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以任峻為典農中郎將,主管屯田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關於曹魏屯田的興辦,本書第三章已經提及,這裡再進一步探討如下:

  曹魏屯田,頗為史家重視,唯其中一些問題,迄未取得一致意見,因之在敘述時,便不能不按照自己認為穩妥的想法陳說。

屯田制度固完善於曹魏,其淵源尚可追溯到漢代以前。

我先民自古即注重農事,操國柄者皆知戰勝或禦敵,都離不開軍糧供應。

故晁錯《論貴粟疏》引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

「神農」雖非真有其人,但假託者至少亦為戰國時人,則可相信。

秦孝公時,商鞅「以三晉地狹人貧,秦地廣人寡,故草不盡墾,地利不盡出,於是誘三晉之人,利其田宅,復三代,無知兵事,而務本於內,而使秦人應敵於外」。

像商鞅這樣給移民以國有土地而令其耕作,再以所產糧谷供應軍食的策略,已與曹魏募民屯田有類似的目的與情況。

《竹書紀年》載:「魏襄王十七年(前302年)邯鄲命吏大夫奴遷於九原(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以西)0916_0207_1;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斥逐匈奴後,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河套一帶置四十四個縣城。

以上兩種措施顯系移民墾殖,以供軍食而固邊防。

《漢書》卷64上《主父偃傳》載主父偃對漢武帝言:「朔方地肥饒,外阻河,蒙恬築城以逐匈奴,內省轉輸戍漕,廣中國,滅胡之本也。

」其中「內省轉輸戍漕」語,無論對秦對漢都同樣適用,如果說秦始皇置縣移民,原無就地產糧供軍以省從內地運糧的用意,未免低估古人。

可以相信屯田從戰國時已見端倪,至秦而完成。

  晁錯在其著名的《守邊備塞疏》,即吸收了前代移民實邊的經驗而發揚完善之。

其要點為使移民有配偶、室屋、土地、田器;還建立伍、里、連、邑組織,於農暇進行軍事教習,並修築防禦工事。

疏中所言安置內地移民諸措施,如「審其土地之宜」;「居則習民於射法,出則教民於應敵」;「使遠方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虜之患」。

都與曹魏屯田相類似。

其淵源關係不言而喻。

漢武帝時,隨著反擊匈奴戰爭的勝利和西域的開通,漢在河西、新秦中等地屢興屯田。

東漢初年,隴西太守馬援在苑川(今甘肅榆中縣大營川地區)興辦之屯田,將收穫物與田戶中分,為屯田收租開一新法,而為曹魏所沿用。

漢獻帝初平四年(193年),徐州牧陶謙表陳登為典農校尉,「登乃巡土田之宜,盡鑿溉之利,秔稻豐積」。

陳登屯田時間較曹操在許屯田早三年。

  所有以上事實,表明屯田之制,並非曹操獨創,而是商鞅變法以來長期積累演進的結果。

至於曹魏屯田規模與作用之大,則為前代與後世所不及。

  曹魏屯田的興辦,陳壽在《三國志》卷1《武帝紀》只有極簡短的敘述:

  是歲(建安元年),用棗祗、韓浩等議,始興屯田。

  裴注於此下引《魏書》言:

  自遭荒亂,率乏糧谷。

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

飢則寇略,飽則棄余,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

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

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

民人相食,州里蕭條。

公曰:「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

於是州郡例置田官。

  《資治通鑑》卷62建安元年載:

  中平以來,天下亂離,民棄農業,諸軍並起,率乏糧谷……羽林監棗祗請建置屯田,曹操從之,以祗為屯田都尉,以騎都尉任峻為典農中郎將,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

於是州郡例置田官……軍國之饒,起於祗而成於峻。

  從以上三處記載看:裴注引《魏書》把屯田的創辦,歸功於曹操本人,未提誰曾向操建議屯田之事。

《通鑑》則引用了《魏書》對當時諸軍普遍缺糧的敘述,可是隻字未提操本人原來對興辦屯田有何想法,同《武帝紀》一樣突出棗祗的屯田建議,而只言操從之。

我以為《魏書》所引操鑒於「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而積極主張屯田之語,必有所本。

從《曹操集》看,操素有「三年耕為九年畜」和「為戰士愛糧」的農戰思想;他自幼熟讀兵書,對足食強兵之道,早有借鑑;且生死攸關的軍食需要也必定使操產生興辦屯田的意圖。

操起兵後,屢遭敗衂,兵少糧單,時而因糧盡退軍,時而不得不吃人肉脯,直到建安元年在往迎獻帝途中,仍不得不令士兵食干椹充飢。

因此,操本人不能不產生修農畜糧的強烈要求。

故當操破汝穎黃巾時,得到許多耕牛農具,恰恰正是屯田所需,因之在操召集的「大議損益」會議上,棗祗首先提出興辦屯田,正與操意同,於是屯田遂得以創辦。

我們知道,一個軍政領導者在有所作為時,往往先召開會議,廣泛聽取群下意見,然後決定取捨。

假若先拋出自己的主張,然後交群下討論,就會挫傷群下主動思維的積極性,也不利於觀察群下的識見和才能。

我們講興辦屯田時,既肯定棗祗的首倡之功,同時也要肯定曹操善於借鑑先代良式和擇善而從的識見。

  棗祗不僅是曹魏屯田的最早倡議者,也是興辦屯田的領導者,建安元年棗祗在許創辦屯田成功,始廣泛推行於各地。

因棗祗對屯田事業貢獻很大,他死後,曹操曾下令嘉獎說:

