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五子良將」都是怎麼死的?他們的後代又是什麼樣?衛國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帶來關鍵戰績

文章推薦指數: 72 %
投票人數:11人

曹操的「五子良將」都是怎麼死的?他們的後代又是什麼樣?衛國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帶來關鍵戰績

魏國曹操的五五子良將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本文整理于禁,張遼,張郃,徐晃,樂進

五子良將有誰?

五子良將,指的是漢末三國時期,五位曹魏將領的合稱,源於陳壽的《三國志·魏志第十七·張樂于張徐傳》。

五人分別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

張遼

張遼的軍事表現受歷代所尊崇。

唐代李翰所撰《蒙求》中有「張遼止啼」其意思是張遼的名聲威震江東,在江東有小孩啼哭,一聽張遼的名字都立馬不敢哭了。

除了勇猛外,張遼的軍事才能亦極受認同。

以兩件事跡最為後世軍事家或小說家所稱頌,其一為208年長社鎮亂,其二為215年合肥之戰,合肥之戰中,率領了幾百將士打的東吳十萬大軍是聞風喪膽還差一點活捉了孫權

張郃

五子良將中唯一望族出身的將領,張郃為將心思細密,精通歷算,又擅長戰場規劃與謀略,在多次作戰前必會分析敵我軍勢,然後再作詳盡的謀略。

在多次戰役中顯示張郃更能稱得上智將。

徐晃

性格沉勇特立終生「不廣交援」,凡事都「儉約畏慎」,曾經多次建功,及後以聲東擊西的戰術擊退圍城部隊,並且解救樊城,擊敗蜀漢名將關羽,其治軍嚴明,被曹操稱為有周亞夫之風。

樂進

作戰勇猛,因膽烈而跟隨曹操,每戰都是身先士卒,每戰先登,在逍遙津之戰和張遼李典一起聯手擊破東吳的大軍,其中一起著名戰績是在官渡之戰中斬殺袁紹的大將淳于瓊,。

于禁

以堅毅穩重著稱,是弓馬兼備的魏國將軍,早年攻呂布、征黃巾、禦張繡、破袁術、拒袁紹,立下赫赫戰功,最後後期水淹七軍投降關羽被俘,歸魏後遭到魏文帝曹丕以壁畫嘲諷羞慚怨恨,病發而亡,實在可惜晚節不保



在演義中,並沒有提到曹操的五子良將,倒是曹操手下有八虎騎:許諸,張頜,典韋,張遼,夏候淵,夏候敦,曹洪,曹仁。

在《三國志》中,也就是史實中,確有劉備的五虎上將和曹操的五子良將。

劉備麾下的五虎大將按照史實順序是關張馬黃趙,《三國志 蜀書》裡面有關張馬黃趙列傳,由於關張馬黃都被封為前後左右將軍,唯獨趙雲只是個翊軍將軍,可見在歷史上趙雲的地位並不高,甚至還不及魏延。

這就相當於劉備拿趙雲當成自己的親衛隊,保護自家老小。

關於歷史上的曹操的五子良將,陳壽《三國志》評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于禁最號毅重,張郃巧變為稱,樂進以驍勇顯名,張遼果敢沉穩,徐晃卻以嚴謹著稱。

附:戲作蜀之「五虎上將」與魏之「五子良將」比較:魏之良將,五子為先,此五子即:張遼(文遠),張郃(俊艾),徐晃(公明),樂進(文謙),于禁(文則)。

 

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征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後將軍徐晃。

 

 

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

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曾從屬丁原、董卓、呂布。

呂布下邳敗亡後,歸順曹操。

此後隨曹操四處征討,戰功累累。

濡須之戰後,張遼與李典、樂進等鎮守合肥,並多次擊退孫吳的進攻,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戰,張遼率800將士衝擊孫權的十萬大軍,打到了孫權的主帥旗下,令孫權聞風喪膽,吳軍披靡潰敗。

