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諸葛亮《自表後主》考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曾向後主劉禪上過一篇表文,談及自己的開銷、家產和對財產的態度。

這篇表文,現在人們稱之為《自表後主》。

全文如下:

臣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

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這段話譯為白話文是:

為臣最初事奉先帝,一切開支全靠官府俸祿,不自己治理生計。

如今在成都有桑八百株,微薄的田地十五頃,子弟的衣食,已經有富餘。

至於為臣在外面任職,沒有另外的財物徵調收取,隨身的衣服食品,都依靠官俸開支,從不經營產業,以謀取絲毫私利。

如果為臣有一天死去,將不讓家中有多餘的布帛,家外有多餘的財產,從而辜負陛下的厚望。

這篇表文,是諸葛亮一生中最重要的文章之一,內涵十分豐富。

不過,對其名稱和字數的多少,歷來存在分歧;對其內容,如諸葛亮家產和收入的具體情況,他的財產觀反映出的價值取向等問題,長期來也缺乏翔實、深入的研究。

因此,筆者擬逐一考證分析,以期憑此進一步挖掘諸葛亮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

關於諸葛亮此表的名稱,明代諸葛羲、諸葛倬輯《諸葛孔明全集》一書中名之曰《遺表》,清代張澍輯《諸葛忠武侯文集》一書則名為《臨終遺表》。

中華書局在1960年整理校點張澍輯本,出版《諸葛亮集》時,將此文改為《自表後主》,並加注說:「按《蜀志》本傳,似並非遺表,今據嚴可均《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改。

」此說得到學術界廣泛認同。

如1988年巴蜀書社出版的《諸葛亮文譯註》、1997年齊魯書社出版的《諸葛亮研究集成》等書都用的是《自表後主》這一名稱。

不過,李伯勛先生在他的著作《諸葛亮集箋注》中則認為:「後主」為史家所稱,非亮所宜,當作「皇帝」是。

所以他將此文改名為《自表皇帝》。

其實,「皇帝」也不一定為諸葛亮所言。

諸葛亮上此表之時,有無名稱,或者叫什麼名稱,後人已不可得知,就如《隆中對》和《草廬對》一樣,名稱之異對其內容實質沒有多大意義。

我們還是依從中華書局《諸葛亮集》所言,稱之曰《自表後主》吧。

關於此表的文字多少,有幾種不同的版本。

筆者所引用的表文出自中華書局《諸葛亮集》,而《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卻沒有「臣初奉……今」這14字,原文如下。

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以下同,略)……」及卒,如其所言。

明清時代的諸葛亮文集中,此表的全文又比《蜀志》本傳中多出71字,即:

伏念臣賦性拙直,遭時艱難,興師北伐,未獲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在旦夕。

伏願陛下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達孝道於先君,布仁心於寰宇,提拔隱逸,以進賢良,屏黜讒奸,以厚風俗。

臣家(以下接「成都有桑八百株。

」)

對於多出的這71字,中華書局在整理校點《諸葛亮集》時,於《自表後主》下加注說:「嚴輯《全三國文》,謂『伏念』以下69字見張采(明末人)《三國文》,而未知所本。

胡贊猷本載李雲生曰:自『伏念』起至『厚風俗』止,系范忠宣(北宋大臣,范仲淹之子)遺表語。

按檢《范純仁集》,其遺表雲:『伏望皇帝陛下,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達孝道於精微,擴仁心於廣遠,深絕朋黨之論,審查邪正之歸,搜拔幽隱,以盡人才,屏斥奇巧,以厚風俗。

』其詞略同。

或系後人改寫羼入,加於篇首,故刪。

中華書局經考證,在刪去這71字時,又據《北堂書鈔》卷三十八補入14個字,形成了現在的《自表後主》全文。

應該說,這是可信的。

因此,巴蜀書社的《諸葛亮文譯註》、陝西人民出版社的《諸葛亮集箋注》、齊魯書社的《諸葛亮研究集成》等今人專著均加以採用。

關於此表文於何年上奏後主,《蜀志》本傳中沒有明確,不過,一般都認為是在他病重時的234年,這一點沒有分歧,從《資治通鑑》到今人的著作,均如此。

諸葛亮的《自表後主》共79字,分為四段,四層意思。

首先,講他追隨劉備轉戰時,生活費用的來源和經濟狀況;其次,講現有的家產和家庭生活狀況;第三,追敘他出征在外期間的收入和開銷;最後,表達自己對財產的態度和對朝廷的赤誠。

