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諸侯起兵 為何滅不了董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董卓篡權,天下紛紛為之討伐。
在曹操的號召下,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
按說此等聲威,足以撼動老賊,剿戮群凶。
但不曾想到的是,這看似十分強大的「聯合國軍」,卻是雷聲大、雨點小,不僅沒有動得董卓分毫,反在不斷內訌爭鬥中偃旗息鼓,各奔東西。
如此的結局,讓人始料不及。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尷尬的局面,我想這絕不單是一個「出師不利」就能解釋得了的。
想當年,曹操因刺殺董卓失敗,倉皇逃出洛陽,從此再無立身之所。
無奈之下返回家鄉,遣散家資,招募義兵,意欲討伐董卓。
但考慮到自己身單力孤,難以成事,就以個人名義向各路諸侯發出了矯詔,號召大家共同起兵,共誅國賊。
矯詔發出去之後,天下英雄紛紛為之響應。
最後,連同曹操在內的共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整裝待發。
既然是共同舉兵,勢必要選出一個盟主來,以便發號施令,統一指揮。
問題也正是出在這個盟主的歸屬上。
按道理說,曹操是討伐董卓的發起者、組織者,理應做各路諸侯的盟主。
但曹操可能覺得自己羽翼未豐,沒有影響力,就提議推舉「大漢名將之後」的袁紹為盟主。
袁紹初時不肯,但架不住眾人一再相勸,最後也就應允了。
盟主不是好當的。
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袁紹顯然都不是一個理想的人選,剛愎自用、心胸狹隘不說,關鍵是不具備領導大兵團作戰的智慧。
這也還好說,眾人拾柴火焰高,袁紹終究不是孤軍作戰。
但袁紹的另一個弱點卻是致命的,那就是用人特講究出身門第,缺少用人的氣度。
如此心態,於亂世之中,自然是曲高和寡,眾叛親離,不能長久。
這次的「討董」行動,更是表現出了極大地矜持和傲慢。
當華雄連斬數將,盟軍一籌莫展的情況下,關羽挺身而出,請求出戰。
而身為盟主的袁紹,僅僅因為關羽只是一個「馬弓手」,就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情願。
理由很弱智,也很好笑,那就是怕「被華雄恥笑」。
在其眼中,自己的面子竟然比將士的鮮血還重要,哪裡還有一點盟主的氣度和胸懷。
加之他的那個同父異母的弟弟袁術,總是不失時機的在一邊冷嘲熱諷,添油加醋,更讓袁紹不知如何是好。
虧得曹操英雄氣魄,慧眼識人,才有了「關雲長溫酒斬華雄」的戰場傳奇。
儘管此戰暫時解除了危機,但如此的用人態度卻不免讓將士心寒。
一把手不明白,再費力也白搭。
要說初期,十八路諸侯的聲勢還是相當浩大的。
人多是好事,也是壞事,它足以讓很多人有恃無恐,驕傲輕敵。
或許就是人多力量大的緣故,面對董卓兵馬,人人都想建功立業,展示才能。
如果單純如此倒也值得嘉許,奮勇爭先,殺敵報國。
但這些人的建功立業顯然不是為了國家前途,更不是為了百姓利益,而是為了達到個人不可告人的目的。
事關大局,最怕私心。
一旦有了這個心思,就很難捏合到一塊了。
這種私心,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爭權奪利,互相猜忌,推諉扯皮。
當然,根子還是出在袁紹的身上。
想袁紹既然成為盟主,就應該不負眾望,任人唯賢,廣納英雄。
但袁紹自己做了盟主,卻讓弟弟袁術總督盟軍糧草,兄弟兩人,一個管人,一個管物,把各路諸侯置於其掌控之下。
雖說革命工作,分工不同,問題是袁術從來就是一個勢利小人,把偌大的財政大權交於其手中,還能不出事麼。
果不其然,當孫堅攻打頭陣取得勝利的時候,袁術卻不肯補給糧草。
最終導致孫堅軍心渙散,兵敗如山倒,手下大將祖茂也死於華雄之手。
更為可怕的是,十八路諸侯各懷鬼胎,各行其是。
起初,本來是孫堅打頭陣,不料濟北相鮑信卻動起了歪腦子,「孫堅為其前部,若干了大功,都不顯我等」,揣著這樣的私心雜念,鮑信就安排弟弟鮑忠抄近路趕到孫堅之前出戰。
結果鮑忠沒有那個本事,反被華雄斬於馬下。
為了搶頭功,不惜違抗軍令,擅自出戰,其心智與小兒無異。
要說董卓有呂布之勇,才使得十八路諸侯難以進軍還可以原諒。
但事實卻是,呂布並非不可戰勝,「三英戰呂布」就曾讓盟軍大展威風。
更何況,將在謀而不在勇,不能力戰,可以智取。
導致不能取勝的根本原因就是,畏縮不前,貽誤戰機,軍心渙散。
想董卓遷都長安,正是大軍掩殺的好時機,但當曹操提出乘勢追襲的時候,袁紹卻以「諸兵疲睏,進則無益」為由不予理睬。
對此,曹操據理力爭,不想其他諸侯也「皆言不可輕動」,最後惹得曹操大怒而起,罵人的話都出來了——「豎子不足與謀」。
還好,袁紹好脾氣,並沒有發作。
雖說失去了這次機會,盟軍只要重新整頓,繼續西進,也未必就不能消滅董卓。
但隨著戰事的不斷擴大,盟軍內部的分歧卻日益顯現。
像是跳樑小丑,濟世安民、共討逆賊的雄偉壯志,逐步被利慾薰心所取代。
董卓遷都,孫堅率兵進入洛陽城中,偶然之中得到了傳國玉璽。
出於私心,孫堅就想「來日託疾,辭眾回軍」。
由於做事不密,終被袁紹察覺。
袁紹一聽此消息,立即招孫堅前來追討,孫堅哪肯輕易交出。
於是,大帳之中劍拔弩張,幾慾火拼,幸有眾人相勸,才沒有打起來。
借著這次撕破臉皮,孫堅不敢怠慢,趁勢拔寨而起,離開了洛陽。
事情發展到了這種地步,十八路諸侯再無戰心,各自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
曹操見大家各懷異志,也是心灰意冷,料到不能成事,乾脆帶上隊伍離開了。
看大勢已去,兗州刺史劉岱又趁機向東郡太守橋瑁「借」糧。
橋瑁不給,劉岱連夜殺入橋瑁大營,殺死橋瑁,盡降其兵。
袁紹見眾人走的走,死的死,自己成了光杆司令,也就拔寨離開了洛陽,另尋出路去了。
至此,這場看似轟轟烈烈的「討董行動」終於在內訌中宣告失敗。
後來,還是司徒王允設下「美人計」,才將董卓老賊誅殺。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但就是王允這樣的秀才,卻與一女子貂蟬,在不動聲色中誅殺了董卓,為國除奸,為民除害。
只是不知道後來,這些號稱當世之英雄的諸侯們會作何感想。
十八鎮諸侯討伐董卓:是勤王,還是割據?
