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三結義劉關張真的親密無間嗎?關羽兵敗身亡,劉備或有責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世人論三國, 官渡決定的是北方政權是姓袁或曹。

赤壁看似重要, 但最終亦改變不了北方政權統一全國的局面; 剛剛相反, 正正是赤壁一戰的結果, 反証明了東吳在三國年代沒有統一全國的能力, 東吳註定就只是歷史過客一名。

而夷陵戰敗, 只是將襄樊之戰後對成都益所做成的被動局勢, 進一步將益州集團推入深淵, 更証明了襄樊之戰的重要性。

三國之為三國, 正正因為三國混戰, 分分合合, 互為制約而出彩。

而唯一一場同時有三方混戰的爭鬥就只有襄樊一役。

官渡之戰後, 北方曹魏政權已有統一全國的聲勢和能力。

赤壁證明了東吳只能延遲而不能推倒曹魏政權, 如果還有一方勢力可以番盤的話, 那就只有漢中之戰後的益州集團還剩下一些可能。

但緊接漢中之戰後開打的襄樊之戰, 卻令一路在持續上升勢頭的西蜀集團來一個當頭棒喝, 期後因襄樊而開打的夷陵更將任何番盤的可能切底葬送。

襄樊之戰對歷史進程所做成的影響, 實際上更要超過其他三大戰役, 況且襄樊一戰當中疑點甚多, 作為歷史研究, 毫無疑問襄樊之戰是三國時期最有看點的單一篇章。

要理解襄樊之戰, 就有必要先行釐清當中的疑點:襄樊之戰的本質是甚麼? 即是要問, 關羽兵團的戰爭目標是甚麼。

究竟發起襄樊之戰是誰的主意? 又為了什麼要發動戰爭?相信上述問題均是襄樊之戰歷來的最大困惑, 而上述兩點又是互為表里而相互影響的。

由於陳壽的三國志對此語焉不詳, 是令世人對此戰一直看不清的最重要原因。

但即使陳壽對此避諱而沒有作出明說, 作為一代史家, 陳壽亦留下足夠信息讓後人自行參詳。

對於襄樊之戰的本質, 世人大多以隆中對的[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作為解釋。

但可以說, 這是扯蛋。

在整個長達幾近半年的戰爭期間, 益州一直按兵不動, 可以充分証明襄樊之戰絕不是西蜀集團對曹魏集團的大規模北伐征討。

整個戰爭就只有關羽的荊州兵團在戰, 以關羽一部的兵力絕無能力單獨深入魏境, 從戰爭本身的事實過程看, 可以斷言襄樊之戰是一場只限於荊州範圍的局部戰爭。

那關羽的作戰目標是甚麼? 毫無疑問就是襄陽。

作為四大兵鎮之一的襄陽, 在中國戰爭史上的重要性相信無須要在這裡贅言。

尤其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打下漢中後, 如果再打下襄陽, 西蜀集團就能以漢中-襄陽一線對北方曹魏政權進行強而有力的威攝。

攻可以雙頭並進, 守可以透過上庸、新城互為支援, 對整個益州集團而言是有莫大利益的。

以關羽一部的兵力絕不足以攻破曹魏政權, 但作為一場邊疆戰爭, 關羽對有能攻下襄陽這個想法還是應當的。

但即使如此, 在建安二十四年秋, 究竟是誰的主意發動了襄樊之戰?

由於陳壽三國志沒有明確記載, 故此對此一疑問只能作出合理推想。

整個西蜀集團有權力對曹魏集團作出征伐決定的, 其實就只有先主劉備一人。

建安二十年孫權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陳壽明確記載[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

倘若建安二十四年是劉備命關羽主動攻戰襄樊, 陳壽是沒有理由不對此進行記載的。

即使從軍事角度看, 縱使拿下襄陽對整個西蜀集團有莫大益處, 但開打時機亦遠遠不對。

如果是成都要打下襄陽, 最佳時機當是劉備出兵漢中時, 命關羽同時出兵襄陽, 令曹魏首尾不相顧; 尤其是最後當劉備在漢中與曹操直接對峙的那數個月, 劉備要關羽出兵襄陽必然最後就要在那個時候作出決定。