後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

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聲名大噪,「張遼止啼」也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典故。

張遼為歷代推崇,並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曹丕登基後,仍令張遼守御孫權。

黃初二年(221年),張遼屯駐雍丘,染病。

張遼大病期間,孫權依舊對其非常忌憚。

黃初三年(222年),張遼不負眾望,抱病擊破吳將呂范。

同年在江都病逝,諡剛侯,享年五十四歲。

張遼,是曹操投降派中傑出的代表,本是呂布麾下戰將,跟隨曹操之後,南征北戰,戰功累累,曾創造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的奇蹟,威震逍遙津,讓孫權聞風喪膽。

不過,在《三國演義》之中,張遼是在伐吳的時候,被東吳猛將丁奉射殺的。

而事實上,張遼在曹丕時代,還能抱病擊敗吳將呂范,即使大病期間,孫權依舊對其非常忌憚。

在黃初三年(222年),病逝。

張遼的後代表現不是怎麼出色,有一子名張虎,官居偏將軍,在歷史不見出色記載,孫子叫張統,更加默默無聞。

 

 

 

樂進(?-218年)字文謙,陽平衛國人。

多年來隨曹操南征北伐,屢立戰功,勇猛果敢,常為先鋒將領。

後與張遼鎮守合肥。

218年去世,諡「威侯」。

後來從曹操征孫權,假進節。

曹操回師後,留樂進與張遼、李典屯於合肥。

又以樂進數有軍功,遷右將軍。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逝世,諡曰威侯。

後世將其與張遼、張郃、于禁、徐晃並稱為曹魏「五子良將」。

樂進,最早跟隨曹操的部將,為人膽識英烈,南征北討,先登陷陣,戰功無數。

在《三國演義》之中,樂進也是中箭,不過沒有具體交代死亡,不過後來就沒有再出現了,應該是被陣亡了。

在正史之中,樂進是在「建安二十三年薨」,估計應該是病逝的。

樂進的兒子比張遼的厲害一些,其子樂綝綝性格果毅,有乃父之風,官至揚州刺史。

只是很可惜,在諸葛誕造反的時候,被殺了。

其孫樂肇,也默默無聞。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人。

原屬鮑信,後歸曹操,為將堅毅莊重,被曹操稱讚可以比喻古代名將,襄樊之戰時被關羽擊敗後被俘投降,歸國後被羞辱至死,諡「厲侯」。

于禁。

于禁也是最早跟隨曹操的,也深得重任,連曹操都稱讚他可與古代名將相比,在曹操時代,于禁是五子良將最高的一位,可惜在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戰中,于禁在敗給關羽後投降,致使晚節不保,成為名聲最差的一位。

其死,正史和小說《三國演義》中差不多,因拜謁曹操陵墓,在陵墓中看到曹丕讓人畫的關羽戰勝,龐德憤怒,于禁屈膝投降的畫像,羞憤而死。

于禁的待遇這麼差,可想其子也好不到哪裡去,其子於圭沒啥記載。

《三國志·于禁傳》記載:欲遣使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

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

禁見,慚恚發病薨。

子圭嗣封益壽亭侯。

諡禁曰厲侯。

 

 

 