現在,我們來具體深入分析這篇表文。

首先,了解諸葛亮所說的他的家產。

「有桑八百株」即有一桑園,內有桑樹八百株。

三國時蜀錦織造業發達,諸葛亮為了鼓勵百姓植桑養蠶織綿,在自己的田莊內辟一不大的桑園,以起示範作用。

這桑園的大小,不見諸記載,不過可以推算出來。

如一棵桑樹占地10平方米,那麼,桑園占地8000平方米,也就是說才十幾畝地,最多不超過二十畝。

「田十五頃」是個什麼概念呢。

漢代一頃為100畝,十五頃即1500畝。

漢代每畝摺合今畝為0.69畝。

十五頃合為今畝約為1035畝。

魏晉的度量衡標準較漢代稍大,但相差甚微。

諸葛亮的田產達千畝,這一點是可以確定的。

土地,在階級社會中,是私有財產最主要的構成部分和最重要的體現。

擁有上千畝的田地,對於一個庶民百姓來說,是一個龐大的數字,而對於封建社會的一位丞相,則又當別論了。

西晉初年,為了限制官吏過多占有土地,朝廷頒布了「占田法」。

《晉書·食貨志》載其內容曰:

「其官品第一至於第九,各以貴賤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頃,第二品四十五頃,第三品四十頃,第四品三十五頃,第五品三十頃,第六品二十五頃,第七品二十頃,第八品十五頃,第九品十頃。

「男子一人占田七十畝,女子三十畝。

關於「占田」的涵義,學者們都主張是限田,而不屬於授田。

授田,是皇上賜予官吏將領的田地;而限田,則是朝廷限制官吏占有更多的田地,制定出的一個最高數。

朝代不同,所限田的數量也有所不同。

如隋唐時,官居一品的宰相占田數限定為100頃。

通過上述比較得知,作為一品丞相的諸葛亮,他家整個田產的數量僅與八品小吏的占田數相當。

因此,在封建社會的官吏中,諸葛亮的田產是比較少的。

正基於此,他能坦然向後主和盤托出自己的產業。

從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表文加以載錄看,諸葛亮的廉潔在當時是甚受讚許的。

我們可以推斷,這表文還在朝廷或社會上作過公布,併流傳了下來,否則,《北堂書鈔》不會有輯錄。

一個丞相,能夠坦誠而毫無愧色地公布自己的家產,這在封建社會中可能是空前絕後的。

人去物在。

諸葛亮的家產作為他廉潔奉公的象徵還一代一代被保留了下來。

唐代《元和郡縣誌》《劍南道·雙流縣》卷三十一載曰:

雙流縣本漢廣都縣也,隋仁壽元年避煬帝諱改為雙流,因以縣在二江之間,仍取《蜀都賦》雲「帶二江之雙流」為名也。

皇朝因之。

龍朔三年,又別立廣都縣。

諸葛亮舊居在縣東北八里,今謂之葛陌。

孔明表雲「薄田十五頃,桑八百株」,即此地也。

又據今天的《成都市志·文物志》:

諸葛亮「葛陌」遺蹟位於雙流縣金花鄉,系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故居所在地。

《元和郡縣誌》載:「諸葛亮舊居在雙流縣東北八里,今謂之葛陌。

」唐代的雙流縣,即今治所,「東北八里」為現金花、九江兩鄉交界處的葛陌村。

千百年來,來此瞻仰先賢故居遺蹟的人連綿不斷。

……葛陌,即指諸葛桑園和田間的小路。

村中有井一口,鄉人呼為諸葛井。

葛陌,已載入了今人編寫的《文物志》。

作為諸葛亮家產的歷史遺址,它記錄著一位忠臣賢相的廉潔,還將受到人們的保護,一代一代傳下去,給後人以警示和啟迪。

在《自表後主》中,諸葛亮反覆強調他任職期間,「不自治生」,「不別治生」;談及他的日常開銷,又反覆說「資仰於官」,「悉仰於官」,全靠官俸和賞賜。

那麼,他的收入到底有多少呢?關於諸葛亮的俸祿,《三國志》中沒有記載,只有兩處提到他的「祿賜」。

一次見載於《蜀志·張飛傳》:「益州既平,賜諸葛亮、法正、(張)飛及關羽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

