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曾大敗蜀漢,智退曹魏,功勞不小於周瑜,為何最後下場悽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史記》中有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歷朝歷代的上位者,深諳此道,例如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之後,逼死無數良臣;明太祖朱元璋,成大業後,有功之臣百不存一;黃袍加身的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都被贊為了仁義之舉。

雖然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些事情讓人無法接受,但是從上位者的角度來看,此事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今天我們不討論此事的合理性,單說這些功臣被遺棄的時機——他們之中,大多數人不管是被殺害也好,被奪權也罷,幾乎都是在主公大業已成或將成之時,幾乎沒有哪個上位者,會在創業未半之時,自斷臂膀。

然而凡事皆有例外,三國時期就有一位名將,一生之中立下了赫赫功勞,卻在魏蜀吳三方,依舊在博弈的時候,被主公逼死了。

這個人是誰呢?

他不是別人,正是江東陸遜。

陸遜,字伯言,是孫吳四英傑之一,與周瑜、魯肅、呂蒙齊名。

他從二十一歲起,便入孫權幕府,不但曾為孫權平定了山越,還在三國角逐中,立下了不少功勞——公元219年,關羽與曹魏開戰,東吳想趁機拿回南郡,他獻計讓呂蒙裝病,降低了此戰的難度;公元221年,劉備起兵伐吳,他於次年到往前線,火燒劉備七百里連營;公元228年,曹休率十萬大軍伐吳,陸遜不但斬擒魏兵萬餘,還繳獲了不少輜重。

另外他在政治上,也做出了不少貢獻,由此可見,陸遜對東吳而言,是絕對的功臣,理應受到厚待。

然而到了孫權晚年,已經高居丞相之位的他,因為捲入奪嫡之爭,且意見與孫權相悖,受到了責罰,後來兩個外甥又受到了誣告。

在悲憤交加之下,一代名臣於公元245年憂憤而亡。

可以說陸遜之死,是孫權一手促成的。

當時三國還未統一,東吳還需要大量的人才,孫權為何要這樣做呢?小編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士族之間的爭鬥

雖然東吳自孫策時期起,就占據了江東,一直以此為根據地,然而掌權的孫氏家族並非起源於此處,跟隨他們起家的舊臣,例如周瑜、魯肅等,也並非江東人氏。

雖然孫氏入主江東之後,需要依靠江東大族,來維持統治,但是中間還是存在一定隔閡的。

所以在經營了幾十年後,孫權完全站穩了腳跟,就開始致力於打壓江東士族了。

此時首當其衝的,便是出身於江東大族世家,又位高權重的陸遜。

其實在夷陵之戰前,孫權便已經開始打壓陸遜了,據《三國志·陸遜傳》記載,當初陸遜獻計奪荊州之後,孫權問呂蒙道,誰能夠接替他的職位,呂蒙回答道:「陸遜意味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

」意思是說,陸遜能力足夠,可以接替自己,此處的接替,即可以理解為接替他對抗關羽,也可以理解為接替他的身後事。

可是到了他病篤的時候,推薦的接班人,卻變成了朱然。

此中的蹊蹺,可想而知。

二、孫氏與陸氏有世仇

孫權打壓陸遜,逼死陸遜,除了因為政治原因,打壓江東士族之外,還有本身的不信任。

畢竟當初孫策攻打廬江時,守城之人便是陸遜的從祖父陸康。

陸遜年少喪父,一直由陸康撫養長大,後來更是為陸康支撐起了門戶。

可是孫策攻城兩年,迫得陸康轉移了家人,而且廬江城淪陷之後不久,陸康便病逝了。

有這得關係在,以孫權的性格,很難完全相信陸遜。

三、陸遜是孫策的女婿

也許有人會說,時隔那麼多年,這些事情早該翻篇了。

可是如果真的翻篇了,孫權則更不會放心陸遜了。

因為當初陸遜來投奔孫權的時候,孫權做主將自己的侄女,即孫策的女兒嫁給了陸遜。

眾所周知,江東是孫策一力打下來的,而且他還有兒子在世。

孫權一直防著孫策一脈,為此在稱帝之後,甚至都沒有給孫策追加帝號。

如果陸遜真的不計較的這些事情了,那麼若他支持孫策之子奪權呢?這些也是孫權不得不防的。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孫權之所以在成大業之前,便自斷臂膀打壓陸遜,甚至最終將其逼死,即是從大局上考慮,打壓江東系,也有私人恩怨作祟。

有這些因素在,陸遜的結局幾乎是註定的,只是可惜了他的一腔忠義。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