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扶不起的阿斗」――劉禪的大智若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禪小名阿斗,出生於荊州,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

於蜀漢章武三年(223年)繼位為帝,改元建興。

諸葛亮曾經這樣評價過劉禪:「劉禪年僅十八,天生充滿仁德和聰敏,愛惜賢能才子」。

一個「敏」字,便能夠看得出劉禪的天資聰敏。

以諸葛亮這種直言不諱的個性是很難阿諛奉承的,以史學的嚴謹態度,也是不會無端給予讚美之詞的,所以由此看出劉禪確實是有自己的智慧的。

而事實上,劉禪做了41年皇帝,是三國時期所有君王裡面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

劉備白帝城託孤時,劉禪當年已經17歲,已經是可以親政的年紀。

但當時的諸葛亮,如日中天,加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這話的意思是說:「你和諸葛亮共事,要事事聽從他的,就像聽從我的話一樣」。

這劉備當時可是蜀國的皇帝,將諸葛亮的話當成皇帝的話一樣聽,那意思就是讓諸葛亮管事了。

所以,之後劉禪政事無巨細,所有的事情劉禪都是說:「按丞相說的辦」。

而諸葛亮呢,也是一個事無巨細,事必躬親的人,根本就不懂得什麼叫做領導藝術,什麼事,都要自個干。

在這種情況下,劉禪如果插手國事,必然會造成蜀國的「帝相不和」。

蜀國本就實力最為薄弱,再來個『帝相不和』,那只有一個結果,蜀國早夭。

但是你是做皇帝的人,卻看見手下宰相統管全國上下大小事。

包括你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要有孩子,都要插手,你會如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揭竿而起,選擇對抗。

三國期間,漢獻帝不就是如此挑戰曹操麼,結果呢,一家老小滿門被宰了個乾淨,就剩漢獻帝一個孤家寡人,這還是曹操厚道。

後來曹操兒子曹丕,還不是將其逼死了麼。

當然,這是沒能力的。

有能力的,諸如清朝康熙帝,就是擺平了鰲拜。

不過康熙那時候,大清江山雖然不說穩如泰山,但至少沒有太多的外敵,大清國力依然還是極為強大的。

而蜀國呢,三國之中最為弱小。

如果劉禪真要和諸葛亮去對抗,那結果只能是完蛋。

論手段和才能,諸葛亮肯定在劉禪之上。

但是問題在於,諸葛亮解決了劉禪,那讓誰來當皇帝?

當初劉備託孤說自己這個兒子沒什麼才能,還是你諸葛亮來當皇帝吧。

但諸葛亮卻直接推脫了,並且下血誓力保劉禪。

結果那邊劉備屍骨未寒呢,你這邊將其兒子給弄了,自己當皇帝,這不是遭人罵麼!何況軍中將領大多數還是支持劉備這邊的。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的話,蜀國上下必會大亂,諸葛亮再有才能也很難善後。

如果劉禪僥倖贏了,一旦要上位,很可能會讓諸葛亮心灰意冷歸隱山林。

如果諸葛亮走了,那麼蜀國誰來打理?諸葛亮都不過是延續了蜀國的生命,而不能讓蜀國強大,劉禪這麼一上位,就將諸葛亮逼退,那手下將領必然也會人心渙散。

到時蜀國,還是會大亂一場,可能造成四分五裂。

所以,劉禪小小年紀,就懂得隱忍,明白自己該怎麼做。

也就樂得讓諸葛亮去當丞相,統管大局。

自己樂得逍遙。

這份能夠割捨皇帝號令天下的心境,就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當然,如果僅僅如此,或許可以說劉禪只是真的很沒用,所以沒有爭雄之心。

但是諸葛亮只能保蜀國11年,而劉禪在位41年,後面30年,可是沒有諸葛亮。

而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做了一件很令人震撼,卻被後世歷史學家忽略的事。

什麼事?那就是廢除了丞相制。

諸葛亮生前就是蜀國丞相,統管蜀國大小事務。

劉禪迫於蜀國行事,不去和諸葛亮爭權奪利,但不代表他沒想法。

他一直等到諸葛亮自己病死,壽終正寢,成全了自己和父親劉備的美名之後,才動手展現自己的才能。

廢除丞相,收回大權。

任命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以蔣琬為大司馬,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

蔣琬以管政務為主,兼管軍事;費禕以管軍事為主,兼管政務,這樣軍政及內政大權就不再同一人一手抓。

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自攝國事」。

任官封爵,要劉禪同意;人事任免,要劉禪同意;出兵征討,要劉禪同意,幾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劉禪同意。

