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傳》|可嘆活太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光緒二十年,也就是1894年,中日戰爭前夕,李中堂可算是到了人生的頂點,平太平天國,平捻軍,興辦洋務,擁有強大的艦隊,不知這時他可否想到人生最後的幾年要忍受如此多的屈辱。
公元1823年,李鴻章生於安徽合肥,25歲時就考中進士,他出生的前兩年,拿破崙在聖赫倫那島抱憾而死,自此歐洲大陸再無大的動亂,列強迅速崛起。
李鴻章活了78年,前38年可以說是懷才不遇,毫無建樹,雖然早早就做了進士,卻始終得不到重視,一直在安徽巡撫的手下做幕僚,直到遇到了他一生的老師曾國藩。
曾國藩兩次上奏為李鴻章找官做卻不得,他需要一個機遇。
李鴻章最為人所知的是他的外交和他簽訂的那些條約,但他的建功之路還是開始於軍事。
起初,他在曾國藩的軍中做參謀,雖然沒有得到重用,這段經歷卻鍛鍊了他的才幹,讓他有能力在機遇到來之時可以大顯身手。
洪秀全金田起義之後,所到之處皆是腐敗和無能的清軍,不到幾年就攪得一十八省不得安寧,建立太平天國並在南京建都。
這個時候朝廷主要依靠自己的八旗軍隊來平定叛亂,然而如今的八旗再也不是當年努爾哈赤的八旗,從上至下已經爛到了極點,叛亂越平越大。
而曾國藩帶領的湘軍卻開始嶄露頭角,逐漸成為清軍主力,清廷也不得不將實權交給曾國藩,讓他主持平亂。
曾國藩的手下主要的人才就是他的弟弟曾國荃和左宗棠,李鴻章,李鴻章在家鄉招募了九千人的軍隊,成為後來威震天下的淮軍。
天平軍興起的時候,開始於山東的捻軍也在作亂,與天平天國不同的是捻軍常年流竄作戰,速度非常快,讓清軍疲於奔命,在天平天國的後期,不少太平軍加入了捻軍,讓捻軍不斷壯大起來。
十年期間,清廷先後派了20餘人擔任剿捻統帥,官軍對捻軍的策略只有一條,就是追擊,但這種方法對於捻軍完全不奏效,眼看著他們日漸強大。
太平天國平定之後,曾國藩作為欽差大臣率領湘軍平叛,定下了逐漸縮小包圍圈集中兵力殲滅敵人的方針。
在平太平軍中,曾國藩已經實現了平生的志願,作為中國傳統的君子,他希望功成身退,同時湘軍的暮氣漸重,曾國藩覺得他們已經不能作戰,逐步解散了湘軍。
不久之後,曾國藩把自己的位置讓給了李鴻章,自己擔任了兩江總督來負責剿捻的後勤。
李鴻章延用了曾國藩定下的方針用了一年的時間就消滅了捻軍。
接下來就是李鴻章主導的洋務運動,這段歷史已經在歷史課本上不斷出現,所說的無非就是洋務運動只是學習西方的軍事,商業,而沒有從制度方面做出根本性的改變。
事實確實如此,如梁啓超所說,李鴻章知有洋務,不知有國務,把強軍作為國家的頭等大事,當然即使如此,在當時的朝廷之中,他也是眼界最高的人,可惜的是就是軍事也沒有辦成功,他一方面任人唯親,讓自己的老部下占了很多重要的崗位,一方面雖然他知道如何練兵,對很多後勤保障事務卻不甚清楚,這就使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三十年積累的資本化為烏有。
在商業方面受到官督商辦這種方法的影響,各種腐敗的事情層出不窮,因此也沒有一件商務取得很大成功。
要是李鴻章沒有邁過73歲的坎兒,或許他死後會是一片讚譽,史書上大概會把他寫成19世紀最了不起的人之一,最然而他走了過來,迎來了自己屈辱的結尾,也是清朝屈辱的結尾。
由李鴻章簽訂的馬關條約總是會被作為他的一個污點來攻擊他,但是中日之戰中的錯誤才應該是他更無法辯駁的。
中日戰爭的源頭在於朝鮮,本來朝鮮當時是中國的屬國,日本與朝鮮在1872年產生了一些糾紛,本來當時國際上有些屬國無外交的公約,日本因此來與中國交涉,而我們卻因為怕事不想摻和,盡然說這是朝鮮和日本之間的事情,不予過問,這就導致了在國際上朝鮮逐漸被當做一個獨立國。
後來李鴻章竟然和伊藤博文簽訂了條約,約定如果朝鮮發生事變,中日兩國想要派兵必須相互通知,匪夷所思得把朝鮮變成了好像是中日兩國共同保護的國家。
果然,1994年朝鮮東學黨叛亂,駐紮在朝鮮的袁世凱請求李鴻章派兵平亂,但實際上朝鮮的叛亂遠遠沒有嚴重到需要清軍支援的地步,袁世凱為了邀功故意誇大事態。
