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大軍師養成路:41年沉與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東漢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
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
孫權攻殺黃祖,曹操成為大漢丞相,劉表病死,曹沖英年早逝,文姬歸漢,長坂坡之戰,以及最有名的赤壁之戰。
一系列起伏跌宕的大事件直到千載後仍撩動著人們的心弦。
就在這一年,河內郡溫縣的司馬家雙喜臨門。
一喜司馬懿被丞相曹操辟召為文學掾;二喜家中第一個男孩兒司馬師降生。
41年後,大魏嘉平元年。
輔佐皇帝的宗親大將軍曹爽隨少帝曹芳前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洛陽城空虛無主。
假裝病入膏肓的司馬懿趁機暴起,司馬師密養三千死士一朝齊集。
占武庫,進皇城,攻司馬門,挾郭太后。
改元嘉平,大權獨攬。
曹爽一黨凡八族慘遭滅族,史稱「高平陵事變」。
這是嘉平元年大魏王朝,乃至整個天下,第一樁大事。
司馬氏篡魏,以及西晉王朝短命,讓司馬懿父子的名聲自此萬劫不復。
到了最近熱播的《軍師聯盟》里,司馬懿竟被洗白成了一朵白蓮花。
歷史上的司馬懿怎麼可能如此一塵不染?從河內郡溫縣走到洛陽高平陵,司馬懿花了41年。
這41年,英雄漸去,江水無聲。
-
曹家與司馬家的交集
大魏黃初七年夏五月丙辰,洛陽宮崇華殿。
大魏第一任皇帝,40歲的文皇帝曹丕已陷入彌留狀態。
四位重臣並受詔輔佐幼主,是為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
史書上沒有記載司馬懿此時的反應。
此時距司馬懿受辟召起家整18年。
18年間,從相府文學掾直做到撫軍大將軍、假節、錄尚書事、受顧命輔政,已近人臣之極。
這一切,或者至少絕大部分,都是蒙病榻上的曹丕所賜予。
若無曹丕的大膽重用,以及「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這句幾乎出格的諭揚,也就不可能有司馬懿的現在。
曹丕與司馬懿君臣之間有一份特殊際遇。
在曹丕還不是太子時,就有所謂「四友」:陳群、司馬懿、吳質、朱鑠,曹丕與四人的交情遠過普通君臣,達到禍福與共的程度。
曹丕登帝位,不忘舊情。
四友均蒙大用。
但吳質和朱鑠限於出身、事功,終究沒辦法達到陳群與司馬懿的地位。
撫今追昔,曹丕崩殂,司馬懿心中當另有一番滋味。
與電視劇里不同,應曹操徵辟之前,司馬懿和曹丕應無交往。
儘管司馬家和曹家確實有點淵源。
曹操青年時任洛陽北部尉,出於司馬懿之父司馬防的舉薦,東漢末年也的確有所謂二重君臣制。
但這並不是說,以後曹操就得永生奉司馬防為主為君,對其恭敬無二,乃至即便司馬防參與衣帶詔,曹操也不能拷掠之。
當然關鍵還是在於,在歷史的時間線中司馬防當京兆尹是董卓時期,他這個京兆尹與許都市長不相干。
司馬家和曹家在時空中不存在交集,也就不存在司馬懿和曹丕從小認識的可能。
-
司馬懿趕上了節點紅利
魏文帝曹丕骨子裡有點文學青年的睚眥必報。
對朋友,曹丕很仗義。
比方葬禮上組織大夥學驢叫緬懷王粲。
對敵人,絕不姑息!哪怕當時隱忍,回頭也一定把面子找回來。
比如不借錢給自己的曹洪,曹洪是曹氏宗族裡著名的武將與豪強。
曹丕登基後照樣抓住點小事把他整得死去活來。
但這畢竟還是小事,不至於弄死。
關鍵的是曹丕和曹植的奪嫡之戰,當年站在曹植陣營里,或說過曹植好話的人,後來無一例外地被曹丕無情打擊。
這就包括於司馬懿有提攜之恩的河內楊俊。
楊俊這個人,《軍師聯盟》中著墨不多。
司馬懿為了救他,在曹丕面前叩頭流血,但也起不到什麼作用。
司馬懿確實在曹丕面前很有面子,但這次這個面子,曹丕就是不給。