張郃(?-231年),字儁乂,河間鄚人。

東漢末年,應募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後屬冀州牧韓馥為軍司馬。

191年,袁紹取冀州,張郃率兵投歸,任校尉。

因破公孫瓚有功,遷為寧國中郎將。

後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

此後,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

繼與都護將軍夏侯淵留守漢中。

215年,率軍進攻巴西宕渠,被蜀將張飛擊敗。

後任蕩寇將軍。

219年,從夏侯淵迎戰劉備軍於定軍山,當夏侯淵戰死,全軍危急之際,張郃代帥,率部安全撤退。

後屯陳倉。

曹丕稱帝後,升左將軍,封鄚侯,奉命從曹真擊平安定羌胡,後與夏侯尚圍攻江陵。

228年,隨曹真西拒諸葛亮,在街亭大敗蜀軍,迫其退回漢中。

因功升征西車騎將軍。

231年,領兵追擊蜀軍,至木門中箭亡。

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

先後歷仕韓馥、袁紹,官渡之戰時歸降曹操,為將以巧變著稱,為劉備、諸葛亮所忌憚,曾一舉擊破諸葛亮的北伐。

後於木門道中伏而死,諡「壯侯」。

張郃,也曹操麾下投降派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

此後,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

張郃也是五子良將中,獲得最久的一位,歷經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連諸葛亮都忌憚。

 

關於張郃的死,小說和正史之中差不了多少,都是在231年,領兵追擊蜀軍,至木門中箭亡。

只是一個主動去追,一個被司馬懿強迫追的。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東楊人。

原屬楊奉,後投曹操,在漢中之戰、襄樊之戰都有突出表現,被曹操稱讚有周亞夫之風。

227年死於任上,諡「壯侯」。

徐晃年輕時曾做河東郡小吏,因隨車騎將軍楊奉討伐賊寇有功,被提拔為騎都尉。

初平三年(192年),王允和呂布誅殺董卓。

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攻破長安城,殺王允等人,後又自相火併,在長安大肆屠殺。

徐晃說服楊奉護送漢獻帝東入洛陽。

漢獻帝渡河至安邑時(今山西夏縣北),封賞保駕有功人員,徐晃封為都亭侯。

徐晃也是一位文武兼備的將才,一生戰功無數,襄陽之戰中,擊敗關羽。

不過,在小說之中,徐晃的死法比較悲劇,也是在司馬懿平孟達的時候,被孟達一箭射中頭部而死,又是一位被冤死的代表。

在正史之中,徐晃死於公元227年,當時,明帝即位,徐晃在襄陽擊敗了東吳大將軍諸葛瑾,不久病死。

 

徐晃的兒子叫徐蓋,歷史記載不詳,也沒有多大影響力,孫子叫徐霸,也泯然眾人矣。

這五位傑出大將,為曹魏政權立下赫赫戰功,只是很可惜,大部分是虎父犬子,讓人唏噓不已。

 
在演義中,並沒有提到曹操的五子良將,倒是曹操手下有八虎騎:許諸,張頜,典韋,張遼,夏候淵,夏候敦,曹洪,曹仁。

在《三國志》中,也就是史實中,確有劉備的五虎上將和曹操的五子良將。

劉備麾下的五虎大將按照史實順序是關張馬黃趙,《三國志 蜀書》裡面有關張馬黃趙列傳,由於關張馬黃都被封為前後左右將軍,唯獨趙雲只是個翊軍將軍,可見在歷史上趙雲的地位並不高,甚至還不及魏延。

這就相當於劉備拿趙雲當成自己的親衛隊,保護自家老小。

關於歷史上的曹操的五子良將,陳壽《三國志》評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于禁最號毅重,張郃巧變為稱,樂進以驍勇顯名,張遼果敢沉穩,徐晃卻以嚴謹著稱。

附:戲作蜀之「五虎上將」與魏之「五子良將」比較:魏之良將,五子為先,此五子即:張遼(文遠),張郃(俊艾),徐晃(公明),樂進(文謙),于禁(文則)。

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征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後將軍徐晃。

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

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曾從屬丁原、董卓、呂布。

呂布下邳敗亡後,歸順曹操。

此後隨曹操四處征討,戰功累累。

濡須之戰後,張遼與李典、樂進等鎮守合肥,並多次擊退孫吳的進攻,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戰,張遼率800將士衝擊孫權的十萬大軍,打到了孫權的主帥旗下,令孫權聞風喪膽,吳軍披靡潰敗。

後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

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聲名大噪,「張遼止啼」也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典故。

