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碑誓——趙匡胤遺訓背後的動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後周稱帝,開創宋朝。

宋太祖趙匡胤曾在太廟上立下誓碑,上刻誓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每一個新登基的皇帝都要去看此碑。

在「靖康之變」後,開封城破,人們才看到石碑上面的內容。

那麼,趙匡胤立下此碑有何用意呢?他的遺訓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動機和意義?

「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誓詞第一條內容往通俗里說,就是「保全柴氏」。

柴氏,即周世宗族人。

保全柴氏,在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就已經這樣做了。

一方面,趙匡胤的兵變沒有喋血宮門、橫屍遍野,兵變入城時嚴明紀律,對百姓秋毫無犯。

當然,趙匡胤保全柴氏很大程度上是安撫了民心,防止譁變,再者,趙匡胤本身是一個讀書人,多少有一些對前朝施以仁義的覺悟。

但,小編以為,趙匡胤「保全柴氏」的最終目的可能在於「保全趙氏」。

作為一個能文能武的開國帝王,趙匡胤應該知道沒有一個朝代能夠永世長久,況且自己的皇位來的又不是很正當。

因此,他希望自己的保全前朝的做法,來影響宋之後的帝王,有朝一日天下易主,後代統治者也能夠按照趙匡胤當初的做法來「保全趙氏」。

趙匡胤是一個豁達自信、寬厚仁慈之人,思考往往也勝人一籌,對後代的考慮不可能不長遠。

「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宋朝對士大夫、讀書人禮遇有加,使得宋的文化領域發展空前絕後,陳寅恪曾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可見宋朝對文人、文化的重視,這和宋朝抑武揚文的國家政策有關係。

趙匡胤是以武將的身份奪得帝位,他深知武將對一個國家政權的危險是可怕的,後來他自導自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

甚至,他立下這樣的遺訓,就是希望繼承者們,能夠重視文人的國家統治中的作用。

這一政策導向的作用,使得文官地位明顯高於武官,確實讓國家的內亂少了很多,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階級矛盾。

但是,在抵禦外敵上卻力不從心。

歷史上,北方的軍隊往往就能很輕易地衝破宋朝邊界,直指都城開封。

也許趙匡胤自身也沒有料想,自己的「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誓言可以極大繁榮一個民族的文化,卻斷送了政權。

太祖碑誓,可以說是宋朝統治者的行動大原則,使宋成為文人的天堂,成就了文化的繁榮,但在歷史發展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特別是以「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衍生出來的抑武揚文政策,讓宋軍事孱弱,無力抵抗蒙古入侵,最終導致政權隕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碧海青天夜夜心:善待官民 厚待兄弟後人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時,趙匡胤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當這老大。擁立者一齊表示「惟命是聽」。趙匡胤就當眾要求眾將士,回京後不得妄殺亂搶,眾人表示聽命。...

為什麼說宋朝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天堂?

宋太祖趙匡胤曾在石碑上(一說為鐵塊上)刻下留給子孫的遺言,宋朝歷任皇帝在即位時,都必須拜讀這份遺訓;不過,這份遺訓至為機密,除了特定宮中人士之外,甚至連宰相都不知道。後來金朝打敗宋朝,占領皇宮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