劉禪總統一切,直接掌管蜀漢政權達30年之久。

直到之後蜀國被魏國攻破,劉禪淪為亡國之君。

這時,劉禪已經當了41年皇帝。

17歲繼位,41年皇帝,這一年的劉禪已經58歲。

而當時平均年齡大約也就在50多歲一點。

差不多,劉禪已經算是老人了,垂垂老矣。

之後在魏國國都,劉禪度過了餘生,算是三國之中,唯一善始善終的國君。

而且終其一生,過得逍遙快活。

在三國這個亂世中,能逍遙快活一生,絕對的算是難得了。

這一點,哪怕是號稱『毒士』算遍天下的賈詡,都不曾做到。

真要論大智慧,劉禪算得上大智若愚。

當然,歷史上對劉禪最大的誤解,或者說其污點就兩個。

一個是,魏國大將鄧艾圍了成都,劉禪不戰而降;第二個,就是千古名言——樂不思蜀。

其實,這兩件事,反而看出劉禪的大智慧,以及他與人不同的為人處世之道。

鄧艾圍了成都,當時成都兵少將寡,負隅頑抗,就一個命運,城毀國亡,並且一味的頑抗,最終可能會導致魏國的屠城慘案發生。

這一點,在歷史上是時有發生的。

圍城戰,守方堅守,一旦失敗,最終的結果是:整座城池的老百姓都會淪為對方將領發泄心中戾氣的傾瀉口。

例如蒙古圍攻的襄陽,還有滿清圍攻的揚州,都是慘遭屠戮。

而當時,魏國這方面名聲可不大好。

何況,劉禪並不是不抵抗。

最終鄧艾大軍進攻時,劉禪派遣了當時所能派遣的將領諸葛瞻去迎戰。

結果是兵敗陣亡。

最終被鄧艾直逼城下,孤立無援。

所以,劉禪選擇了投降。

至少滿城文武百官,以及百姓都能得到倖免。

當然,從某些主戰派的視野里,這是懦夫。

實際上來說,劉禪的父親劉備和曹操也算是稱兄道弟過,大家再怎麼打來打去,都是自家人打自家人,投降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這劉備不也投降過曹操麼,劉禪投降給曹操的孫子曹奐也不算多麼丟人。

你實力不如人,不投降還能怎樣?真的去拼個你死我活後,來個玉石俱焚?那傷害的還不都是老百姓,都是中國人。

所以劉禪很坦然,保的一方安寧,很坦然投降。

至於樂不思蜀,這就是劉禪的精明之處了。

很簡單,魏國對待劉禪這個亡國之君應有的禮遇,還封劉禪為安樂公。

如果你還是不甘,非要復國,那對方只能滅了你。

所以,劉禪安於享樂,畢竟自己都一把年紀了,58歲了,還復國?復什麼國?好不容易天下將要太平,再生戰事,天下間又要生靈塗炭,於心何忍。

所以,劉禪安然接受外界所說的『樂不思蜀』,平安的度過餘生。

而事實再翻過來看,如果蜀國一直都是按照劉禪的意圖來管制,那麼魏國還未必真的能夠這麼早攻破蜀國。

原因何在?就是北伐。

從長遠來說諸葛亮的戰略意圖是好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七次北伐,也耗盡了蜀國的元氣。

隨後繼任的姜維,依然要北伐。

最終讓蜀國一直不能修生養息。

不然蜀國自從劉備死之後,一直修生養息,憑藉著蜀國的天然高山險阻,足以讓三國延續下去很久。

等到司馬氏一族和魏國的曹氏一族開始內鬥,蜀國或許還會有機會也說不定。

畢竟沒有蜀國的北伐,司馬氏一族或許早就和曹氏一族開戰了。

所以劉禪被後世的人們,戲稱為「扶不起的阿斗」,我感覺他蠻冤的,你們覺得呢?

以上僅為本人的粗淺見解,不喜勿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扶不起的阿斗,事實真是這樣嗎?

扶不起的是阿斗,扶不上牆的是爛泥!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這也是一個意思的!「扶不起的劉阿斗」形容軟弱無能,沒有大志,不思振作的人。 劉禪,小名阿斗,是 三國 時期 劉備 的長子。劉備死...

其膽大如雞卵的姜維,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三國演義》說到,諸葛亮死後,大將軍姜維繼承其北伐遺志,多次率兵攻魏,但終未能改變形勢對比。魏將鄧艾、鍾會分兵攻擊。鄧艾出奇兵偷襲涪城,威脅成都,後主驚惶無措而投降。姜維見大勢已去,設計率部假...

歷史上的帝王 蜀漢後主劉禪

劉禪(207年-271年),即蜀漢孝懷皇帝,又稱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性情懦弱糊塗,一生渾渾噩噩,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