如果希望大魏江山能固若金湯,不論政治上如何運作,核心就是時刻保持自己的絕對強勢,太阿權柄,不能倒執於人。
終曹操一世,麾下雖有以五子良將為首的大批武將,忠誠和能力均無問題,但軍權總是操控在曹氏和夏侯氏親族手中。
但到了曹丕這一代,情況有所逆轉。
曹操手下的第一代諸曹、夏侯元老相繼凋零,就算曹仁、曹洪等人尚在,還有一個如何與曹丕相處的問題,畢竟這些叔叔們都是曹操提拔的。
所以曹丕收拾曹洪,倒真不見得是因為曹洪當年小氣不借他錢,是借這個曹氏出名的豪強殺一殺上代元老的威風。
諸曹、夏侯的下一代,無論數量還是質量,比起上代均感抱歉。
又加上曹丕和曹植之爭的關係,進一步分化瓦解了曹家的基本盤。
當上皇帝的曹丕很快就面臨一個巨現實的問題:無人可用。
基本盤必須保,本宗族內資源有限,那就只能引入新血。
司馬懿和陳群,就是在這樣大背景下走上了出將入相的道路,成為曹丕王朝的中流砥柱。
回過一看,建安十三年司馬懿出仕,正好趕上了一個節點。
三國時代有若干個節點。
第一個節點在初平元年,以討董卓聯盟為標誌,郡守典兵正式成為常態,隨後是群雄並起,王朝由此進入亂世。
建安十三年在曹操的層面,看似節點,實際是個偽節點。
這一年年初,大家都看好曹操能很快一統天下,取得最後勝利。
但這一年年底赤壁大戰出人意料地將天下拖入三分之世。
但在曹丕層面,這一年是一個節點。
司馬懿如果入仕太早,就難保自己政治上清清楚楚,難以取信於曹丕。
如果入仕太晚,就可能因為資歷太淺與身份不高,收穫不到曹丕的友誼。
總之,司馬懿選擇了一個絕佳的時間點,以足夠正確的方式登場,足以證明他在政治上的眼光。
果然,司馬懿跟隨曹丕,獲得了巨大紅利。
這樣的君臣關係,本有可能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持續很久。
果真如此,司馬懿或許最終成長為一位忠誠幹練、文武雙全的開國元勛。
事與願違,大魏第一任皇帝曹丕在位僅七年,終年僅四十。
-
被諸葛亮打成了軍事家
大魏明帝景初二年,司馬懿北上遼東平定了公孫淵,隨後得到了魏明帝的諭旨,班師回朝的路線上多了一個地方——河內溫縣。
自漢朝起,「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就已成為君主褒揚臣子的傳統。
魏明帝細心備至,諭旨中甚至特意提到他的弟弟和長子。
但對司馬懿來說,這份特別的關懷愈發讓他感覺到自己的吉凶未卜。
景初是魏明帝的第三個年號。
景初之前是青龍,青龍之前是太和。
太和之前,則是文帝曹丕的黃初。
年號的更迭背後是歲月無情的變遷。
文帝去世十餘年後,此時的司馬懿已經成為朝野公認的第一軍事長材。
司馬懿參與軍事活動比較晚,能成為天下知名的軍事家,一是曹丕的重點培養,曹丕班底有限,司馬懿參與軍機,久經歷練;二是他的冤家諸葛亮,天下奇才諸葛亮生前以弱小的蜀漢偏師多次北伐,硬是打得實力強大的大魏王朝抬不起頭。
若蜀漢的實力再強一點,諸葛亮能一戰得手,倒也罷了。
硬實力的差距保證了大魏「敗」但不至於「亡」,這種弔詭的平衡讓魏國西線成為一個軍事人才的孵化器。
司馬懿正是得益於此。
北伐公孫淵,司馬懿的頭銜已是太尉,加大都督,假黃鉞。
此時,諸葛亮已經死了。
與此同時,當初曹丕託孤的幾位重臣,曹休、曹真、陳群相繼死了。
前代良將,凋零殆盡。
時年已整60歲的司馬太尉獨上高樓,煢煢孑立,形影相弔,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司馬懿或者會想起一代雄主曹操。
曹操生平最後一次親身參與的戰役,是在建安二十年61歲時討伐張魯,此後就暮氣漸深,不復往日英雄之氣。
時光荏苒,司馬懿仍在為大魏王朝東擋西拼。
魏明帝曹睿在史書上得到的評價並不低。
或者是因為學者們認為曹睿猝然即位,對外能抗強敵,對內能制權臣,實在已經很強了。
實際上,大魏之亡,就亡在明帝一朝。
突出的徵兆就是「太阿權柄,不能倒執於人」這句話曹睿理解不深刻,後果很嚴重。
曹丕英年早逝,留下一副攤子。
這攤子不能說很爛,至少四大顧命的架子搭起來了。
