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三顧茅廬,竟然是諸葛亮的套路,劉皇叔一直被蒙在鼓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備三顧茅廬,竟然是諸葛亮的套路,劉皇叔一直被蒙在鼓裡

這本小說是明朝初期的小說家撰寫的,這是一部對三國歷史進行演義的小說,其中帶有羅先生非常鮮明的個人感情色彩和人生理想,對人和事件的描述與正史記載差距頗大。

這本小說其實是很好的,對於一些事件的描寫非常觸動人心,三顧茅廬就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愛才惜才的忠厚王者與一個隱居山野的隱士高人形象。

三顧茅廬在正史中的描述僅用寥寥幾字,平淡得可以被忽視。

到了其他的史書中甚至將這個情節寫成了是諸葛亮主動到劉備那裡毛遂自薦。

看到各類史書中不同的記載,各位看官腦海里出現了疑問,劉備和諸葛亮到底是誰主動去結交的?其實讀過《出師表》的人都能輕易在其中找到答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完全可以表明當時的確是劉皇叔三次去請諸葛亮出山,但是這三次拜訪的真實情況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事件的兩位主角當時的情況:劉備時年46歲,已經是人人敬仰的"劉皇叔",在江湖中有錢有權有地有軍隊;諸葛亮時年26歲,隱居南陽,頗有才華而不容於世人,怎麼看也僅是個江湖新秀。

這樣的身份差距下,劉備真的會因為諸葛亮有安邦定國之才而主動去拜訪他嗎?估計是不會的,但事實卻是劉備真的低頭去請了諸葛亮,我想必然是諸葛亮在追隨劉備之前就使了計策,"套路"了劉皇叔,才會出現"三顧茅廬"這樣流傳千年的佳話。

那時的諸葛亮估計也是個熱血青年,雖然處於隱居的生活狀態中,卻可以洞察天下格局形勢,空有才華卻無法投到明主麾下。

諸葛亮也快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紀,我想他內心還是很著急找個好"老闆"的來施展自己才華的。

再來看看當時各位"老闆"的勢力情況,孫權占據了江東地區,內有張昭輔佐、外有周瑜征戰,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也在江東任職;曹操控制著當時的皇帝,手下還有郭嘉、許攸等人謀定天下,看來看去就是當時為豫州牧的劉皇叔比較弱勢,而且劉備當時一心想匡扶漢室但卻能力不濟,這樣一個有崇高理想又帶有悲壯氣息的男主角觸動了諸葛亮的內心,這時候諸葛亮一定覺得自己讀了萬卷書,就應該幫助劉備來一爭天下,於是他選定了自己需要的主公。

雖然是諸葛亮自己決定幫助劉備的,但是作為頗有才名的讀書人還是需要維持"傲骨"的。

諸葛亮斷不會選擇毛遂自薦的方式找上門去,但是當時的劉備也不會考慮主動去請一個自己眼裡的"小年輕",於是諸葛亮為了讓劉皇叔上鉤就開始走上了"套路之路"。

如何快速讓劉備自己找上門來,最好的辦法就是給自己"打廣告"。

諸葛亮打定主意就開始經常的呼朋喝友出遊或者會友,他結交了很多青年才俊,並經常在他們面前將自己比作樂毅、管仲等才華橫溢之人。

於是在劉備身邊就經常會有人提起諸葛亮的名字和事跡,劉備老是聽到別人誇讚諸葛亮具有"經天緯地"之才,就開始打起了招攬諸葛亮的主意,畢竟這時劉備手下能稱為人才的確實不多。

諸葛亮在三國那個時代做了一回營銷學大師,他的方法就跟現在到處可見的廣告一樣,人們看一次可能不覺得感興趣,但禁不起每天洗腦式的重複收聽、觀看,看多了就會產生了解併購買這件產品的慾望。

諸葛亮就是用這個理念推銷自己的,而且他的推銷就是針對劉備,也事先分析清楚了劉備的弱點。

當好奇心達到頂峰的劉備再加上愛惜人才的心,他必定要親自去看看這個諸葛亮到底有什麼能耐。

諸葛亮對自己的推銷也是很自信的,他猜到劉備過不了很久就會自己跑到這臥龍崗來,但是到劉備真來的時候卻採取了避而不見的做法,這樣的做法不僅增加了自己是神秘高人的感覺,還能隱在暗處觀察明處的劉皇叔是否值得他的輔佐。

劉備第一次到臥龍崗失望而回的途中,"恰巧"遇到了崔州平,這崔州平也是學富五車,於是兩人談古論今、頗為投緣。

劉備更是從崔州平的口中得知了諸葛亮更多的事,自然對他興趣更濃。

但是崔州平是諸葛亮的好友,這半途"巧遇"的戲碼不得不讓人懷疑。

有了上一次的所見所聞,劉備沒過幾天就再次到臥龍崗拜訪。

這一次諸葛亮故技重施,還是沒有見劉備,反倒是讓自己的弟弟諸葛均與劉備接觸,劉備這次又知道了諸葛亮一些情況,於是劉備沒有直接回去,而是留下了一封懇切的書信。

中國自古講究見字如見人,何況諸葛亮這樣精明的人,在讀信的過程中也算是品了劉備的"人"。

在雙方多次試探也算是了解了對方的脾氣和性格,兩人終於在劉備第三次踏上臥龍崗時見面了。

諸葛亮設此妙計讓劉備自願上門來請他,既保持了學者謀士該有的清高,免除了"自賣自誇"的尷尬,同時讓劉備覺得這位謀士得來不易。

於是兩人都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諸葛亮在輔佐劉備這件事上也沒有打折扣,拿出了思慮多時的計策幫助劉備同孫權、曹操爭奪天下。

其實我們還可以從小說原作者的角度來考量這件事,小說一般都會代入作者自己的情感和願望。

羅貫中來本就是元朝末年農民起義中的一員,以謀士的身份跟隨張士誠徵戰,大家都知道最後朱元璋勝利並建立了大明王朝。

作為失敗一方的羅貫中,心中鬱結可以想像,他可能將諸葛亮的形象與自身結合,表達了他自己希望得到明主賞識並建功立業的願望。

現在我們只能在小說的描述體會羅貫中那種濃烈的感情,而他本人再無機會成為諸葛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周文王為了滅暴君紂王,去渭水河相請姜尚

 徐庶相薦孔明之後,飛馬趕上前去,把挑行李的手下人叫住,略休息片刻。元直想,皇叔定然去臥龍崗,相請諸葛亮。但是,孔明還未知道我已將他薦於劉備,要是皇叔趕去請他,萬一不願出山,豈不要傷了劉備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