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做了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好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太祖做了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好事

宋太祖的刻石銘誓,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件足以使後人刻骨銘心的事;也是一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舉措。

透過這一舉措,趙匡胤溫厚的個性表現在了整個趙宋王朝的政治上。

而這一舉措,也恰恰給後來的執政者足以受用的啟示。

趙宋肇始時,宋太祖趙匡胤曾在一石碑上(一說為鐵塊上),刻下留給子孫的遺訓誓言,作為子孫必守的規矩。

此碑藏於皇宮太廟的密室中。

誓碑規定,宋朝的歷任儲君,在即位之前,都必須到密室中,拜讀背誦這份遺訓誓言。

不過,這份遺訓誓言為絕對機密,除了特定宮中人士之外,甚至連宰相都不知道。

只至後來金人打敗宋朝,占領皇宮時,才在太廟的密室中發現這尊石碑的存在,宋太祖的刻石銘誓也才由此流傳開來。

也由此證明,宋太祖的刻石銘誓,決不是為了收買民心而作秀的。

南宋陸遊在《避暑漫抄》一書中,是這樣記載刻石銘誓之來歷的:「藝祖(宋人對趙匡胤的尊稱)受命之三年,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

用銷金黃幔蔽之,門鑰封閉甚嚴。

因敕有司,自後時享及新天子即位,謁廟禮畢,奏請恭讀誓詞。

是年秋享,禮官奏請如敕。

上詣室前,再拜升階,獨小黃門不識字者一人從之,余皆遠立庭中。

黃門驗封啟鑰,先入焚香、明燭、揭幔,亟走出階下,不敢仰視。

上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誦訖,復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

自後列聖相承,皆踵故事,歲時伏謁,恭讀如儀,不敢漏泄。

雖腹心大臣如趙韓王、王魏公、韓魏公、富鄭公、王荊公、文潞公、司馬溫公、呂許公、(呂)申公,皆天下重望,累朝最所倚任,亦不知也。

靖康之變,犬戎入廟,悉取禮樂祭祀諸法物而去,門皆洞開,人得縱觀。

碑止高七八尺,闊四尺余,誓詞三行。

一云:『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一云:『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一云:『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後建炎中曹勛自虜中回,太上寄語云:『祖宗誓碑在太廟,恐今天子不及知云云。

』」

也就是說,誓碑記載的內容除了有對拜讀誓碑的要求外,主要為下列三條:

(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僅從柴家子孫與南宋共存亡,以及在新舊黨爭當中失勢的官員並沒有被殺,還可能會隨著政局的演變由罷黜而回到中央這兩點,就可以證明誓碑的真實性以及宋朝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遺訓。

按照以往的慣例,一個新王朝建立後,為了增加自己的安全係數,不管這個王朝是拼殺出來的,還是流血政變得到的,亦或是和平演變得到的,都恨不得把前朝的皇族一律斬盡殺絕。

但趙匡胤沒有這樣做,他對拱手相讓的後周柴氏母子及其家族給予長期特別優待,對柴宗訓封以爵位,長期養起來,而且言而有信,長期認真執行。

《水滸傳》中說到的柴大官人小旋風柴進,就是後周柴氏皇族子孫,因為持有「丹書鐵券」,所以還享受某些特權。

這比歷史上許多失國皇帝的後代被殺得斷子絕孫,就要幸運得多了。

趙匡胤給後周柴氏留後路的作法,贏得了朝野上下一致的好感,都認為他為人寬厚,這對他以後解決別的問題,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由此可見,一個新生的政權,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把前朝的重要人物,當成「反革命」來鎮壓,決不是什麼好辦法。

「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這個誓言,給文臣以最大的保障,你做錯了事,說錯了話,絕對不會搞被殺頭的「文字獄」,最多被貶官,流放了事。

這是趙匡胤在「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將的兵權後,給文臣治國創造的最寬鬆的內外環境。

除了南宋的趙構破了戒外,趙匡胤的子孫確實也遵守這個誓碑遺訓,真的沒有殺過一個政見不同的文臣。

趙匡胤真正做到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在一個皇帝至上的封建專制王朝,趙匡胤能做到這一點,不得不承認他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一代明君。

在中國的歷史上,宋代的禮遇文臣最為突出。

除了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之外,大宋朝廷還給文官以優厚的待遇,即如今所說的「高薪養廉」。

在職時,不用為生活發愁;致仕(退休)後,也有妥善安排。

正因為宋代鼓勵讀書人講氣節、重人品;也正因為宋代一貫嚴懲貪污,屢次大赦都不赦貪官。

所以,比較而言,宋代的大貪官就比別的朝代少得多。

由於戰爭停止,社會安定,政策寬鬆,生產發展,全國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

因此,中國的四大發明,除了造紙術以外,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都是在宋代才得到普遍應用的。

兩宋三百多年間,還有一個比較奇特的現象,就是沒有出現過大規模流寇性的農民造反。

一些小規模的起事,居然可以用「招安」這樣的特殊辦法來解決。

《水滸傳》雖然是小說,但此書確也反映了宋代歷史的一個側面。

那些被「逼上梁山」的弟兄們之中,居然有很多是「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

這是不是說明,趙匡胤溫厚的個性表現在整個趙宋王朝的政治上了。

這也正是趙匡胤的刻石銘誓給後來執政者的啟示。

(全文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