而關羽是甚麼時候攻戰襄陽的? 那可是劉備打下漢中稱王后, 那時曹承相已返回關中、並往洛陽的回程中。

即使作為疑兵, 關羽同時出兵襄陽亦足以令曹承相三思是否要親身到關中對漢中之戰進行支援, 當黃忠陣斬夏侯淵後, 漢中之戰就可以提早數個月結束了。

當關羽最後發動爭戰時, 其實已失去最佳時機。

陳壽留此空白, 基本上已可証明關羽出兵不會是劉備的主意。

不是劉備的主意, 整個西蜀集團亦沒有任何其他人可以有權力發動戰爭。

排除其他任何可能因素後, 凈下的就只能是關羽自行發動戰爭罷了。

那關羽有沒有權力自行發動襄樊之戰? 我的答案是, 沒有。

很多人以先主[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而理解為關羽有發動戰爭的權力, 這是非常錯誤的。

假節, 表示關羽在管轄區內有便益行事的權力, 如發生叛亂可以自行征匪; 再付以斧鉞, 遇事更可以對朝廷命官先斬後奏。

但假節, 卻並不付與官員對外征伐的權力。

對外征伐, 從來是國家大事, 是屬於君王的絕對權力, 並不是假節後可以便益行事的地方首長可以隨意撍越的。

就是在後世形成藩鎮割據的唐代, 理論上節度使亦沒有主動發起對外戰爭的權力。

假使是曹仁入侵, 假節督荊州的關羽有權自行調兵抵抗; 但要主動征討曹仁, 就必須請示並得漢中王授意, 否則是撍越君權。

很難想像關羽在發動戰爭前沒有跟成都進行過任何溝通, 那在建安二十四年究竟發生了甚麼事?由於沒有明確史料記載, 最合理推斷是關羽向成都發出名為請示、實則通知的知會後, 就自行發兵攻打曹仁。

一方面關羽是未得到成都授意就自行發動對外征討, 但另一方面如若真的打下襄陽, 畢竟還是對整個西蜀集團大有益的事情; 這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在整個襄樊戰役期間,成都都沒有任何行動, 既沒出兵協助, 但亦沒有作出阻攔, 成都就只是在觀望。

面對專擅的關羽, 就是劉備有時亦顯得進退兩難。

那問題就來了, 關羽為什麼要擅自發動戰爭? 這個問題甚至要比起是誰發動戰爭更難解答。

所謂歷史, 無非就是已經發生過的政治事件。

倘若歷史無論因任何原因而記載不詳, 從政治方面入手進行解讀, 即使未必一定百分百準確, 但往往八九不離十, 而得到最佳答案。

太陽底下無新事, 尤其是政治事件, 千年前所發生的事跟現在所發生的往往可以互相參照而可以得出最合理解答, 而要理解政治事件, 往往問的都是那幾個問題:

發生了甚麼事情? 要先知道的是具體所發生的事實, 而非個別人士的意見;事情在何時發生? 要問的是為什麼是在那時發生;最後, 當然就是要問為什麼, 即是追查動機。

回到襄樊之戰, 蜀魏之間的爭戰主要發生在襄樊範圍, 以關羽的荊州兵團無能力單獨深入魏境這個事實, 說甚麼隆中對要打破許昌, 只會是扯蛋。

至於時間, 是這場襄樊之戰的最大問號。

從軍事角度看, 讓曹承相從漢中抽身後才開打襄樊戰役, 完全不合理; 所以要問從漢中之戰後到襄樊之戰期間, 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情, 會讓關羽, 那怕撍越, 亦決心發起一場戰爭?

根據陳壽三國志, 漢中之戰後西蜀集團發生的事件大致如下:

1. [秋,羣下上先主為漢中王]

2. 先主留魏延督漢中。

時[衆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

以魏延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先主大會羣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衆至,請為大王吞之。

」先主稱善,衆咸壯其言。

];

3. 封關張馬黃為四大將軍, 關羽留下一句[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陳壽評關羽[剛而自矜], 世人多以羽不願跟黃忠並列因此為由。

但關羽與張飛[並有國士之風], 黃忠在漢中之役所立下的大功有目共睹, 作為一代名將、國士, 關羽會否真的不屑與曾經陣斬夏侯淵的黃忠為伍? 這並不合理。

那令關羽不滿的恐怕不是老將黃忠, 而是能跟關老爺並列封彊大吏的小卒魏延!魏延以部曲身份被劉備封為漢中太守, 而令至[一軍盡驚], 這個[一軍]是誰? 是否應當包括了關羽? 那關羽為什麼要驚懼?當然不是要說關羽嫉妒魏延, 魏延無論如何威脅不了關老爺的地位; 而是部曲魏延被立為漢中太守, 關老爺這位封彊大吏身價同時立即貶值, 地位跟一位部曲同列, 由國士降格為家臣, 如果你是關老爺, 你是否會開始感覺不妙、在益州集團重要性突然大幅下降? 由漢中王手下第一猛將到與部曲同列, 關老爺當時的心理狀況恐怕震動不少。

