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天生口吃,卻成為一代經學大師,被譽為「學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曾拜謁過南方不少何氏宗祠,看到有的地方宗祠正門上有「廬江世德,學海家聲」的堂聯。

問及聯意,都知道「廬江世德」,而對「學海家聲」,或一知半解,或牛頭不對馬嘴。

何姓有幅古聯:廬江世德,東海家聲。

全聯指何姓郡望,即「廬江何氏」和「東海何氏」,兩者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何姓郡望。

以上所列兩幅堂聯,僅一字之差,意思卻不同。

「廬江、東海」無須多說,這「學海」就有點說頭了。

「東海家聲」之「東海」是郡望(地望),而「學海家聲」之「學海」指的是一個人。

從字義上,「學海」當然指學問淵博,但是,何姓堂聯中的「學海家聲」,可不能解讀為「學問淵博振興家聲」,因為這個「學海」指的是一位何姓名人。

他是誰呢?查遍中國歷史,被譽為「學海」並得到社會公認的人,唯東漢何休。

何休(129-182),字邵公,任城樊縣(今山東濟寧東)人。

東漢經學大師,《公羊》學集大成者。

他一生不阿尊事貴,堅持政治操守和學術品行,撰寫了《春秋公羊傳解詁》等一批對中國文化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著作,時被譽為「學海」。

東漢順帝永建四年(129),何休出生於一個官宦家庭,父何豹,曾任少府。

何休生活在《公羊》學盛行的時代。

《公羊》學,是儒家經學中專門研究和傳承《春秋公羊傳》的學說,相傳創始人是戰國時期齊人公羊高。

何休少時曾師從著名學者羊弼,學習《春秋公羊傳》。

西漢景帝非常重視《公羊傳》,他曾立研究《春秋公羊》的學者胡母生、董仲舒為博士。

到了東漢,公羊學日趨衰微。

面對「今文經學」的現實境況,何休立志扭轉今文經學所處危局,重振《公羊》學。

兩漢時代,選官制度以察舉、徵辟為主,還實行「任子」制度。

何休因為官宦子弟而被詔拜為郎中,但因當時官場腐敗,何休不久即稱病辭歸,潛心《公羊》學研究。

後來太傅陳蕃得勢,何休響應徵聘,又參與政事。

在東漢末年的第二次「黨錮之禍」中,何休被捲入了險惡的政治鬥爭之中。

黨錮之禍後,何休的仕途大門被關閉了,但是,卻為他潛心著述、闡發儒家學說,成為一代《公羊》學大師提供了契機。

黨錮之禍解除後,何休賦閒家中,專注於撰《春秋公羊傳解詁》。

何休口訥(口吃),不善言辭,但樸實厚道,有主見,善思考,思想深刻。

他精研六經,長於天文歷算,「三墳五典,陰陽算術,河洛讖緯及遠年古諺,歷代圖籍,莫不成誦」,當時無人能及。

為撰《春秋公羊傳解詁》,何休仿效西漢儒學大師董仲舒「三年不窺園」,心無旁騖,嘔心歷血,終於撰成這部經學史上自成體系的重要著作,形成了《公羊》學領域中獨樹一幟的「何氏學」。

何休在著述中堅持「大一統」理念,闡述「仁義」為先的民本原則,倡導民族融合主張等。

他揭露宦官專政的腐敗與暴虐,主張選賢任能、輕徭薄賦,堅決反對豪強兼并土地、搜刮民財。

除《春秋公羊傳解詁》外,何休還有一大批有影響的著述,其中有《春秋公羊文諡例》、《春秋公羊傳條例》、《春秋漢議》、《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論語注》、《孝經注》等。

這些論著,共同構成了何休的思想學說體系,體現了他立足《公羊》、博採眾家的經學大師風範。

何休也因此成為繼董仲舒之後最大的《公羊》學者,從而在儒林中名望日益顯赫,與博學通達、遍注群經的古文經學大師鄭玄雙峰並峙,成為當時經學界推崇的學者。

當時人們對兩人的學問都十分佩服,京師譽鄭玄為「經神」,譽何休為「學海」。

到了晚年,何休的生活又發生了轉折。

光和元年(179),漢靈帝部分開解了黨禁,宣布「大赦天下」,何休因此再次步入仕途,任議郎,不久升諫議大夫。

靈帝光和五年(182),何休病死於諫議大夫任上,終年五十四歲。

大名士蔡邕為他撰寫碑銘。

何休的著作大都散佚,只有《春秋公羊傳解詁》至今保存,與唐徐彥的《公羊傳疏》合為《春秋公羊傳註疏》,收入《十三經註疏》中。

《春秋公羊傳解詁》作為何休的代表作,傾注了他畢生的心血,正是這一宏篇巨著,奠定了他在經學史上的地位。

何休被譽為「學海」,是因為他博古通今,學問淵博,著述甚豐。

何休的成就,何休的榮譽,對何氏家族來說更是極大的鼓舞。

後人認為,何休為何氏家族振了家聲,添了光彩,所以撰聯鐫於祠堂上,以教育子孫後代,發奮學習,要像何休一樣,以淵博的知識學問「再振家聲」。

(2017-3-7)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50位何姓歷史名人及其著述簡介

歷代何姓歷史名人燦若繁星,不勝枚舉,不少人留下了不朽的著述,在歷史的夜空中留下了閃光的亮點。本文從漢代到清代的何姓歷史名人中,輯錄了50位留下著述者作簡要介紹。因名人眾多,歷史跨度大,所選名人及...

「蜀中人物」廖平

廖平,字季平,生於1852年3月 29日(清咸豐二年二月九日),井研縣青陽鄉鹽井灣人。廖平初名登廷,字旭陔,號四益,繼改號四譯,晚年更號為六譯。這些名號的更改,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經學研究的變化過程。

歷代公羊學異義

The Contrary Opinions about Gongyang School in the Past Dynasties作者簡介:黃開國(1952- ),男,四川大英人,四川師範大學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