《三國演義》中講到從京城逃出的曹操發出興義師討伐董卓的檄文後。頓時,十七鎮諸侯紛紛響應,再加上曹操自家形成了十八鎮諸侯。如果把兵力相加,有30萬之多。這裡面有袁紹、曹操、公孫瓚、馬騰等實力派,也...
慘死在華雄刀下的四大武將,差點連孫堅都沒命了
公元190年董卓挾持了皇帝,在洛陽魚肉百姓,殘殺功臣,全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為了推翻董卓的統治,在曹操的召集下,各路諸侯招兵買馬,準備一舉攻破洛陽,擊殺董卓。董卓得知消息後想派呂布出戰,這時...
十八路諸侯聯盟共同討伐董卓,為何最終聯盟大軍不歡而散?
東漢末年,天下局勢動盪不定,奄奄一息的大漢王朝,經過幾次易主,最後被西涼董卓占據朝野,惹得天下百姓怨聲載道,各路諸侯在四世三公、名門望族的袁紹召集下,紛紛響應,與袁紹共同拉起討董大旗。為何最終聯...
「十八路諸侯」盟主不是袁紹,原來是他!
《三國演義》第五回講了「酸棗會盟」的故事:曹操逃出洛陽,來到陳留(今河南陳留縣),散盡家資,招募義兵,並向各州郡發出矯詔(假託皇帝的名義發出詔書),要求大家共同起兵討伐董卓。十七路諸侯收到矯詔,...
三國逆天猛將,陣斬華雄,擊敗呂布,不死或改變三國歷史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有一場震撼人心的大戲,那就是關羽溫酒斬華雄,「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也掩蓋不了關羽的光輝事跡,隨後又是三英戰呂布,也是驚心動魄,從此劉備、關羽、張飛的一鳴驚人。然而...
關羽斬了華雄,為何袁紹依舊不待見他,只因劉關張的一個舉動
董卓亂政後,十八路諸侯興起義兵進軍洛陽討伐,在汜水關前兩軍對峙。董卓軍主將華雄下關搦戰,十八路諸侯這邊先是袁術帳下曉將俞涉出戰,不到三個回合被華雄斬了,後又韓馥帳下上將潘鳳迎敵,又被華雄斬了。...
三英戰呂布,曹操下了一手好棋,卻撲了空!又害了孫堅!
話說董卓在洛陽城內,把漢室後宮當做自家後堂,想出就出,想進就進,嬪妃侍女,多半受其凌辱,所部在城中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天子蒙欺,天下有識之士皆想殺他而後快。南陽太守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
說好的十七路諸侯伐董卓,結果董卓成了打醬油的。
要說起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很多耳熟能詳的例子就會浮現在大家的腦海。比如牧野之戰、城濮之戰、巨鹿之戰、赤壁之戰等等,但是實力相差兩百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估計夠大家想一會的。這場實力懸殊...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四人最積極,一人拖後腿,一人很虛偽
東漢末年,何進召地方諸侯進京意圖誅殺十常侍,結果反被十常侍先下手為強殺之。董卓先到一步趁亂掌控了朝局,卻倒行逆施禍亂朝綱,於是曹操號召地方勢力進京討伐董卓,一時天下紛紛,當時天下共有十八路諸侯響...
袁紹十七鎮諸侯盟軍為何不攻自破,主要這一點沒做好
漢朝末年,奸相董卓獨霸朝綱,自作主張把剛剛入繼大統的漢靈帝貶為弘農王,立陳留王為漢獻帝。後又差人把何太后「直攛下樓」,絞死唐妃,用毒酒灌殺漢靈帝。「自此每夜入宮,姦淫宮女,夜宿龍床。」董卓還讓軍...
關東諸侯聯軍(三國史話)
董卓進京後,採取廢少帝立獻帝、說服呂布反叛丁原、逼走袁紹、自立相國等一系列手段加強了對東漢朝廷的控制。為收納名望、平息儒家士族的反對,董卓重新任用黨人、並拜袁紹、韓馥、劉岱、孔伷等人為關東地區州...
三國:十八路人馬為何連一個草包都打不贏?
陳班長導讀:東漢末年,董卓篡權,民不聊生,天下紛紛為之討伐。在曹操的號召下,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共同討伐董卓,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但不曾想到的是,這支看似十分強大的隊伍,竟然連個董卓都打不贏,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