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最大的冤假錯案,便由諸葛亮公報私仇導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名著《三國演義>其精彩影響甚遠,即使沒讀過原著的朋友,也能熟知其中的典故,如桃園三結義,空城計,草船借箭等等,對軍師諸葛亮的殫精竭慮,神機妙算更是讚嘆欣賞有加,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其中著名段子,古代戰爭中將士犯軍法當斬首,馬謖一定犯法了才招來殺身之禍,身為軍師的諸葛亮斬馬謖時揮淚了,以前讀到此章節時,覺得軍師仁義慈悲。

本博主重溫《三國演義》這個情節時,站在馬謖角度考量,感覺馬謖被殺是三國時代一冤案,諸葛亮錯殺馬謖了。

馬謖何許人也?馬謖初在荊州參加工作,一直跟隨劉備取蜀入川,曾任綿竹、成都令、越太守。

馬謖自幼飽讀兵書,熟諳戰法,深通謀略,在當時蜀漢政權的同僚中出類拔萃,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軍事理論家。

諸葛亮器重他,他倆是哥們,經常在一起切磋軍政大事。

馬謖曾在諸葛亮南征中提出「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但服其心」的建議,諸葛亮採納並實施,「七擒七縱」孟獲,達到了「南人不復反矣」的安定局面。

這說明馬謖軍事見識是非常高明的,馬謖絕不白給,否則軍師諸葛亮也不會看好他,馬謖是蜀國不可多得的年富力強將才。

這樣一個人才,咋就做了諸葛亮的刀下鬼呢?

公元228年諸葛亮南征勝利後,率三十萬蜀兵,出屯漢中,開始伐魏,試圖統一全國。

此次伐魏,馬謖被諸葛亮用為參軍。

從戰略看此次伐魏不是時機,因為蜀弱魏強,諸葛亮以弱勝強,難操勝券,在街亭之戰前,諸葛亮聽說司馬懿一邊急行軍突襲孟達,一邊命前部先鋒張頜領兵進占街亭,心中萬分焦急派大將領兵把守街亭。

這一刻大將們沒人應聲表態,馬謖挺身而出,願以全家為質領兵守街亭,馬謖請戰並立下軍令狀。

亮命馬謖為主將,王平為副將,率兵鎮守街亭。

馬謖違背諸葛亮叮囑,拒絕王平勸阻,屯兵山上,後被司馬懿斷了水道,軍心大亂。

司馬懿乘機放火燒山,馬謖敗逃。

王平力量單薄,救援不成街亭失守。

當時馬謖的兵力兩萬人,王平五千人,加上援軍兩萬共4.5萬人,魏軍共有二十幾萬人,馬謖無論把兵力屯在山上山下敗局已定,馬謖如果把兵屯在山下更危險,魏軍大部隊一到,大軍壓境實力懸殊會全殲蜀軍。

馬謖布軍營在山上,還真讓蜀軍包圍幾天,費了不少勁,最後斷了蜀軍水道,蜀軍雖然寡不敵眾,倒是逃回幾個,這個戰役就是諸葛亮自己去也未必勝利,馬謖失敗了,但絕不是犯了死罪,馬謖不該殺有以下理由:

1 軍師用人錯誤。

先主劉備曾告誡: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馬謖屬於軍事理論家,實戰經驗少,大敵當前軍師派馬謖守街亭,實屬用人錯誤。

2 司馬懿大軍壓陣,在危急時刻,馬謖挺身而出,解決了軍師燃眉之急,顧全了諸葛亮面子,勇氣可嘉死罪可免。

3 沒有常勝將軍,勝敗乃兵家常事,這是兵法,如果失敗了就被殺,那誰還敢領兵打仗?

4 街亭失守,馬謖自縛回來請罪,按著自首情節,應給與寬大處理。

5 馬謖隨諸葛亮南征,因為採用了馬謖的軍事思想,才能七擒孟獲南征勝利,將功抵罪應該免於一死。

6 兩軍交戰勝負難分,陣前處決大將,領導核心痛失左膀右臂,削弱自己實力,長敵人威風,軍心動搖,千軍易得,大將難求。

7 馬謖有戰功,和諸葛亮是哥們,最後落個被殺下場,兔死狐悲,讓眾將士寒心而動搖軍心。

8 街亭失守,只是一次戰役失敗,對統一全國沒啥本質影響。

9 將軍們叩跪求情,要求免馬謖一死,戴罪立功,諸葛亮不同意,極大的傷了將軍們的心。

確切的說諸葛亮是出類拔萃的蜀漢軍師,功績不可磨滅,但在處理馬謖問題上,絕對是失智,失策,失誤。

殺馬謖你揮淚了,揮淚也殺了,不能說仁慈只能說錯殺良將了。

如果當時諸葛亮明智,他讓馬謖戴罪立功,總結教訓重上戰場,馬謖將會文武雙全,其戰鬥力以一當十。

也會彰顯軍師的寬宏大量,極大的鼓舞三軍士氣。

如果現代人處理馬謖事件,不但不殺,連個處分也不會有,而且會很快提拔重用,因為他有軍事理論,再加上街亭戰鬥的實踐經驗教訓,提拔重用走紅是肯定的。

千秋功罪,誰人評說?我們草根一族評說,我們榮幸的是有了評說的平台,我們可以坦率提出軍師諸葛亮的失誤,神機妙算也有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可以公正的為犧牲的馬謖說一句公道話,九泉有知,請軍師諸葛亮反思自己曾經的失誤,請馬謖將軍瞑目,後人永遠懷念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