」這一記載明確,且所得賞賜數量不菲。

一次見載於《蜀志·李嚴傳》引《諸葛亮集》。

李嚴勸請諸葛亮受九錫稱王,諸葛亮斷然加以拒絕。

他在給李嚴的回信中有這樣一段話:「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

關於「祿賜百億」,後世都認為是一個概數,不是實指他的俸祿和得到的賞賜。

不過,李伯勛先生在他的專著中加注說:「古代億之數有大小二法,其小數十萬為億,大數萬萬為億;漢代多以小數計。

此百億為概數,蓋指劉備定益州後,賜給諸葛亮的五千萬錢(合五百億)。

」其實,將「祿賜百億」如此考證坐實反而不妥,因為同時獲得賞賜的除了錢五千萬外,還有黃金五百斤,白銀千斤。

如三者相加,會是多少億呢?諸葛亮在這裡怎麼會少說他得到的祿賜呢?我們綜觀全文,諸葛亮是在強調他的祿賜已經非常豐厚,不應該再向皇上提出任何要求。

還有一段談到諸葛亮受賜的話,是《諸葛亮集》從《北堂書鈔》卷三十八中輯錄出來的,很多專著都加以採用。

原文是:「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餘,妾無副服。

」這段話的意思很明了:「我受到八十萬斛的賞賜,現在家中的蓄財不多,連妾也沒有與其身份相稱的衣服。

」但這段話有些令人困惑不解:受到八十萬斛的賞賜,為什麼還在叫窮。

那麼,「八十萬斛」是個什麼概念呢?

《諸葛亮文譯註》在解題說明中說:「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三國時成都的綿、雒地區畝產穀物30斛至50斛。

按畝產50斛計,諸葛亮受賜80萬斛,相當於一萬六千畝土地的年產量。

」一年畝產50斛的是高產田,若一年畝產10斛,則80萬斛又相當於八萬畝田的年產量。

這是一個多麼驚人和龐大的數字。

因此,有人對此置疑。

tái wān的蔡瑞鄉先生在《諸葛亮》一書中說:「在他寫給李嚴的書中提到:「吾受賜八十斛,今無餘蓄,妾無副服。

」月八十斛是為中級官吏的俸祿,有些書上誤寫成八十萬斛,這樣寫有點誇張。

也有寫成八千斛的,這還差不多,較為可信。

李伯勛先生在《諸葛亮集箋論》中說:「今考,《書鈔》張氏本及陳、俞本皆脫『萬』字,而陳、俞本『十』又作『干』(可能為『千』之誤),故疑《影宋書鈔》『八十萬斛』為『八千斛』之誤。

假如是,……作為蜀漢首輔,諸葛亮受賜八千斛(合427680市斤)是不多的。

」不過,一次受賜42萬多斤穀物,我們認為,還是算多的。

李先生說,八千斛合今42萬斤穀物,不知如何折算的。

筆者曾在《木牛流馬考辨》一文中引資料說,漢代一斛(石)合今30市斤穀物。

而劉琳先生在《華陽國志校注》中考注得更明白:「漢代容量單位有大斛(石)、小斛二種。

大斛一斛約當今二市斗,小斛約當今一、二市斗……一市石稻穀重約一百五十斤。

」如此,按大斛,一斛等於30斤,小斛一斛等於26斤。

80斛按大斛折,約為今2400市斤,8千斛約合今240000市斤,8萬斛則約為今2400000市斤。

如果一次接受到24萬斤或240萬斤穀物的賞賜後,還說「蓄財無餘,妾無副服」,是不可理喻的。

按小斛折,八千斛和八萬斛也分別不少於20萬斤、200萬斤,這也不是一個小數。

因此,對於《北堂書鈔》這段文字,我們認為,還是存疑為好。

關於諸葛亮的俸祿,他任軍師中郎將和軍師將軍時,無從落實,因為這兩種職務不是常規職務,是因臨時需要所設置,俸祿不清楚。

任丞相後,其俸祿多少可以從漢制中獲得。

漢制,丞相之秩為萬石,月俸之谷為三百五十斛,錢六萬。

蜀依漢制,諸葛亮的俸祿不會超過這個數目。

除了一次明確的賞賜外,還有這樣多的俸祿,諸葛亮奉行節儉,開支有限,除了購置十五頃薄田外,他的錢肯定是用不完的。

有學者推斷,他把大量的錢財封存於府庫和拿來賞賜了他的下級。

關於這一點,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不過,我們從他對趙雲的一次談話中可以得到佐證。

《蜀志·趙雲傳》注引《雲別傳》曰:

