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人不是神!蜀國就毀在劉備高看了諸葛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備死後,諸葛亮成為西蜀一隅政治領袖與軍事統帥,自兼益州牧,集軍政、地方大權於一身,數度北伐,勞師無功,病逝五丈原,明知不可而為之,是諸葛亮的悲劇更是蜀漢的悲劇,劉備泉下有知,不可能含笑九泉,只能是遺憾,高看了諸葛亮。

一、劉備生於民間,貧困潦倒,混跡於市井,雖有皇室的血統但卻經過幾百年稀釋與平民也就無異了,但其看不慣官場黑暗,世道混亂,很想有一番做為,伸大義於天下,但卻沒有晉身的資本,空有一腔熱血。

終於機會來了,東漢末黃巾大起義,時局動盪,可自己我論文不是飽學之士,論武不是能征慣戰之人,不能一上手就能夠得到重用,報效朝廷只能當一名小卒,距離出人頭地相距甚遠,或者死於軍中也有可能,那就沒有了後來名冠天下,獨霸一方的劉備了。

時勢造英雄,是英雄必有獨到之處,便拿出皇室的名頭忽悠了關羽、張飛,三人結義,立志殺敵。

關羽、張飛武功高強,如果關羽、張飛、劉備三人一起投軍,關羽、張飛能夠成為一員戰將,劉備只能打雜,發揮不了作用,但是,劉備明白的很,憑自己的處境根本得不到漢朝領兵大員的賞識,不自成一軍難以出人頭地,自成一軍需要招兵買馬,沒有錢辦不到,自己與關羽同是流浪漢,張飛頗有家財,一來二往的張飛便著力劉備的道,變賣家產招了五百名軍士,有劉備帶領著投入到鎮壓黃巾起義的戰鬥中,頗有建樹,掙足了名頭。

不難看出,劉備是空手套白狼的高手,能辦不可為而為之的大事,比起先祖劉邦要高明的多,劉邦出道前當過亭長,犯事後還有一幫弟兄跟隨,對於反秦小有資本,劉備晉身卻兩手空空。

劉備投入鎮壓黃巾軍立功不少,也怪黃巾軍不頂打,很快便被漢朝鎮壓下去了,沒有給他機會與時間發展成手握重兵的軍閥,成為一方諸侯,論功行賞,因朝中無人,只撈了個芝麻大的縣尉,失落感自不必說。

時局繼續動盪,劉備不甘寂寞,東征西討,寄人籬下,終於抓住了時機,擁有了荊州、益州、漢中,有了一統天下的基本。

雖然之後丟了荊州,卻還有益州、漢中可以依託,諸葛亮接受的地盤不可為不豐厚,只是沒有利用好成為泡影。

二、劉備是個出色的政治家,善於利用天時、地利、人和諸方面,為本集團謀得最大利益,發展壯大。

諸葛亮則不能,只能能在劉備的領導下施展才能,協助劉備聯吳抗曹、謀奪荊州、謀奪益州、襲取漢中功不可沒,基本上是個完人,但其在劉備死後經營西蜀、北伐曹魏卻失誤連連,毫無建樹,縱觀諸葛亮的一生,只是一個幕僚的角色,只能在大氣的政治家的領導下開展工作,擔當不起戰時領袖的重任,充其量能夠當好一個太平丞相,可三國爭雄時期不太平,做不得太平丞相。

劉備能大會小,善於權謀,知人善任,其身邊人才濟濟,文有諸葛亮糜竺、糜芳、簡雍、龐統、法政等,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魏延、黃忠、馬超、嚴顏等,講究五湖四海,對將領給予充分信任,委任關羽鎮守荊州,保證了荊州的穩固,擋住了曹魏集團、東吳集團的西進圖謀,為奪取益州、奪取漢中創造了條件,如果劉備西進時荊州守不住,談不上取益州、取漢中。

