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謀士,為何都愛以「十倍」自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論才氣,與諸葛亮齊名。

論德操,同樣難分伯仲。

為什麼諸葛亮功成名就,留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而龐統卻命運多舛,過早隕落。

我想,單是一句天妒英才恐怕是講不過去的。

《三國演義》中有四位關係非同一般的謀士:程昱、徐庶、諸葛亮、龐統。

他們為何依次以才識相差「十倍」自謙?

他們所謂的「十倍」差異主要體現在:

一、時間差。

高人往往眼界遠,能沉得住氣,出道更晚。

他們四人的出場順序也正是昱、庶、亮、統。

二、空間差。

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強,管理範圍大,所以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等說法。

他們的初始戰功也確乎如此,程昱取東阿縣,徐庶取樊城,諸葛亮取荊州,龐統取西川。

前面「十倍」說的都是表面的畢業考試成績,我們可以稱之為智謀或陽謀。

但在實戰中還會有人違背忠孝、信義,用到權謀或者說陰謀。

四人中,統、庶僅善陽謀,亮、昱則兼善陰謀,其中亮又較昱為高

故此,陽謀總是折於陰謀,徐庶與龐統兩人的下場都不咋地。

徐庶陽謀如同其人,最終孝義讓他背離劉備,而正直讓他終生不為曹操獻一策(僅貢獻的一策,還是在長坂坡為救趙雲而獻)。

然而相比徐庶,龐統則更耐人尋味。

諸葛亮東吳給周瑜弔孝,留給他一封去劉備處的推薦信,接著卻又告訴他,若在東吳混的不如意,可以到荊州和他共同扶助去。

此處孔明請龐統,便有點勉強,起碼是態度不誠懇,若他是要真心實意的請龐統同他扶助劉備,依他和龐統的關係,直接邀請龐統和他同去荊州,龐統不可能不去。


用一句老百姓的話說,是不是有點買石灰見不得買白面同行是怨家之嫌呢。

至此,可憐的龐統開始了他磕磕拌拌的仕途。

雖說龐統與諸葛亮齊名,但很顯然,龐統推銷自己的能力還是有些欠缺的。

換句話說,就是遠不如諸葛亮會做廣告。

想諸葛亮尚在隆中之時,就已經是卯足了勁的要干一番大事業的。

平日裡,總喜歡與春秋時期的名相「管仲、樂毅」相比,並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

這種「名人效應」,為諸葛亮順利推銷自己勾勒出了一個非常直觀的形象,讓人未見其人,先聞其名。

陳壽老先生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將略為短」,意思是在處理政務方面很有能力,但在軍事方面才能欠缺,我深以為然。

事實上攻占益州比守住荊州更重要,這麼重要的任務只有龐統能完成。

於是,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守荊州,劉備,龐統,黃忠,魏延,劉封,關平和五萬精兵攻益州。

有人認為諸葛亮讓龐統去,是讓他送死,此觀點很可笑。

一是諸葛亮的心胸不會如此狹窄,二是,正是用人進取之時,諸葛亮不可能不識時務,自毀長城,三是,劉備和龐統在一起,讓龐統死,就是讓劉備死,諸葛亮不可能如此想吧。


所以,龐統的出征正是他能力的體現,老部下糜竺,簡雍,新部下伊籍,馬良等謀士怎麼不帶,鳳出龍守,各得其長,正是二人齊名的結果。

令人遺憾的是,龐統雖有經天緯地之才,有治國安邦之略,但他個人的運氣委實不好。

一是他的容貌醜陋,二是他在政府官員面前說話,毫無顧忌。

他說話時,不會阿諂奉承,總是直來直去,全然不顧全政府官員們的面子和心中感受。

現代社會,那麼多人在官員面前阿諂奉承,曲意迎合領導,也是從龐統身上吸取的經驗教訓,所以他們的官越做越大。

龐統之死給劉備集團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這是劉備沒有想到的後果。

唐朝大詩人杜甫寫過這樣的詩句來痛悼諸葛亮:「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其實,此詩的最後一句,用在龐統身上,似乎更加準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他不是神

說到諸葛亮,相信給大家最多印象是在《三國演義》里。不過,《三國演義》是一部文學色彩濃重的一部小說。而且作者羅貫中先生,他的觀點是抑魏揚蜀的,在蜀中,他最欣賞的是諸葛亮,所以在演義里,不是諸葛亮的...

龐統和諸葛亮究竟誰厲害

《三國演義》里龐統是個悲劇的人物。論能力,他與諸葛亮齊名;論操守,同樣也是難分伯仲。但是為什麼諸葛亮聲鳴四海,功成名就,留下來千古佳話。而龐統則命途多舛,最終命隕落鳳坡,曇花一現的出現在歷史長河...

伏龍鳳雛聯手布的棋,堪稱一絕

諸葛亮和龐統同是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頂尖謀士,並稱為一「龍」一「鳳」。大隱士司馬徽曾誇讚說:「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那麼他倆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別呢?劉備一度龍鳳兼得,為何還是沒能...

劉備一度龍鳳兼得為何還是沒能安天下呢?

諸葛亮和龐統同是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頂尖謀士,並稱為一「龍」一「鳳」。大隱士司馬徽曾誇讚說:「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那麼他倆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別呢?劉備一度龍鳳兼得,為何還是沒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