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元直走馬薦諸葛,值得一讀的名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
原著:羅貫中
程昱日往問候,詐言曾與徐庶結為兄弟,待徐母如親母;時常饋送物件,必具手啟。
徐母因亦作手啟答之。
程昱賺得徐母筆跡,乃仿其字體,詐修家書一封,差一心腹人,持書徑奔新野縣,尋問「單福」行幕。
軍士引見徐庶。
庶知母有家書至,急喚入問之。
來人曰:「某乃館下走卒,奉老夫人言語,有書附達。
」庶拆封視之。
書曰:「近汝弟康喪,舉目無親。
正悲悽間,不期曹丞相使人賺至許昌,言汝背反,下我於縲絏,賴程昱等救免。
若得汝降,能免我死。
如書到日,可念劬勞之恩,星夜前來,以全孝道;然後徐圖歸耕故園,免遭大禍。
吾今命若懸絲,專望救援!更不多囑。
」徐庶覽畢,淚如泉湧。
持書來見玄德曰:「某本潁川徐庶,字元直;為因逃難,更名單福。
前聞劉景升招賢納士,特往見之;及與論事,方知是無用之人,故作書別之。
夤夜至司馬水鏡莊上,訴說其事。
水鏡深責庶不識主,因說劉豫州在此,何不事之?庶故作狂歌於市以動使君;幸蒙不棄,即賜重用。
爭奈老母今被曹操奸計賺至許昌囚禁,將欲加害。
老母手書來喚,庶不容不去。
非不欲效犬馬之勞,以報使君;奈慈親被執,不得盡力。
今當告歸,容圖後會。
」玄德聞言大哭曰:「子母乃天性之親,元直無以備為念。
待與老夫人相見之後,或者再得奉教。
」徐庶便拜謝欲行。
玄德曰:「乞再聚一宵,來日餞行。
」孫乾密謂玄德曰:「元直天下奇才,久在新野,盡知我軍中虛實。
今若使歸曹操,必然重用,我其危矣。
主公宜苦留之,切勿放去。
操見元直不去,必斬其母。
元直知母死,必為母報仇。
力攻曹操也。
」玄德曰:「不可。
使人殺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絕其子母之道,不義也。
吾寧死,不為不仁不義之事。
」眾皆感嘆。
玄德請徐庶飲酒,庶曰:「今聞老母被囚,雖金波玉液不能下咽矣。
」玄德曰:「備聞公將去,如失左右手,雖龍肝鳳髓,亦不甘味。
」二人相對而泣,坐以待旦。
諸將已於郭外安排筵席餞行。
玄德與徐庶並馬出城,至長亭,下馬相辭。
玄德舉杯謂徐庶曰:「備分淺緣薄,不能與先生相聚。
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
」庶泣曰:「某才微智淺,深荷使君重用。
今不幸半途而別,實為老母故也。
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
」玄德曰:「先生既去,劉備亦將遠遁山林矣。
」庶曰:「某所以與使君共圖王霸之業者,恃此方寸耳;今以老母之故,方寸亂矣,縱使在此,無益於事。
使君宜別求高賢輔佐,共圖大業,何便灰心如此?」玄德曰:「天下高賢,無有出先生右者。
」庶曰:「某樗櫟庸材,何敢當此重譽。
」臨別,又顧謂諸將曰:「願諸公善事使君,以圖名垂竹帛,功標青史,切勿效庶之無始終也。
」諸將無不傷感。
玄德不忍相離,送了一程,又送一程。
庶辭曰:「不勞使君遠送,庶就此告別。
」玄德就馬上執庶之手曰:「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會卻在何日!」說罷,淚如雨下。
庶亦涕泣而別。
玄德立馬於林畔,看徐庶乘馬與從者匆匆而去。
玄德哭曰:「元直去矣!吾將奈何?」凝淚而望,卻被一樹林隔斷。
玄德以鞭指曰:「吾欲盡伐此處樹木。
」眾問何故。
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
」
正望間,忽見徐庶拍馬而回。
玄德曰:「元直復回,莫非無去意乎?」遂欣然拍馬向前迎問曰:「先生此回,必有主意。
」庶勒馬謂玄德曰:「某因心緒如麻,忘卻一語:此間有一奇士,只在襄陽城外二十里隆中。
使君何不求之?」玄德曰:「敢煩元直為備請來相見。
」庶曰:「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親往求之。
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也。
」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
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
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玄德喜曰:「願聞此人姓名。
」庶曰:「此人乃琅琊陽都人,覆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乃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
其父名珪,字子貢,為泰山郡丞,早卒;亮從其叔玄。
玄與荊州劉景升有舊,因往依之,遂家於襄陽。
後玄卒,亮與弟諸葛均躬耕於南陽。
嘗好為《梁父吟》。
所居之地有一岡,名臥龍岡,因自號為臥龍先生。
此人乃絕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駕見之。
若此人肯相輔佐,何愁天下不定乎!」玄德曰:「昔水鏡先生曾為備言:『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今所云莫非即伏龍、鳳雛乎?」庶曰:「鳳雛乃襄陽龐統也。
伏龍正是諸葛孔明。
」玄德踴躍曰:「今日方知伏龍、鳳雛之語。
何期大賢只在目前!非先生言,備有眼如盲也!」後人有贊徐庶走馬薦諸葛詩曰:「痛恨高賢不再逢,臨岐泣別兩情濃。
片言卻似春雷震,能使南陽起臥龍。
」徐庶薦了孔明,再別玄德,策馬而去。
玄德聞徐庶之語,方悟司馬德操之言,似醉方醒,如夢初覺。
引眾將回至新野,便具厚幣,同關、張前去南陽請孔明。
且說徐庶既別玄德,感其留戀之情,恐孔明不肯出山輔之,遂乘馬直至臥龍岡下,入草廬見孔明。
孔明問其來意。
庶曰:「庶本欲事劉豫州,奈老母為曹操所囚,馳書來召,只得舍之而往。
臨行時,將公薦與玄德。
玄德即日將來奉謁,望公勿推阻,即展平生之大才以輔之,幸甚!」孔明聞言作色曰:「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說罷,拂袖而入。
庶羞慚而退,上馬趲程,赴許昌見母。
正是:囑友一言因愛主,赴家千里為思親。
未知後事若何,下文便見。
圖文均來自網絡
徐庶臨別時是怎麼對劉備評價諸葛亮的?