清軍進入朝鮮按照之前的條約通知了日本,日本當然就派兵赴朝。
叛亂平息之後,誰都不願意先撤兵,李鴻章想的卻是讓俄國出面調停,於是時間不短拖延,日本在朝兵力不斷增多,終於反客為主,占盡了優勢,大戰一觸即發。
這場戰爭只能用慘烈來形容了,李鴻章一味強調防守,強大的艦隊躲在港中不出來,被日軍打的節節敗退,所有的軍艦不是沉了就是被日軍收繳,從那以後多少年來中國北部數千公里的海域再也見不到中國的軍艦。
當然責任不能全歸於李鴻章,如梁啓超說這場戰爭中沒有一個指揮官不辱國,其他人譴責李鴻章得人只是五十步笑百步。
後來在日本馬關,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下了恥辱的條約,雖然這麼說,李鴻章在這場談判中沒有既沒有功勞,也沒有罪過,他的錯誤都在戰爭之前與戰爭之中。
李鴻章在國內的聲譽是因為他的軍事,在國外確實因為他的外交。
不過他的外交生涯完全是一個失敗的生涯。
李鴻章從1870年開始辦外交。
當時天津百姓殺傳教士,燒法國領事館,法國聯合其他幾國向清政府施壓提出了相當過分的要求,那個時候還是曾國藩來處理這件事情,在鎮壓百姓,處決犯人以後依然不能使法國滿意,國內國外都指責曾國藩,於是李鴻章頂了上去,好巧不巧這個時候普法戰爭爆發,法國連自身都顧不過來,於是這件事不了了之,但是國人完全不了解世界的局勢,反而認為李鴻章神通廣大,從此由他主辦外交。
李鴻章的外交手段總結起來就是拆東牆補西牆,中日戰爭的時候藉助俄國施壓,跟法國打的時候又讓俄國,英國壓製法國,與德國之間的膠州灣事件中又讓俄國,法國壓制德國。
這種聯合又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各種聯盟,完全是一種教唆,而且是臨時的教唆,而且每次都許給其他國家不少利益,最終丟失的越來越多。
要說李鴻章的一生,也幸運也不幸運。
當初平太平天國時李鴻章帶領淮軍來到上海,將之前建好的常勝軍收編,太平軍興起的時候,列強其實在考慮要幫清廷還是洪秀全,雖然列強是來瓜分中國,但他們的目的還是為財,他們最希望的是從中國源源不斷的獲得各種資源,因此他們想要有一個不那麼糟糕的政府來為保障他們的在華利益,起初太平天國宣揚的平等自由讓列強以為他們是進步的革命黨,還得到了列強的各種資助,後來發現太平天國完全沒有實施他們所說的各種政策,實質上還是一次充滿了自私和愚昧的起義。
於是列強開始幫助清朝,由幾十個外國人加上數百個中國志願軍組成了之後赫赫有名的常勝軍,這支軍隊在李鴻章對太平軍的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後來平捻軍的時候完全依靠著曾國藩定下的策略,外交生涯的開端又遇到普法戰爭,一系列的事情讓李鴻章開啟了屬於自己的時代。
沒有幾個人好到可以用好來概括,也沒有幾個人壞到可以用壞來概括。
李鴻章的才能絕對不是天才級的,他也只是個普通人,普通人中的上品。
我不愛說那句"年少不識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也不愛說李鴻章就是個賣國賊,人是如此的複雜,評價一個物品,一件事情或許還簡單一些,但是對一個人的評價往往都是難成定論,況且好與壞的標準也在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的發生變化,不同的人心中也有著不同的標準。
李鴻章在簽訂了最為恥辱的辛丑條約兩個月以後逝世,又兩個月以後因為維新變法失敗而流亡的梁啓超完成了這本傳記。
是年,李鴻章78歲,梁啓超28歲,變法失敗的李鴻章面對同樣經歷失敗的李鴻章保持著客觀公正的態度,梁任公在在開篇第一句便是天下唯庸人無咎無譽,這句話就讓人覺得這本書不會白讀,對於李鴻章的得與失,任公都有獨到的看法。
在整本書中,梁啓超不斷得提到他寬恕李鴻章,他又不寬恕李鴻章,他為李鴻章嘆息,他又為李鴻章悲哀,同樣拯救國家而失敗的梁任公對李中堂的感情大概就是英雄惜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