親族掌兵加親信輔政,親信兩派又互相制約。
事實上,日後的大清朝就是如這樣在宗室和漢臣之間找平衡。
但是,大魏王朝以武得國,只有兩代十餘年的積累,況且還處於三分天下的局面,所以比不上大清國後期的大局穩固,制度完備。
在這種情況下,魏明帝不但冒天下之大不韙給了外姓司馬懿掌兵權,而且在他主政十三年間,也未能建立起屬於他自己的班底和人才梯隊。
曹丕身後有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過了十幾年,曹真、曹休、陳群都死了,只靠司馬懿。
這就把司馬懿推上了一個尷尬的位置。
-
曹睿留下了兩難處境
景初三年,曹睿臨終選擇顧命大臣時,就只剩下一批威望、資歷和能力都差強人意的宗室,燕王曹宇輔政,夏侯獻、曹爽、曹肇、秦朗襄助。
這個秦朗雖然既不姓夏侯也不姓曹,但他是曹操義子,與親族無二。
這樣一個班底實在是令人唏噓。
皇帝可以單純靠繼承就獲得超然的權力與地位,但一個集團不能。
如果曹睿從一開始就想打造這樣一個接班班底,就得有計劃的準備。
曹睿在位十三年間,是曹魏鞏固江山最適宜的十三年,寶貴的時間就這樣被浪費掉了。
良機一逝,不復再有。
史書說曹睿「天資秀拔,政自已出」,實際上他不過是憑藉帝王身份和小聰明在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幾個勢力間維持平衡而已。
但是,缺乏自己的基本盤,單憑權術,十九悲劇。
平衡不能永恆,飛盤終有落地之時。
景初二年,太尉司馬懿路過故鄉溫縣,見到了他的長子司馬師。
司馬師時年30歲,官拜散騎常侍。
單比較官位,倒也不錯。
但考慮到司馬懿已是大魏如日中天的重臣,司馬師本身是天下馳名的俊才,他的仕途可謂坎坷。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司馬師在明帝時代很可能被捲入一個影響深遠的事件。
明帝太和年間,一群青年俊彥組成一個鬆散群體,時稱「四聰八達」。
這群人時年都在30歲上下,父或祖皆魏官,均有相當志向與抱負。
因此表面上雖是談玄論道的學術群體,卻從一開始就打上了深深的政治集團烙印。
以至長期掌中書、對權力變動十分敏感的劉放和孫資的兒子也躋身其中,成了「預備會員」。
四聰八達的名單早已佚失,四聰中可確定的只有夏侯玄一人。
但從蛛絲馬跡推斷,餘人當有何晏和司馬師,或許還有荀彧的兒子荀顗。
八達次之,如夏侯誕、李勝、鄧颺等等。
曹睿敏銳地注意到這個小集團,果斷先下手為強,斥之以「浮華」把他們全部免官。
「太和浮華」因牽涉到司馬師,史書中多有避諱,語焉不詳。
或可認為,曹睿以為「四聰八達」的崛起是針對皇權的一個試探,打掉它,無異於堵死了五湖四海的曲線晉身之路。
景初三年,曹睿臨終前試圖打造親族集團。
這個執政集團居然一個外姓臣子都不安排。
與此同時,曹睿卻又將王朝最根本的軍權交與外姓司馬懿。
種種舉措,令人難以索解。
後世只好認為,曹睿已經意識到司馬懿尾大不掉,苦無良策,只好憑藉年齡優勢耗死司馬懿,讓軍政雙權重新集中回曹氏抑或自己手裡。
不料他的壽命比他父親曹丕還不如。
這樣,司馬懿的處境就極其尷尬了。
一方面朝廷希望他繼續帶兵打仗,另一方面朝廷卸磨殺驢之勢昭然。
如果只是司馬懿一個人還好,但此時的司馬懿已經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權力重新集於曹氏親族乃至皇帝本人,實際上是動了一塊大蛋糕。
更不用說被曹睿寄以厚望的曹氏諸人,實力不足以接盤。
司馬懿前路也只剩下兩條。
學蜀漢的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或者為了捍衛自己權力和家族的安危,成為一代奸雄。
-
高平陵:司馬懿絕地反擊
少帝曹芳是大魏第三任皇帝,但高平陵事變的前因後果,基本可以說和他無關。
因為他即位時只有8歲,正始是他第一個年號。
少帝曹芳的前9年,可以說就是曹爽和司馬懿鬥法的九年。