  故陳留太守棗祗,天性忠能,始共舉義兵,周旋征伐。

後袁紹在冀州,亦貪祗,欲得之,祗深依附於孤。

使領東阿令。

呂布之亂,兗州皆叛,惟范、東阿完在,由祗以兵據城之力也。

後大軍糧乏,得東阿以繼,祗之功也。

及破黃巾,定許,得賊資業,當興立屯田,時議者皆言當計牛輸谷,佃科以定。

施行後,祗白以為僦牛輸谷,大收不增谷,有水旱災除,大不便。

反覆來說,孤猶以為當如故,大收不可復改易。

祗猶執之,孤不知所從,使與荀令君議之。

時故軍祭酒侯聲云:「科取官牛,為官田計。

如祗議,於官便,於客不便。

」聲懷此云云,以疑令君。

祗猶自信,據計劃還白,執分田之術。

孤乃然之,使為屯田都尉,施設田業。

其時歲則大收,後遂因此大田,豐足軍用。

摧滅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

祗興其功,不幸早沒,追贈以郡,猶未副之。

今重思之,祗宜受封,稽留至今,孤之過也。

祗子處中,宜加封爵,以祀祗為不朽之事。

  此令是有關屯田的第一手資料,在興辦屯田的具體措施上,棗祗力排眾議,確立了最能「豐足軍用」的「分田之術」。

由於棗祗功效卓著,故祗死後,操特地下令表揚,充分顯示了棗祗在曹魏屯田中的突出作用。

  在執行屯田任務中,任峻和國淵的貢獻也很大。

棗祗興辦屯田成功後,曹操以任峻為典農中郎將,主管屯田事。

《三國志》卷16《任峻傳》言「軍國之饒,起於棗祗而成於峻」。

  國淵原為曹操司空掾屬,繼棗祗、任峻之後,典掌屯田事,「淵屢陳損益,相土處民,計民置吏,明功課之法,五年中,倉廩豐實,百姓競勸樂業」。

由此看來,操為司空時,總管屯田事業的乃是國淵,而非以往人們所說的大司農。

  對曹操屯田有貢獻的人,還應提到袁渙。

《三國志》卷11《袁渙傳》言:

  是時,新募民,開屯田,民不樂,多逃亡,渙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遷,不可卒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宜順其意,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強」。

太祖從之,百姓大悅。

  由上可知,剛召募人民屯田時,人民習慣於自耕自食的生產模式,一旦被強迫放置在國有土地上耕作,既疑慮穀物成熟後自己能否得到實惠,也厭惡軍事編制的嚴格束縛,因此便擅自逃亡。

不屑說,典農官對待逃亡者的辦法是追捕和懲罰。

這樣更加重了屯民的畏懼,甚至出現怠工情緒。

袁渙向曹操建議變強迫為自由應募,既可使人民自覺自愿地參加屯田,也迫使典農官不敢過分虐待屯田民,從而有利於生產和積聚糧谷。

袁渙的建議,得到了曹操的聽從,從而得到了百姓的歡迎。

當然,所謂「順行民意」,也只能有限度地作到,但總會有所改善。

所以說,曹魏屯田所以能成功,不僅歸功於倡議者和執行者,也應當讚揚使屯田得以順利進行的袁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屯田制概述

屯田制,是中國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曹操採納部下棗祗和韓浩等的建議而施行的土地制度,對三國以及之後很長時間的中國歷史與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以軍隊戍邊屯田,西漢時就常用於開拓和駐守西北邊疆。漢文帝時...

中國歷史上最壞的朝代 卻貢獻兩個好制度

中國經濟史一向多談宏觀大勢,少講細微數據,錢穆則對數據尤為注重。在錢穆看來,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國,土地是國家命門,土地經濟也是經濟的主體。以三國時期為例,屯田失敗的國家,最終被屯田成功的國家滅亡了...

揭秘:三國中能讓一代梟雄曹操痛哭的幾個牛人

世人皆雲劉備愛哭,殊不知曹操也常流淚。曹操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一向以硬朗、蒼健、氣勢恢弘的姿態處世,並卓爾不群地屹立於歷史長河。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有著吞天吐地之志的鐵腕人...

沒有這兩人相助曹操難以成就霸業

《孫子兵法 作戰篇》開篇提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軍隊在出征之前,將...

初,曹公恐江濱郡縣為權所略,徵令內移。

 民屯起自曹操都許之歲(196年),至魏亡(265年)始止,前後共七十年。軍屯倡於建安之末,至魏亡未止。故屯田可謂與曹魏之興亡相始終。曹魏對屯田經營之勤,效果之顯著,在歷史上獨具特色,至今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