一般都怪罪關羽大意失荊州,其實並非關羽的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待天下有變,命一員大將出宛洛,主公親率大軍出西川,天下可定。

問題是關羽北擊曹魏時天下沒變,魏蜀吳勢力勢均力敵,誰也吃不掉的局面。

從當時的態勢來看,荊州處於魏吳的夾擊之中,一不可攻吳,二不可攻魏,攻吳魏必動,攻魏吳必動,誰都想得到荊州,所謂的吳蜀聯盟是假象,不過時機不到罷了,荊州只能固守。

劉備為了西出攻擊曹魏,命關羽攻擊曹魏予以牽制。

關羽攻魏了,戰爭打了半年,東吳襲取了荊州,關羽在進步的退不得的情況下失敗,在此期間劉備沒有從西川進攻曹魏,更沒有派兵支援關羽,關羽獨木難支。

關於這一點,劉備想不到,諸葛亮應該想到,聰明才智哪裡去了。

劉備奪取了漢中,漢中更是攻擊曹魏的前沿陣地,戰略地位重要,漢中太守的人選時確保漢中穩固的基礎,漢中與荊州的地位同樣重要,劉備即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確保了漢中的安全。

魏延是新收之將,諸葛亮對其有偏見,又加之資歷尚淺,年輕,諸葛亮想不到,眾文武想不到,合適的人選應為趙雲、黃忠、李嚴,可劉備慧眼獨具,選擇了魏延,把年輕的魏延與關羽同等看待,魏延不辱使命,鎮守漢中幾年,確保了漢中的安全。

劉備一死,諸葛亮大權在握,即調魏延跟隨自己平南蠻,漢中太守也變移人了。

其實,諸葛亮身邊人才濟濟,不用魏延照樣平南蠻,部落性質的南蠻根本不是蜀漢的對手。

劉備死後諸葛亮接手的西蜀並不是無人可用,趙雲、魏延、嚴顏、李嚴、馬超、關平、張苞、王平等都是能征慣戰之士,關鍵是諸葛亮對誰都不放心,事必躬親,大權獨攬,從不委派大將獨擋一面,壓制了人才的成長。

一有戰事,親統大軍前往,從不召開軍事會議,眾將只能依令而行,不能有自己的主見,如此便扼殺人才成長的通道,是造成蜀中無大將的直接原因。

三、人才是立國的根本,有了人才便有了一切,劉備生前聚攏了一大批人才,放心使用,得心應手。

諸葛亮接手了一大批人才,自以為聰明沒有使用好人才,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發現人才大膽使用人才有人才也沒有用,趙雲、魏延、馬超在當時是一流人才,在初期的伐巍戰爭中都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馬超曾經打得曹操遍地找牙,使用離間計才打敗了馬超,這樣一位被劉備看重的五虎上將,從沒有出現在伐巍戰場上,再給曹魏一沉重的一擊,而是派其去鎮西涼。

西涼固然需要鎮守,但伐巍是重中之重,綜合分析,選一員馬超的得力部將完全能夠勝任。

趙雲是可悲的,軍事能力屬於上乘,對蜀漢的中心與關張無異,在劉備時期擔任內衛,保護核心機構安然,沒有發揮大的作用,那是劉備沒有安身之地之故,諸葛亮時代卻不同,西蜀已經安定,內衛系統換做其他人也可勝任,完全可以外放擔任統兵大員。

魏延更可悲,有心有作為卻被諸葛亮壓制,到頭來身死家亡。

趙雲、馬超、魏延都有能力成為方面大員,諸葛亮不給機會才能無法施展,只有帳前聽令的份,所有的這一切造成了諸葛亮數度北伐數度失敗,耗盡了本來弱小的西蜀國力,國破家亡。

一般認為西蜀的滅亡歸咎於西蜀國力不濟,難以支撐討伐曹魏的戰爭消耗,但是,人定勝天,戰爭的突然性也不是不可能,即使不能一戰破魏,憑藉著西蜀初期的人才優勢,以漢中為前沿基地,穩紮穩打,逐步推進,逐步蠶食,奪取關中還是可行的。