而最令關老爺上心的, 恐怕是那位並為國士、守閬中的巴西太守、「義弟」張飛。

經過收川之戰、漢中之戰, 張飛的軍事能力得到充分肯定。

而閬中總管六路, 上可以通漢中, 西北是涪城, 西南可抵成都, 向東走可出上庸或下漁覆縣, 正南就是江州(今重慶), 是兩川第一戰略要地。

論與劉備親厚, 張飛不亞於關羽, 而且畢竟關羽曾經降曹, 恐怕在劉備心中總會親疏有別; 論地位, 自從在魏延被提拔為漢中太守, 而將督荊州的關羽變相降格為等同於部曲魏延後, 張飛這位實際上的益州戰略預備部隊司令官, 在益州集團的地位其實是變相急速上升, 相信已成為劉備心目中的第一將領。

怕且關羽更願意看見鎮守漢中的是張飛而非魏延。

可以說, 如果鎮守漢中的是四大將軍之一, 又或者是陳壽與之並列的趙雲, 相信關羽會心理平衡得多。

[一軍盡驚], 關羽確實有開始要驚的理由。

想明白這點, 關羽執意要自行發動襄樊之戰的原因, 就開始變得容易理解了。

關羽需要戰功, 以確保自己在益州集團頭號將領的地位。

分析到這裡, 已經幾乎完全解釋了為什麼襄樊之戰會等到建安二十四年秋才開打, 亦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在整個戰役期間益州集團一直只是在觀望而無任何實質的行動。

縱觀歷史, 劉備跟關羽的矛盾肯定存在。

演義裡頭羅貫中一句「吾虎女安肯犬嫁子乎」, 常人的理解是要特顯陳壽所評關羽的[剛而自矜]或看輕孫權, 但這是不對的。

關羽年過六旬, 已到耳順之年, 一個身為邊疆大吏的老頭子是不可能如此說話的, 所以這句說話的對象其實不是吳侯。

不是吳侯, 就只能是蜀主了, 這句說話是要給劉備聽的。

要用到如此極端手法去讓關羽表明心跡, 老羅就是要表達關劉之間的巨大矛盾。

劉封與孟達拒絕發兵協助關羽, 不會是一個偶然。

但劉備亦不可能想像得到荊州兵團會全軍覆沒, 關羽自身兵敗身忙之餘還要賠上荊州這個地盤, 否則當日關羽強行發兵主動攻擊曹仁時, 劉備定當會有另一番打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第二個草根皇帝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根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

揭秘關羽之死:被劉備和諸葛亮謀害?

一千多年來,人們對關羽丟失荊州、身死麥城,而蜀漢方面先不支援、後不救援,有種種議論。較為普遍的觀點,是諸葛亮計劃不周,和劉備的疏忽遲鈍。但章太炎先生不認同上述觀點,他認為:「關羽,世之虎臣,……...

關羽北伐,攻打樊城的目的是什麼?

關羽作為漢末三國名將,劉備入益州,留關羽鎮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率兵攻打樊城,選擇北伐,發動了襄樊戰役,後來,在曹操和孫權的勾結下,雙方合力將關羽擊敗,關羽兵敗被殺,丟失荊州。那...

關羽之死真的是劉備、諸葛亮借刀殺人嗎?

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三國志)。建安24年即219年冬,關羽和他的兒子關平在臨沮被殺,結束他的傳奇的一生。章太炎和朱子彥的觀點一出,很多人都趨炎附勢,一時間把關羽之死歸結於劉備和孔明的...

劉備進取漢中王,捷報頻傳失荊州

若僅看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北進,呂蒙裝病,陸遜扮豬吃老虎,致使關羽輕信,調後方兵奔赴襄樊與徐晃大軍對峙。呂蒙果斷背後下手,輕鬆拿下南郡等地。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而後身死。關羽確實是大意丟了荊州,...

關羽最後的日子裡,孫權曹操究竟密謀了什麼?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此時正是劉備在漢中斬殺夏侯淵、進位漢中王的時候。「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三國志-先主傳》云:「秋,群下上先主為漢中...

他是人不是神!蜀國就毀在劉備高看了諸葛亮

劉備死後,諸葛亮成為西蜀一隅政治領袖與軍事統帥,自兼益州牧,集軍政、地方大權於一身,數度北伐,勞師無功,病逝五丈原,明知不可而為之,是諸葛亮的悲劇更是蜀漢的悲劇,劉備泉下有知,不可能含笑九泉,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