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之戰,孫權俘虜關羽後到底該不該殺?為何又因2個目的殺了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荊州之戰在三國歷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戰後,荊州實際被三分:曹操、孫權、劉備等勢力各占一部分。

其一:襄陽樊城其地跨連荊豫,控制南北,所以曹操留守大將軍曹仁駐守樊城,以作為日後開拓南疆的戰略據點,同事阻止劉備和東吳方面不能北進。

這可是進入中原的咽喉要地。

其二:東吳方面,固守江夏、陸口、巴丘(今湖南省岳陽縣)三個戰略要點,與蜀國形成對峙。

其三:劉備方面則固守公安、江陵,與吳、魏形成三角對峙。

在這樣的局勢之下,荊州之地猶如一個三角鐵,起到了穩定作用。

因為三方的關係很敏感,而吳國的戰略則是若魏強大,我們的外交策略就聯合蜀,如果蜀強,我們就的外交策略就轉換為聯合魏。

這是東吳的生存策略。

而蜀發展最晚,剛在漢中取得勝利,讓魏國受挫,關羽又進軍樊城,那麼雖然在整體實力上,雖然魏依然最強,但是在戰略情勢上,魏已處於下風。

最關鍵的是,關羽出兵樊城的時機並不成熟,原因有三:

第一,劉備在漢中取得新勝,但尚不穩固。

第二,曹操擁有廣闊富饒的北方之地,漢中之敗並不能使曹操元氣受到大傷。

第三,東吳一直在富國養兵,對荊州的覬覦之心並未鬆懈,最為關鍵的是在關羽出戰樊城取得前期勝利的時候,已經潛在的破壞了荊州所起到的穩定三方的積極作用,引發了東吳的擔憂,在東吳方面看來,荊州本就屬於東吳,若關羽樊城勝利,那麼荊州之地三分之二就盡屬蜀,如此以來,對東吳是不利的。

在這三個原因之下,東吳襲取荊州那是勢在必然。

可是問題來了,東吳方面在取得荊州之後,已經實現了自己的目的,為何後來俘虜關羽之後,一定要殺掉呢?作為孫權,一個從少年都接手東吳,從小就在政治場上跌打滾爬的政治老手,他不可能不知道關羽和劉備的關係,史載劉備關羽恩若父子。

那麼孫權殺關羽,就等於徹底拋棄雙方的聯盟,不僅如此,還間接地成為仇敵。

那麼孫權這樣做有什麼理由嗎?我們來看看孫權殺關羽之後乾的兩件事:

第一,對曹魏方面,稱臣示好:

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

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

權遣校尉梁寓奉貢於漢,及令王惇市馬,又遣朱光等歸。

第二,對劉備方面,磨刀霍霍進攻:

後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孫權斬殺關羽有兩個目的:

第一是斬殺關羽並非個人好惡,乃是孫權集團圖謀益州已久,想借斬殺關羽為契機,臨時抱佛腳地聯盟曹操,進兵益州,最後實現全據長江的戰略考量。

第二:關羽之死可以作為一個政治工具,孫權殺後寄給曹操,一方面想引發蜀曹之間的間隙,因為在同一年,劉備奪取了曹操的漢中,還斬殺了曹魏大將夏侯淵,他們之間的怨本來就存在。

孫權想藉機增深。

以為自己圖謀益州提供良好的基礎。

但是孫權後來並未實現他的政治用心。

有小夥伴說除此之外,孫權完全可以不殺關羽,結下劉備這個仇敵的。

但是作為你,俘虜關羽之後當怎麼處理呢?一般對於降將都是三種方式:

第一:勸降。

你認為關羽會像于禁一樣投降嗎?以關羽之剛烈性格,以關羽那麼愛惜自己的名聲,以關羽和劉備的關係,關羽不但不會降,估計還會吐孫權一臉唾沫。

第二:放人。

關羽本來就是一員虎將,守著荊州已經讓東吳方面難受了好幾年,而此時蜀的勢力仍然處於上升態勢,加上孫權心裡還想圖謀益州,怎麼可能放一個強勁的對手回去呢?

第三:斬殺。

這是最乾脆的一種方式。

孫權的做法,從東吳的國情來看,沒有錯。

只是可惜了關羽一顆忠義的頭顱被當做快遞寄來寄去,不過幸好得以曹操厚葬,也算一種安慰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羽死亡之謎:竟是諸葛亮的見死不救?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