張遼為歷代推崇,並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曹丕登基後,仍令張遼守御孫權。

黃初二年(221年),張遼屯駐雍丘,染病。

張遼大病期間,孫權依舊對其非常忌憚。

黃初三年(222年),張遼不負眾望,抱病擊破吳將呂范。

同年在江都病逝,諡剛侯,享年五十四歲。

張遼,是曹操投降派中傑出的代表,本是呂布麾下戰將,跟隨曹操之後,南征北戰,戰功累累,曾創造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的奇蹟,威震逍遙津,讓孫權聞風喪膽。

不過,在《三國演義》之中,張遼是在伐吳的時候,被東吳猛將丁奉射殺的。

而事實上,張遼在曹丕時代,還能抱病擊敗吳將呂范,即使大病期間,孫權依舊對其非常忌憚。

在黃初三年(222年),病逝。

張遼的後代表現不是怎麼出色,有一子名張虎,官居偏將軍,在歷史不見出色記載,孫子叫張統,更加默默無聞。

樂進(?-218年)字文謙,陽平衛國人。

多年來隨曹操南征北伐,屢立戰功,勇猛果敢,常為先鋒將領。

後與張遼鎮守合肥。

218年去世,諡「威侯」。

後來從曹操征孫權,假進節。

曹操回師後,留樂進與張遼、李典屯於合肥。

又以樂進數有軍功,遷右將軍。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逝世,諡曰威侯。

後世將其與張遼、張郃、于禁、徐晃並稱為曹魏「五子良將」。

樂進,最早跟隨曹操的部將,為人膽識英烈,南征北討,先登陷陣,戰功無數。

在《三國演義》之中,樂進也是中箭,不過沒有具體交代死亡,不過後來就沒有再出現了,應該是被陣亡了。

在正史之中,樂進是在「建安二十三年薨」,估計應該是病逝的。

樂進的兒子比張遼的厲害一些,其子樂綝綝性格果毅,有乃父之風,官至揚州刺史。

只是很可惜,在諸葛誕造反的時候,被殺了。

其孫樂肇,也默默無聞。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人。

原屬鮑信,後歸曹操,為將堅毅莊重,被曹操稱讚可以比喻古代名將,襄樊之戰時被關羽擊敗後被俘投降,歸國後被羞辱至死,諡「厲侯」。

于禁。

于禁也是最早跟隨曹操的,也深得重任,連曹操都稱讚他可與古代名將相比,在曹操時代,于禁是五子良將最高的一位,可惜在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戰中,于禁在敗給關羽後投降,致使晚節不保,成為名聲最差的一位。

其死,正史和小說《三國演義》中差不多,因拜謁曹操陵墓,在陵墓中看到曹丕讓人畫的關羽戰勝,龐德憤怒,于禁屈膝投降的畫像,羞憤而死。

于禁的待遇這麼差,可想其子也好不到哪裡去,其子於圭沒啥記載。

《三國志·于禁傳》記載:欲遣使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

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

禁見,慚恚發病薨。

子圭嗣封益壽亭侯。

諡禁曰厲侯。

張郃(?-231年),字儁乂,河間鄚人。

東漢末年,應募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後屬冀州牧韓馥為軍司馬。

191年,袁紹取冀州,張郃率兵投歸,任校尉。

因破公孫瓚有功,遷為寧國中郎將。

後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

此後,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

繼與都護將軍夏侯淵留守漢中。

215年,率軍進攻巴西宕渠,被蜀將張飛擊敗。

後任蕩寇將軍。

219年,從夏侯淵迎戰劉備軍於定軍山,當夏侯淵戰死,全軍危急之際,張郃代帥,率部安全撤退。

後屯陳倉。


曹丕稱帝後,升左將軍,封鄚侯,奉命從曹真擊平安定羌胡,後與夏侯尚圍攻江陵。

228年,隨曹真西拒諸葛亮,在街亭大敗蜀軍,迫其退回漢中。

因功升征西車騎將軍。

231年,領兵追擊蜀軍,至木門中箭亡。

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

先後歷仕韓馥、袁紹,官渡之戰時歸降曹操,為將以巧變著稱,為劉備、諸葛亮所忌憚,曾一舉擊破諸葛亮的北伐。

後於木門道中伏而死,諡「壯侯」。

張郃,也曹操麾下投降派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

此後,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

張郃也是五子良將中,獲得最久的一位,歷經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連諸葛亮都忌憚。

