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最後一計:為防司馬掘墓 秘葬自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社會動盪歷時最久的時期。

由於諸侯並起,群雄逐鹿,戰亂頻繁,這一時期的墓葬具有以下特點:墓葬形式多種多樣,盜墓活動異常猖獗,各種傳說不脛而走。

疑冢和秘葬,就是這一時期出現最多的喪葬形式。

不少名人採取了這種形式。

東晉十六國時的後趙皇帝石勒、石虎死後設置了疑冢,後來有人曾盜掘石氏二陵,結果裡面空空如也。

關於其設疑冢之事,《鄴中記》中記道:

石勒陵在襄國城西南三十里,名高陵,不築牆,不種樹,立堂皇五間,安攢圖勒大臣像。

又於堂皇東立重陵,虎陵在鄴西北角,既葬鄴中便即其封城,故未有名。

或雲尋被掘,凡此二陵皆為偽葬。

石勒、虎自別葬於深山。

而石勒母親王氏死後,因懼怕政敵來盜毀墳冢,也採取了秘葬的方法。

南燕皇帝慕容德死後,其出葬方式為「乃夜為十餘棺,分出四門,潛葬山谷」,使後人「竟不知其屍之所在」。

關於秘葬,最神秘的故事莫過於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諸葛孔明了。

相傳諸葛亮因為魏延夜闖,延壽之法被破壞後,一病不起。

彌留之際,他遺書後主劉禪,囑其在他死後,將屍體入棺,由四名士兵抬著向南走,槓斷繩爛之處便是他的葬身之所。

對於這位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的丞相的最後遺言,劉禪豈能不遵?於是他命四個關西壯漢,抬著他的棺一直往南走。

這四個漢子抬了一天一夜後,終於體力不支,但是此時槓未斷,繩也未爛。

四個人商議後,將諸葛亮的棺就地掩埋。

回去後,他們報告劉禪,說將丞相棺掩埋於槓斷繩爛之處。

劉禪聽了報告後覺得不對勁,怎麼這麼快就會槓斷繩爛呢?於是將四個人抓起來嚴加審問。

四壯漢經不起皮肉之苦,只好招認。

劉禪大怒,以欺君之罪將四人殺死。

但是,四壯漢被殺後,世人就再也不知道諸葛亮的葬地了。

這個故事至此就該結束了。

但是後人為了渲染諸葛亮之機智,認為這一切都在諸葛亮預料之中,因為孔明早已料到,自己死後蜀國必為司馬氏所滅,而蜀國滅亡後司馬氏必來挖他的墳墓,所以他在死後「導演」了這齣戲劇,以保自己死後的安寧。

曹操與孔明,都採取了隱秘的辦法處理後事,但前者被認為是一種「奸詐」,後者則被理解為「機智」,其中的微妙之處,頗值得後人細細玩味。

諸葛亮一生憑靠漢中重振漢業,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英名,但他真正的墓葬在何處,後人至今沒有找到,徒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

陝西南部有個武侯墓,據傳是諸葛亮的長眠之地,他在第五次伐魏失敗後,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蜀漢朝廷按其遺命,將他葬於定軍山(現勉縣定軍山)下。

但這並非真正的墓葬之所。

武侯墓中最奇的是武侯墓旁兩顆高大的桂樹,史稱「護墓雙桂」,位於墓的正面,恰像二名護衛守護著諸葛亮的墓。

此樹高19米,直徑1米以上,是三國時代所植。

因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官至丞相武鄉侯,千百年來人們稱這個墓地為武侯祠.,最早的武侯祠修建在武侯墓附近、定軍山下,明朝時才將廟址改建在現在的位置。

據說,陝南武侯祠是唯一由皇帝(蜀漢後主劉禪)下詔而修建的諸葛亮祀廟,比成都的武侯祠還早五十年。

從墓的秘葬和保密的程度看,不得不說三國時期的曹操與諸葛亮這對冤家對頭,實乃世間少有的高人也。

定軍山下武侯墓旁兩顆高大的桂樹。

史稱「護墓雙桂」,又稱「雙桂流芬」,位於墓的正面,恰像二名護衛守護著諸葛亮的墓。

此樹高19米,直徑1米以上,據傳是諸葛武侯去世之時栽植,距今一千七百多年。

墓的周圍還有柏樹,本來有五十四棵,歷經歲月磨礪,只剩下二十幾棵了。

曹操與孔明,都採取了隱秘的辦法處理後事,但前者被認為是一種「奸詐」,後者則被理解為「機智」,其中的微妙之處,頗值得後人細細玩味。

諸葛亮一生憑靠漢中重振漢業,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英名,但他真正的墓葬在何處,後人至今沒有找到,徒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

陝西南部有個武侯墓,據傳是諸葛亮的長眠之地,他在第五次伐魏失敗後,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蜀漢朝廷按其遺命,將他葬於定軍山(現勉縣定軍山)下。

