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聖人王守仁,如何「孤臣」奮戰平定叛亂(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一篇講到王守仁在江西剿滅了為患地方十幾年的土匪,一方面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安寧,另一方面,自己創立的「知行合一」的理論得以在軍事上有所發揮,可謂是一舉兩得。

在剿滅匪患後,王守仁一直非常納悶,這群土匪一不經看,二不經打,怎麼可能這麼囂張大規模經營這麼久為害地方。

在無意中,詢問幾個土匪頭目時,他發現了問題的關鍵——寧王朱宸濠。

朱宸濠貴為王爺,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怎麼會和土匪扯上關係,而且還暗地支持,難道是。





提起寧王朱宸濠,諸位比較陌生,但要說起他的祖宗那可是相當的有名,一百多年前,燕王朱棣想把侄子朱允炆從皇位上趕下來,發起了「靖難之役」,但因兵源緊缺,於是就找自己兄弟中作戰勇猛的寧王朱權借兵,當時寧王手上有全國戰鬥力最強的騎兵,朱棣許諾打下江山後平分天下,寧王朱權沒有經過誘惑同意了,後來朱棣取得天下就不認帳,朱權看木已成舟,也無計可施。

在之後朱權被封到南昌,可想而知當時朱權的心情有多沮喪,於是他囑咐他的子孫不要忘記這件事,仇恨的種子傳下來,在寧王朱宸濠這開花結果。

朱宸濠是個有理想抱負的人,他經過長期觀察,發現現任皇帝朱厚照不厚道,整天和一些奸臣如劉瑾等瞎混,也不問朝政,朝臣們基本上怨聲載道,於是朱宸濠想起兵反叛奪取皇位,為了反叛,他已準備十餘年,這期間他花費大量金銀給朝中重臣、寵臣疏通關係,恢復了藩王的護衛,而且不斷地招兵買馬,但當時天下基本穩定,大多數人安心讀書想考個功名,只有少部分不穩定因素有投機行為,包括:土匪、強盜、流氓地痞、無業流民等。

很不巧,寧王招的大多數是上述人,有人會問,動靜這麼大,朝臣不報告嗎?答案是大多數人沉默(收了朱先生的錢,要辦事,包括首輔楊延和,但楊首輔不知道朱先生主要的目的是想造反,只認為是他想和朝廷搞好關係),少部分人不受待見的上奏皇帝朱厚照,他老人家也懶得理睬,還忙著呢(主要是玩)。

寧王朱宸濠面對這麼個天時地利的條件,怎麼能這麼消耗人生,於是他肆無忌憚的謀劃著,認為天下遲早要到他的手中,直到他遇到了王守仁。

王守仁發現事態的嚴重性,立刻去找江西巡撫孫燧,當時王守仁只是江西南部(贛南)巡撫,當他氣喘吁吁向孫燧報告這件事後,卻聽到一句哭笑不得的話:「你怎麼才知道」,王守仁當場目瞪口呆,其實孫燧在上任前就已聽說他的前幾任江西巡撫,不是離奇死亡,就是收拾行李回家,拒不去江西。

但孫燧本著以死報國的心境來到這裡,想為國盡忠,王巡撫和孫巡撫兩人一拍即合,認為兩人應該採取行動了。

寧王遲早叛亂,為保存實力,孫燧讓王守仁先走去調兵,因為當時王守仁手裡有朝廷調兵旗牌,只有他出去了才能號召各地官兵前來勤王,而自己身為江西巡撫有守土之責不能離開,於是王守仁懷著悲痛崇敬的心情向孫燧作揖行禮後,離開了南昌。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寧王朱宸濠起兵反叛,江西巡撫孫燧寧死不降,慘被殺害,王守仁從南昌出來後,趕到臨江知府衙門找到知府戴德孺,了解到臨江無險可守,於是一同前往吉安,吉安位於江西中部,易守難攻,交通便利,王守仁將在這裡舉起平叛的旗幟與寧王作決戰。

在吉安他得到非常得力的助手知府伍文安,簡單說一下伍知府強悍之處,吉安士兵聽說寧王叛亂,都準備開溜,伍知府聽說後,立即前往衙門見到逃跑之人,上去就給砍了,穩定了當時的吉安的局面。

王巡撫在吉安成立平叛指揮部,召開了軍事會議,由於參會多為知府,知縣之類的小官,王巡撫自然而然的成為平叛總司令。

這時有人會問,朝廷不知道嗎?怎麼不派兵?當時的交通不像現在有高鐵、高速,當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騎馬,耗時長,況且地方上報朝廷要有順序,先報兵部,再報內閣,內閣報皇帝(朱厚照同志比較忙,什麼都願干,就是不願干朝政),之後等待出兵,這一套下來,寧王估計打到京城準備登基了,王守仁面對的就是這樣的境況,在會上,總司令說明了情況並表示等待朝廷派兵估計沒希望,只能自己想辦法,並通報了寧王的軍事部署,主力兵八萬人,為王府護衛,多為強盜、土匪、地痞流氓等。

目前,雖然旗牌在手能召集部隊,但需要時間,但他表示大家稍安勿躁,已有辦法解決。

之後王守仁繼續分析局勢,寧王在南昌不能久留,一定會順流而下攻取南京,如果南京被攻下,半壁江山必然陷落在敵手,於是大家神色緊張,那就別廢話了,趕緊進攻吧,王守仁苦笑:「沒兵」,當場暈倒諸人,但王司令對手下人說:「按我計策可讓寧王在南昌等待十多天,之後各地勤王兵一到,則可攻敵」。