關於張郃的死,小說和正史之中差不了多少,都是在231年,領兵追擊蜀軍,至木門中箭亡。

只是一個主動去追,一個被司馬懿強迫追的。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東楊人。

原屬楊奉,後投曹操,在漢中之戰、襄樊之戰都有突出表現,被曹操稱讚有周亞夫之風。

227年死於任上,諡「壯侯」。

徐晃年輕時曾做河東郡小吏,因隨車騎將軍楊奉討伐賊寇有功,被提拔為騎都尉。

初平三年(192年),王允和呂布誅殺董卓。

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攻破長安城,殺王允等人,後又自相火併,在長安大肆屠殺。

徐晃說服楊奉護送漢獻帝東入洛陽。

漢獻帝渡河至安邑時(今山西夏縣北),封賞保駕有功人員,徐晃封為都亭侯。

徐晃也是一位文武兼備的將才,一生戰功無數,襄陽之戰中,擊敗關羽。

不過,在小說之中,徐晃的死法比較悲劇,也是在司馬懿平孟達的時候,被孟達一箭射中頭部而死,又是一位被冤死的代表。

在正史之中,徐晃死於公元227年,當時,明帝即位,徐晃在襄陽擊敗了東吳大將軍諸葛瑾,不久病死。

徐晃的兒子叫徐蓋,歷史記載不詳,也沒有多大影響力,孫子叫徐霸,也泯然眾人矣。

這五位傑出大將,為曹魏政權立下赫赫戰功,只是很可惜,大部分是虎父犬子,讓人唏噓不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操五子良將,誰最厲害?誰是五子之首?

曹操的五子良將,按照《三國志》給他們作傳的順序排列,分別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這五個人都能征善戰,功勳赫赫,為曹操立下汗馬功勞。在曹操時代,注意,這裡只說在曹操時代,這五員大將,最厲害...

三國時期曹魏的五子良將最後的結局如何

五子良將是三國時期魏國的五位傑出軍事將領。這五人分別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以及徐晃。《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撰寫魏書部分的時候,將這五位將軍合在一起做傳,並且評價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

五子良將誰掌握的兵權最大?

蜀漢有五虎將,對應著曹魏便有了五子良將。其實這並非當時已有的稱呼,而是在《三國志》出現之後,人們進行的總結和演義。陳壽在著史時,將關張馬黃趙並傳,又稱關羽和張飛是「世之虎臣」,於是有了五虎將的稱...

曹操帳下能征善戰的「五子良將」

"五子良將"之說於陳壽所著的《三國志·魏書》。其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此「五子」即為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車騎將軍張郃、

曹魏五子良將(三國志篇)

曹魏五子良將和蜀漢的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相比,曹魏的五子良將似乎我們對他們還是比較陌生的,本次報導就向大家介紹曹魏的五位異姓虎將,其實曹魏的五子良將的實力同樣強勁,雖然比不上蜀漢的五虎上將,但...

五子良將中,是誰最厲害

大家好,小編今天要和大家來討論一個話題,那便是在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曹魏集團軍裡面赫赫有名的五子良將到底誰是最厲害的,也許大家都只知道五虎上將,但是五子良將在曹魏集團軍裡面,亦是如同蜀漢的五虎...

助曹操逐鹿中原的五子良將,誰才是第一

「五子良將」是指曹操手下的五位將軍,曹操在行軍作戰時,進攻時常常用這五個人為先鋒,撤軍時常用這個五個人斷後。陳壽在撰寫《三國志》時將這五個人列為一傳,在進行總評時說:「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