「亮曰:『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鄧)芝答曰:『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

』雲有軍資余絹,亮使分賜將士,雲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

』亮大善之。

諸葛亮既然都在吩咐趙雲賞賜手下的將士,那麼,我們可以肯定他也是這樣做的。

通過以上分析得知,諸葛亮獲得的賞賜是豐厚的,他的俸祿也是可觀的。

對這些,我們不應該迴避,去力圖縮小。

我們應該做的是,分析他是怎麼對待和處理個人財產的,在臨終時為什麼只有不多的家產,從而對他淡泊於私產的態度加以分析肯定。

短短79字的《自表後主》,內涵極其豐富。

它不僅告訴世人,諸葛亮有多少家財;重要的在於它把諸葛亮對財產的態度,對朝廷的忠誠都一一清晰地表達了出來,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諸葛亮高潔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筆者曾在《諸葛亮與傳統價值觀散論》一文中說:諸葛亮是一個具有濃厚倫理道德思想的人,他追求完善的人格,強調內心世界的寧靜、淡泊,以道德來節制個人的利慾和物慾。

因此,他在物質生活上自律節儉,不需要他人來要求。

雖然「位極人臣,祿賜百億」,由於「討賊未效,知己未答」,所以,他不企求一絲一毫過分的榮華富貴,自覺把個人及家庭的物質生活水平降低到普通官吏的水平上。

其出發點和價值取向,是倫理道德觀所作出的對人臣本位和義務的規定。

這種自覺的廉潔奉公行為,是由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決定的。

因此,這篇《自表後主》不僅僅是在談收支和家產,而且也表現了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備受後人稱頌。

宋·胡寅在《致堂讀史管見》中議論說:「孔明身都將相,手握強兵,專制一隅,勢通四海,亦何所求而不得。

縱不外取,全蜀之富皆可以充牛刃其家。

而三十年間,止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頃,以為子弟衣食之奉,不別治生,增長尺寸。

逮其死也,內無餘帛,外無贏財,其靈台湛然,不累於物如此,賢哉遠矣!亦何愧於伊尹、周公耶!」

清·毛宗崗在《三國演義》中評論說:「曹操、司馬懿之為相,與諸葛亮武侯之為相,其總攬朝政相似也,其獨握兵權相似也,其神機妙算為眾推服,雙相似也。

而或則纂,而或則忠者,一則有私,一則無私;一則為子孫計,一則不為子孫計故也。

操之臨終,必囑者丕,懿之臨終,囑師昭。

而武侯不然。

其行丞相事,則托之蔣琬、費禕矣;其行大將軍事,則付之姜維矣。

而諸葛瞻、諸葛尚曾不與焉。

自桑八百株,田十五頃而外,更無一事以增家慮,……嗚呼!有人如此,尚得於功名富貴中求之哉!」

餘明俠先生在《諸葛亮評傳》中說:

這一點田產,以他的地位和權力,揆於三國時期的許多達官顯宦以搜括民脂民膏增加私產為能事來說,就是相當廉潔和「不貪」了。

曹東海先生在《諸葛亮的人生哲學》一書中說:

「一個位居相國、功勳卓著的人,家財只有八百棵桑樹,一點薄瘠的田地,真叫人欽敬他廉潔奉公、淡泊財利的風範。

因《自表後主》,諸葛亮「不累於物」思想和情操得到充分的顯示,獲得的好評如潮,筆者就不再贅述和轉錄。

我們要強調的是:諸葛亮的《自表後主》,是與他的《隆中對》、《出師表》和《誡子書》一樣重要的著作,內涵豐富,從另一側面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是一篇光彩照人、與世長存的廉潔自律宣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肯定不知道的,他的絕世才華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出現了很多人物,每一個人都有他特定的歷史作用,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今天我講述諸葛亮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

蜀漢為什麼會最終走向滅亡呢?

一部《三國演義》造就了無數英雄,讀起來令人酣暢淋漓,欲罷不能!但《三國演義》與史實出入很大,那我們要怎樣真實正確的看待三國呢?今天,三國君與你一同探索蜀國滅亡之謎.

貴為丞相,諸葛亮居然住在成都郊區

「妙哉遵義」------瑞哥重走諸葛亮北伐線路系列採訪之二大年初二,在人潮洶湧中,我來到了武侯祠。既然是考察諸葛亮北伐路線,那麼這裡必然要來的。諸葛亮北伐中原的起點不在漢中,而在成都。就是在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