曹爽不見得是草包。
以曹睿選定曹宇輔政仍以曹爽輔助來看,曹爽應該很早就進入了曹睿視野。
曹爽是曹睿指定的顧命,合法性來自曹睿,所以他必須堅持曹睿收權尊曹的既定政策。
雖然曹爽在歷史上經常因重用何晏等人,遭史家詬病。
實際上,若曹爽連夏侯玄、何晏這些原四聰八達的才俊都不能善用,孤力能不能挺到9年都不好說。
大魏正始年間,司馬懿或許盼著自己一死,只要他死了,天下立即太平,曹爽黨人立得全功。
為了尋求輿論支持,他們一定不吝賜予司馬懿最崇高的評價。
問題在於,司馬懿就是不死。
況且,司馬懿之父司馬防是模範父親,司馬懿兄弟輩就有八人,子孫無從計算。
司馬懿掌軍國權柄垂三十年,故吏舊部遍及天下。
自己死不要緊,從政治考量,這些人的悲劇命運將在所難免。
此時,司馬師已秘密培養死士三千,一朝便可齊集。
舉大事的前夜,剛知道內情的司馬昭不能安枕,司馬師坦然酣眠。
這時曹爽方面表現出驚人的天真,他們甚至不能意識到這是生死之爭。
對曹爽來說,壓根也沒打算置司馬懿於死地。
只要司馬懿合作些,從容交權放手,或許他們還能高抬貴手,讓司馬家族保全富貴。
以至於高平陵事變中,桓范力諫曹爽拚死一戰,曹爽猶豫不能決,尚求歸為富家翁。
殊不知倒退一步即是死地。
就這樣司馬懿終於蛻變成了奸臣,出爾反爾,誅殺曹爽。
問題是,到底是什麼讓司馬懿最終走到這一步。
一個奸臣的誕生,當然有個人因素,比方性格稟賦,比方「狼顧」之相。
司馬懿能成奸臣,關鍵是最終處在了一個兩難之境。
如果他沒活那麼長,文帝、明帝時即死,他八成就是一個文武雙全的曹魏大臣。
司馬懿為了篡位撐著耗死了三個魏王,終究「三分天下盡歸他」
司馬懿父親是司馬防(另一種說法是司馬芳,應該都是一個人,無所謂了)司馬防很早就和曹操有交情,所以當時司馬懿很早就跟了曹操,但不知道為什麼不出力,不知道在想什麼。
曹操死後留下的兩員虎將,他們若在,司馬懿父子不敢篡位
曹操死後留下的兩員虎將,他們若在,司馬懿父子不敢篡位 曹操,生於公元155年,卒於公元220年3月15日,字孟德,號吉利,小子阿瞞,是沛國譙縣人,東漢末期傑出的政治家與軍事家,且擅長寫詩歌,在書...
去了揚州擔任刺史,曹爽一步一步徹底掌握了國家大權
司馬懿雖然是曹魏最為倚重的大臣之一,但是曹氏家族並未真正的信任過他,從曹操手裡,不重用他,但是留他,到曹丕手裡,重用司馬懿,但是又防備司馬懿。與曹操不同的是,曹睿手下並沒有那麼多的人才,因此他...
曹丕不死或成一代明君?曹丕三個昏招把帝位送給司馬懿
最近《軍師聯盟》接近尾聲,李晨飾演的曹丕堂堂正正,知人善用,能夠體察民間疾苦,為人隱忍奪嫡篡漢,建立魏國。奈何短壽,在位六年就駕崩了,讓人十分惋惜。很多看過此劇的網友都說曹丕在位就施行新政,加強...
如果不是二人早死,三國時司馬懿的高平陵政變不可能成功
熟讀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司馬家族最後奪了曹魏的江山,這其中司馬懿為子孫做出了巨大貢獻。因為在司馬懿的晚年,他一手策劃的高平陵政變,一舉改變了曹氏家族和司馬家族的博弈的天平,最終司馬家族戰勝了曹氏家...
高平陵事件,曹魏政權大權旁落,源於魏明帝時八位大臣相繼去世
三國時,最強大的是曹魏,公元263年曹魏滅掉蜀漢,公元280年代魏而立的西晉滅東吳統一全國。曹魏(220年~265年)經歷了五位皇帝: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奐。魏文帝曹丕(187~226)...
曹操防備司馬懿,為什麼曹丕不防備司馬懿?
曹操作為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一生雄才大略,橫掃群雄,統一北方,曹操以獨特的眼光,任用了一大批人才,這也是他能做一番大事的重要原因。曹操對司馬懿有戒心,曾想殺掉司馬懿,但因為曹丕和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