不久之後,南昌的街頭巷尾出現了許多告示,內容大致是:王守仁率福建、廣東、贛南等地官兵共十六萬,分四路前往南昌平定叛亂,百姓最近不要隨意走動,不可資助叛軍,違者殺無赦,這還不算什麼,與此同時,寧王手下人發現從進城人身上發現蠟丸,內有機密信件,寧王打開書信看到後大吃一驚,內容是李士實、劉養正(當時是寧王重要謀士)你們幹得好,希望你們繼續配合朝廷工作,勸寧王離開南昌進攻南京。

這兩位竟然投敵,寧王將信將疑,就在這時李士實、劉養正來訪勸寧王此地不宜久留,要立即進攻南京,寧王聽後當即否定,決定先留在南昌,看看在說。

王守仁的計策成功了,寧王果真十多天沒動靜,而王守仁在這十幾天集結兵力七八萬人,手下將官群情激奮,準備大幹一場,但王守仁認為南昌城牆高大堅固,一時攻不下,最好等朱宸濠出兵,果然,朱宸濠發現自己上當後,立即集合兵力率六萬主力進攻九江,僅一天時間就攻下九江,之後開到安慶城下。

安慶城位於南京上游,只要攻下安慶,南京搓手可得,但安慶守將楊銳和張文錦死守,朱宸濠幾天攻不下來,在朱宸濠望城興嘆時,王守仁正在開軍事會議,討論出兵路線,大多數認為此時正可直接去安慶打朱宸濠,內有安慶守軍,外有官軍,朱宸濠必敗,而王司令力排眾議,不同意打安慶,主張打南昌。

因為南昌位於安慶上游,如果我軍越過南昌直接攻擊安慶,則南昌守敵必然攻擊我軍後部,斷我軍糧道,腹背受敵,失敗必在所難免,而安慶守軍只能自保,不會與我軍夾擊敵軍。

這時有人提出,南昌城池堅固,怎麼能打下來,要說司令就是司令,王守仁當即指出,寧王已派精銳進攻安慶,南昌必然空虛,此時進攻,必能攻下,南昌一破,寧王必定回救,首尾不能顧,不需多日,叛軍必敗,果然,事態的發展如王司令所料,南昌幾乎沒有抵抗就被攻下,這時寧王聽說南昌被攻克,急忙回軍來救,軍隊駐紮到潘陽湖西邊黃家渡,王守仁聽說後率大軍駐紮到對岸,準備開始決戰,王司令用兵只能用「詭異」來形容。

駐紮後第二天,王守仁派伍文定深夜偷襲,故意戰敗,引寧王軍隊到包圍圈,之後前後左右伏兵四起,殺死敵軍兩千餘人,寧王失敗了,率軍退守潘陽湖東岸八字腦,這次他調來九江、南康守城部隊,九江、南康是他最後根據地,但他豁出去了,不跟王守仁拼個你死我活不罷休,於是他把多年來積蓄分給將士,鼓勵他們英勇作戰。

正德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第二次戰鬥開始,朱宸濠先進攻,真金白銀的作用還是巨大的,開始時他占據主動,但等戰鬥進入僵持階段,朱宸濠發現王守仁集中火炮槍彈作戰,不按套路出牌,於是敗下陣來,死亡兩千餘人,朱宸濠又一次的失敗,這次失敗使他對自己的前景很失望,但還沒有完全絕望,他退到鄱陽湖岸的樵舍,決定從這裡重整旗鼓,陸地已被王守仁占據,為保證有一塊平穩的立足之地,偉大的寧王一拍腦袋,想出了一個絕妙的點子——把船支用鐵鎖連在一起,方便步兵轉移,可以穩定船支不被風浪刮跑等等,有人會說,這看起來眼熟,好像是《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橋段,恭喜,答對了。

當時此書已經普及,而朱宸濠估計是沒看過,之後的劇情比較老套,在正德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早晨,突然發現敵船大火,風助火勢,引燃敵船,總攻開始,敵軍潰敗,燒死跳船者不計其數,寧王朱宸濠被抓,手下大臣三百多全部被擒(水戰不敢跳啊),叛亂平定。

寧王朱宸濠準備十年,在南昌起兵叛亂,歷時僅三十五日,就被王守仁一舉剿滅,足以看出王司令的用兵神速,而且王司令「孤軍」一人,調兵勤王,足以見證他的膽量和智慧,通過此戰,王守仁將「知行合一」的理論運用的爐火純青,為以後心學的大力普及奠定了基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推翻程朱理學具有劃時代意義之人之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

此人是大明王朝第一人,影響遠播國外

前段時間我評論一句「王守仁也算名臣?」引來不少人噴我。我想說的是我說的是事實!名臣,不說出不出名,你起碼得在朝廷上過朝吧,你得在皇帝跟前待著吧。可能會有人說我咬文嚼字,其實不是。一個很重大的問題...

王守仁,曾力挽狂瀾以一己之力改變了明朝歷史

王守仁何許人也?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稱明陽先生,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從《明朝那些事兒》 了解到王明陽這個...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聖賢3

王守仁確實還沒有走遠,他跟兩個隨從剛剛沿水路走到了豐城,就獲知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寧王叛亂了。隨從們十分慌亂,王守仁卻並不吃驚,他早就知道這一天必定會來臨。孫燧,想必你已經以身殉國了吧。「馬上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