲時,道光十八年(1838)殿試考中了同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

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值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

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從七品一躍而為二品大員。

曾國藩

咸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

這時太平天國的起義已席捲半個中國,儘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不堪一擊。

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製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

咸豐三年(1853年)藉著清政府給予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

1854年2月,湘軍傾巢出動,曾國藩發表了《討粵匪檄》。

在這篇檄文里,他攻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

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接著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故動員了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鬥爭當中,為日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用刑苛酷,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

……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

不僅他自己直接殺人,他的父親和四弟也殺人,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稱呼為「曾剃頭」、「曾屠戶」。

據說,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

在和太平軍作戰中,曾國藩用劫掠財物、封官賞爵的辦法來鼓舞士氣,養成湘軍兇悍領殘的本性。

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

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

一生著述頗多,但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光緒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國藩死後7年,傳忠書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鴻章編校的《曾文正公家書》。

本人也善於運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係。

左宗棠、李鴻章等稱呼曾國藩為老師。

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拚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拚命著書」。

太平天國失敗後,太平軍在江北的餘部與捻軍匯合,清廷命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

曾國藩帶領湘軍二萬,淮軍六萬,配備洋槍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針是「重迎剿,不重尾追」,並提出「重點設防」等計劃,妄圖把捻軍阻擊在運河、沙河地區,使捻軍無處可逃,然後加以消滅。

但是捻軍突破了曾國藩的防線,進入山東,使曾國藩的戰略計劃全部破產。

曾國藩被免職,由李鴻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隸總督任上的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

1870年6月21日,天津數千名群眾因懷疑天主教堂以育嬰堂為晃子拐騙人口、虐殺嬰兒,群集在法國天主教堂前面。

法國領事豐大業認為官方沒有認真彈壓,持槍在街上碰到天津知縣劉傑,因發生爭執開槍射擊,當場擊死劉傑僕人一人,民眾激憤之下先殺死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及其秘書西門,之後又殺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毀了法國領事館、望海樓天主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

事件發生後,英、美、法等國聯合提出抗議,並出動軍艦逞威。

曾國藩到天津後,考量當時局勢,不願與法國開戰,「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後處死為首殺人的18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

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眾輿論均甚為不滿,使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引起全國朝野的垂罵,連他的湖南同鄉,也把他在湖廣會館誇耀其功名的匾額砸爛焚毀。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

朝廷贈太傅,死後被諡「文正」。

其家族後代多出官宦,如曾紀澤等。

名人推薦

  • 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毛澤東
  • 曾文正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粱啟超
  • 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套《曾國藩家書》。

    ——南懷瑾
  • 《曾國藩家書》是一個學者對讀書治學的經驗之談,是一個成功者對事業的奮鬥經歷,更是一個胸中有著萬千溝壑的大人物心靈世界的袒露。

    ——唐浩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讀懂曾國藩,我入手了這5本書

晚清,太平天國戰亂,成就了曾國藩,從一個翰林,戎馬征戰二十年,封一等毅勇侯,顯赫一時。自甄嬛傳後,開始了一堆大女主的電視劇,當初善良單純的一個個女孩,經過幾十集劇情的磨練,最終達到權利頂峰。在唐...

曾國藩去世 一生為何四次拒絕稱帝

在143年前的今天,1872年3月20日 (農曆二月十二),大清重臣曾國藩去世。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漢族,出生於湖南長沙府...

歷史名人:曾國藩傳奇的一生……

曾國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諡文正,湖南長沙府湘鄉(今湖南省雙峰縣)人。中國清朝時期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中興名臣」之一,也是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