但這並非真正的墓葬之所。

武侯墓中最奇的是武侯墓旁兩顆高大的桂樹,史稱「護墓雙桂」,位於墓的正面,恰像二名護衛守護著諸葛亮的墓。

此樹高19米,直徑1米以上,是三國時代所植。

因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官至丞相武鄉侯,千百年來人們稱這個墓地為武侯祠.,最早的武侯祠修建在武侯墓附近、定軍山下,明朝時才將廟址改建在現在的位置。

據說,陝南武侯祠是唯一由皇帝(蜀漢後主劉禪)下詔而修建的諸葛亮祀廟,比成都的武侯祠還早五十年。

從墓的秘葬和保密的程度看,不得不說三國時期的曹操與諸葛亮這對冤家對頭,實乃世間少有的高人也。

定軍山下武侯墓旁兩顆高大的桂樹。

史稱「護墓雙桂」,又稱「雙桂流芬」,位於墓的正面,恰像二名護衛守護著諸葛亮的墓。

此樹高19米,直徑1米以上,據傳是諸葛武侯去世之時栽植,距今一千七百多年。

墓的周圍還有柏樹,本來有五十四棵,歷經歲月磨礪,只剩下二十幾棵了。

揭秘諸葛亮借東風的深層意義

在我看來,那年冬天發生的東南風,卻無疑是諸葛亮借來的。

想想看,曹操自西北而來,席捲荊襄,氣焰何其洶洶!東吳才俊,向震失色,意志何其沮喪!劉備逃在夏口,朝夕不保,情勢何其危急!時值寒冬,西北風肆虐,對於東吳的人民和苦難中的劉備而言,曹操何嘗不是一股凌厲的西北風,令人不寒而慄?若非諸葛亮借來東南風,怎麼可能挽救危局,贏來赤壁之戰的勝利?

當諸葛亮向劉備請命求救於孫權的時候,事實上已經開始實施他籌借東風的計劃。

從「舌戰群儒」到「智激孫權」,從「草船借箭」到「七星壇祭風」,最後直到發生赤壁之戰,都應該看作諸葛亮籌借東風的過程。

有學者認為,《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固然精彩,但出場的群儒之中,沒有一個人的傳記提及此事,因此可以斷定是小說家虛構的偽歷史。

我卻以為,當諸葛亮來到柴桑,面對東吳群儒力主降曹的言論,自然少不了激烈的舌戰。

出場的群儒未必是張昭、虞翻、步騭、薛綜、陸績、嚴畯、程德樞等人,所描述的言論和場景也可能有合理化虛構,但其中的歷史真實性不可以被輕易否定。

尤其是那場舌戰所辯論的問題,頗是耐人尋味。

張昭的問題是:「我聽說劉備向來有復興漢室之志,而先生亦有管仲、樂毅之才,怎麼會有長坂坡之敗,以至於亡命夏口,幾無容身之地呢?」

諸葛亮回答說:「劉琮投降曹操,劉備並不知情,值此危機關頭,又不忍心乘機奪取劉琮的基業,故而南走當陽。

又有十幾萬難民追隨,劉備不忍離棄,至有長坂坡之敗。

雖敗如此,猶見劉備之大仁大義也。

況勝負乃兵家常事,當年高皇帝也曾屢次敗於項羽,卻在垓下一戰成功,如今豈可因一時之敗而論英雄呢?」

虞翻又問:「曹操以猛將千員、雄兵百萬,席捲荊襄,虎視江南。

而劉備兵敗於當陽,計窮於夏口,早晚生死難料,難道不害怕嗎?」

諸葛亮回答說:「曹操雖有百萬之雄,實則是烏合之眾,並不如想像的那樣可怕。

劉備雖然只有幾千士兵,卻依然無畏於曹操的人多勢眾,如今退守夏口,不過是等待時機罷了。

東吳兵精糧足,又有長江之險,難道你還會因為害怕曹操而力主投降,甚至於不顧天下人恥笑嗎?」

薛綜評論時事,說:「漢朝傳世至今,天數將盡。

如今天下三分,曹操已占其二,人皆有畏懼歸順之心。

劉備不識時務,偏要與曹操做對,正如以卵擊石,安得不敗耶?」

諸葛亮聽了,義正詞嚴地回答說:「我們都是漢朝的臣民,熱愛國家是我們做人的本分。

而今,你不尋思如何報效國家,一面在這裡發表亡國論,一面試圖趨炎附勢於逆賊曹操。

像你這樣不忠不孝的小人,不值得我跟你說話!」

又有程德樞大聲說道:「諸葛先生雖然說得漂亮,卻未必有什麼真才實學。

如此一味地賣弄口舌,就不怕天下有學問的儒者笑話嗎?」

諸葛亮回答說:「儒者有君子小人之別。

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必不笑話於我。

小人之儒,有如揚雄,屈身為王莽門下走狗,雖以文章名世,又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呢?」

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把舌戰群儒的過程複述於此,是因為我常常聽到某些學者談論歷史,其中之觀點,恰如張昭等群儒當年所論。