只要占據富庶的關中,就有了與曹魏決戰的基本,光復漢室將成為事實,遍觀諸葛亮北伐的失敗,主要是準備不足,倉促行動,往往因糧草不繼而受挫,如要北伐,首先選用獨擋一面的大員為漢中太守,擋住曹魏的進攻,經營漢中,大量囤積糧草,再從益州運糧草充實之,然後統兵伐巍,這樣就省卻了在戰時從益州運糧草到前線的艱辛,寧可晚幾年伐巍,也不可在準備不足時倉促上陣。

故此,諸葛亮是戰術家,不是戰略家,擔當不起統一中國的重任。

四、諸葛亮慣用激將法與軍令狀,用激將法激勵將領用於破敵無可厚非,但用多了並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有害,弄不好會葬送了有能力的將領,因為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是靠的理智與膽略,激起來的熱情往往不理智,應該慎用。

軍令狀是個好東西,但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旦立下,只能勝不能敗,敗了是死,立下軍令狀的將領只能死戰,對於立場不堅定的將領用途不大,戰勝了好說,戰敗了橫豎是死,投降了不是死,不如投降。

關羽立過軍令狀,放了曹操諸葛亮也沒對他怎麼著,但用軍令狀約束忠心不二的關羽似乎損了點,出於對戰略全局的考量,放曹操是對的,有曹操牽制東吳,劉備集團可以大槍地盤,擴展實力,如果關羽真殺了曹操怎麼辦,實力弱小的劉備很可能被東吳滅掉。

軍令狀之於馬謖,諸葛亮揮淚斬了馬謖,馬謖死的冤枉,馬謖是戰敗了,主要責任應該諸葛亮負責,讓一個沒有帶兵經驗的人守護戰略要地本身就是個錯誤,馬謖死不死全在諸葛亮,一戰敗就處斬培養不出優秀的戰將,戰將是在戰爭中歷練出來的,憑馬謖的聰明能夠歷練成優秀的將領,正是用人之際,殺馬謖是西蜀的一大損失。

馬謖並不是一無是處,平南蠻時屢出妙計,諸葛亮採納了不少,即使歷練不成將才,留在身邊當個謀士也是可行的。

什麼先主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只是殺馬謖的藉口而已。

再者,劉備對魏延信任器重,你諸葛亮為何對魏延心存偏見。

五、劉禪的能力大多被後人誤解了,諸葛亮的光輝罩的他暗淡無光,憑劉備之能不會看不清楚,當個守成之主還是可以的,劉禪自始至終對諸葛亮信任有加,內外事務全委之,之於能否光復漢室憑你諸葛亮的能耐,可惜的是諸葛亮沒有那個能耐。

諸葛亮死後,劉禪逐步收回了權力,穩定了朝局,蜀中無大亂,如果劉禪是平庸的,根本左右不了蜀中複雜的局勢,內亂自行亡國不是不可能。

不能過高看一個人,也不能過低看一個人,曹操、劉備、孫權、司馬懿、司馬昭是人主之才,諸葛亮、郭嘉、魯肅是謀士之才,之間不在一個重量級不可比翼,如果劉備不死有諸葛亮輔佐有可能統一全國,如果郭嘉不死曹操在赤壁之戰不會失敗,將是曹操統一天下,孫權也就是一個守成之主的角色,統一天下與他無緣,但是,歷史不能假設,一個人不是打天下之主硬為之成不了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用的是戰神趙雲 為何讓馬兒跑卻不給吃草

《三國演義》開始時,對於劉備來說,已經建立了以關羽、張飛為核心的兄弟圈子,五虎上將在趙雲迅速加入後已經得其三。然而這個強大的軍事核心組合除了對黃巾軍有不少勝利,在面對董卓、呂布和曹操等軍事集團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