徐庶怎樣評價諸葛亮?正史上徐庶這樣推薦諸葛亮,當時並不是臨別: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
第五章 程昱的奸計!
上文說到曹仁大敗而回,但卻見樊城已被關羽關二爺奪了,只得敗回許昌而去!不言曹仁敗回許昌,正所謂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且說漢興王劉備此戰大獲全勝,全殲了曹仁七萬大軍,並奪取了樊城!漢興王劉備心中大喜...
揭秘徐庶進曹營的真相 並非一言不發
徐庶進曹營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歷史故事之一,更是留有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那麼歷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樣?讓我們一起來解析一下徐庶進曹營的真相。徐庶是諸葛亮的密友,曾更名單福,先於諸葛亮輔佐...
徐庶為什麼不棄曹歸漢?
徐庶在《三國演義》中不能算是一個主要人物,但有關他的描寫卻與歷史真實相差甚遠。在《三國演義》中曹操納謀士程昱之計從潁川搬取了徐庶的老母,並由程昱模仿徐母的筆跡偽作家書騙取徐庶投曹。徐庶為報劉備知...
「三顧茅廬」——諸葛亮的自我營銷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各方諸侯若想雄霸一方,除了需要自己有遠見卓識之外,還需要謀士,勇將的鼎力相助。大家還記得劉備第一次聽說諸葛亮是什麼時候嗎?對,是從徐庶徐元直口中得知的,當時,劉備在徐庶的幫助...
《三國演義》玄德用計襲樊城,值得一讀的名著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原著:羅貫中 卻說曹仁忿怒,遂大起本部之兵,星夜渡河,意欲踏平新野。且說單福得勝回縣,謂玄德曰:「曹仁屯兵樊城,今知二將被誅,必起大軍來戰。」玄德曰:「...
關羽用計賺樊城 徐庶走馬薦諸葛
劉備正在疑惑之時,雲長已命人來請皇叔與軍師進樊城去。事實上,雲長帶領關平、周倉與兩百軍兵、家將們偷偷地渡過了樊河,在黑暗中隱蔽了起來,便將囊中之計與周倉講了一遍,周將軍照計辦事。 再說,樊...
一件事告訴你,司馬徽和諸葛亮,究竟誰更厲害
一般來說,諸葛亮是三國第一智者這個稱號,是沒有爭議的。雖然有人常說司馬懿笑到了最後,也有人說如何郭嘉更加神鬼莫測,但畢竟司馬懿曾自語「吾不如孔明也」,而郭嘉也並非和孔明同時代,命數太短,無法並論...
閒侃三國之三:三顧茅廬是一場戲
建安十二年,劉備到新野的時間已經不短了。這年冬天,劉表請劉備到荊州相會。劉表又為立長立幼煩惱,想聽劉備的意見。劉備一時失言,被蔡夫人偷聽,懷恨在心;再次失言,有藐視劉表,覬覦荊州之意。蔡夫人乘機...
三國演義十大流淚事件——眼淚有如此妙用
流淚,是一種再常見不過的生理現象,其主要原因是傷心=_=不過在三國演義里,流淚更多的是謀略的體現,是小說的表現手法。流淚事件,讓演義更耐讀、更精彩。★★★★★不致日,早到成都,先使人報知玄德。玄...
三國演義名字趣談,一個有姓無名一個有名無姓,還有一個無名無姓
三國里人物出場時,都會有一番介紹,一般都是姓甚名誰字XX的格式如:曹操,姓曹名操,字孟德楊修,姓楊名修,字德祖袁紹,姓袁名紹,字本初劉備,姓劉名備,字玄德關羽,姓關名羽,字雲長趙雲,姓趙名雲,字...
三國謀士徐庶與名相諸葛亮誰更勝一籌?
徐庶,字元直,東漢末年人士,本來是劉備帳下之人,後來被迫歸附了曹操,為曹魏政權效力。徐庶曾經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並且幫助劉備破了八門金鎖陣,是歷史上的一個英雄人物。
此人智慧遠超諸葛亮 卻只在《三國演義》里活了三集
群雄並起的東漢末年,曾有這樣一群人,縱橫其間,神機妙算,無所不知,叱吒風雲,史書叫他們「謀士」。而作為那時站在謀士行業巔峰的人——臥龍諸葛,鳳雛龐統以及那個一言不發的徐庶,《三國志》對三人的描...
徐庶被曹操所騙,司馬徽一眼識破,為何諸葛亮沒看出來?
徐庶作為劉備的謀士,因為其母被曹操俘獲,最終被迫離開劉備,投奔了曹操。當時,司馬徽聽說徐庶去了曹操那裡,立即識破曹操之計,而為何徐庶對諸葛亮說了其母被曹操所獲之後,諸葛亮卻沒有看出是曹操之計呢?
三國竟是他下的一盤棋!他是誰?
今天就先來扒一扒三國大隱士司馬徽和他的朋友圈。當今社會局勢比起春秋戰國與三國來說,簡直就是毛毛雨。要想預判東方巨龍的崛起與騰飛,必定要把握歷史的脈搏。我們相信:大道至簡,殊途同歸,歷史總是有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