可見當今社會文化,雖然名曰多元化,卻也恰如三國之亂。

而學者們自以為洋洋得意,殊不知他們的學問,比之張昭等群儒,並沒有什麼新意。

我時常感嘆說,倘若諸葛亮在世,也許會跟這些學者再來一次舌戰。

諸葛亮智激孫權,可見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三國演義》又別開生面地設計出一段諸葛亮智激周瑜的故事來,說曹操興兵來犯,為的是奪取東吳的美女大喬和小喬。

周瑜是小喬的丈夫,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曰:「曹操老賊,欺吾太甚!」於是下定抗擊曹操的決心。

按照《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的記載,小喬嫁給周瑜是建安三年的事情,到了赤壁之戰則應該是三十多年的中年婦女。

盛巽昌先生認為,曹操雖然好色,卻不可能為了兩位中年婦女侵略東吳。

事實上在《三國演義》中,大喬和小喬不僅代表著東吳的婦女,也象徵著東吳那一片美麗富饒的土地。

一旦曹操占領東吳,東吳的婦女和土地必然慘遭蹂躪。

以周瑜之血性,焉能不拍案而起?

至於草船借箭,似乎是成語故事「自相矛盾」的改寫。

成語故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也?」而草船借箭,則是「以曹操之箭,攻曹操之軍」,雖然是改寫,卻又別有新意。

在曹操看來,劉備與東吳既然不臣,則與草寇無異。

曹操挾有天子,以大漢丞相的名義,率領王者之師,征討劉備與東吳,其勢猶如離弦之箭也。

誰想劉備與東吳針鋒相對,指責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豈非「以曹操之箭,攻曹操之軍」耶!草船借箭,大約是說諸葛亮善於順勢而為,借力使力,一方面建立孫劉聯軍在政治上的優勢地位,一方面形成對曹操以牙還牙的攻擊力量。

唐朝王周有《赤壁懷古》一詩云:「帳前斫案決大計,赤壁火船燒戰旗。

若使曹瞞忠漢室,周郎焉敢破王師?」說的就是此中的奧秘。

而「七星壇祭風」,很可能是臨戰前一種祭拜天地的儀式,或者是激勵士氣的一種方式。

當曹操大兵壓境,人皆以為必敗之時,諸葛亮以他大無畏的勇氣和智慧,激勵了東吳將士們的鬥志。

令人聞風喪膽的西北風,頓時轉換成了大義凜然的東南風。

所以我說,在那樣危急的歷史關頭,東南風其實象徵著一種被正義所鼓舞的勇氣,以及一種敢於以弱敵強的力量。

戰爭的局勢在發生逆轉,天氣也在發生逆轉,意識界的東南風與自然界的東南風會合在一起,最終決定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在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裡,原來隱藏著這麼一段真實的歷史。

所謂東南風,既是歷史,也是對歷史的虛構。

而正是這種對歷史的虛構,讓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開放出了寓言似的芬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謎團:蜀漢名相諸葛亮墓地之謎

(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

歷史上真實的周瑜,諸葛亮可比不上這位大都督

三國是一個群雄爭霸的時代,也是個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說到三國,就不得不提周瑜,世人皆知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臨死前還說著「既生瑜何生亮」的話,可是這只是《三國演義》里周瑜的結局,並不是真實的歷史...

諸葛亮之墓並非武侯祠 諸葛亮之墓無人知曉

諸葛亮在三國時期可謂是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和司馬懿可謂是棋逢對手。在諸葛亮將死之際,用了計謀把自己密葬。對密葬是說法有很多,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諸葛亮之墓還沒被找到,武侯祠並非真正的諸葛亮之墓。武侯祠...

孔明PK曹操,諸葛亮真的在武侯墓里嗎?

病死五丈原諸葛亮曾五次出兵攻魏,爭奪中原。建興十二年,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抗,病死於五丈原軍中,葬定軍山。但他真正的墓葬在何處,後人至今沒有找到,徒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陝西南部有個武侯墓,在勉縣定...

諸葛亮墓成迷,世上居然沒有一人知曉墓穴方位

諸葛亮是非常聰明機智的人,就算是死也得密葬自己不讓別人發現。所以現在人們說的諸葛亮墓在定軍山;在武侯祠都不對,因為諸葛亮墓誰都不知道在哪兒,成為了一個謎。諸葛亮墓不是武侯祠諸葛孔明採取了隱秘的辦...

千年武侯墓:揭秘諸葛亮墓葬真實位置之謎

諸葛亮墓: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那麼諸葛亮死後又葬在何處呢?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社會動盪歷時最久...

三國傑出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墓地真是簡陋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封為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

諸葛亮墓葬背後千古謎團

諸葛亮一生憑靠漢中重振漢業,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英名,但他真正的墓葬在何處,後人至今沒有找到,徒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那麼,諸葛亮的慕葬在哪裡沒人知道這是為什麼呢?隨小編一探究竟,為什麼一代名...

安易承:千古名相—諸葛亮的墓地風水之謎

千古鬼才諸葛亮憑藉一己之力振興蜀漢,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英名,可他真正的墓葬在何處,無人知曉,徒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今天,安易承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到風水故事中一探究竟,千古奇才究竟葬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