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人物」廖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廖平,字季平,生於1852年3月 29日(清咸豐二年二月九日),井研縣青陽鄉鹽井灣人。

廖平初名登廷,字旭陔,號四益,繼改號四譯,晚年更號為六譯。

這些名號的更改,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經學研究的變化過程。

廖平家貧困,少時即參加勞動,艱難從師,頗知發奮,終身勤勉,好學不倦。

1873年,張之洞簡放四川學政。

第二年舉行院試,廖平應考,被錄取為第一名,成為秀才。

1876年,再應科試,正場題「狂」字,廖平以「猘犬」之義,解《論語·子路》「狂狷」之文,以優等食廩餼,調成都尊經書院深造,學業隨之增積長進。

1879年,廖平中舉。

他在尊經書院攻讀,沉浸經術,認為經學雖自小學(文字、聲韻、訓詁之學)開始,但不得以小學終結。

關鍵在探經之義,達於致用。

並從王闓運治《公羊春秋》。

1881年,廖平始注《穀梁春秋》,次年成《穀梁集解糾謬》2卷和《公羊何氏解詁十論》。

持古文經為周公旦所創,今文經為孔子所創之說,以此分別兩家的異同。

廖平認為,經今文學派,尊崇孔子,主《王制》;經古文學派,尊崇周公,主《周禮》,兩家可「同治中國」。

兩家的分歧,在於禮制。

著《今古學考》2 卷,嚴於今古之分。

其說多前人未發之論,自成一家之言,這是廖平經學的第一變。

1886年,廖平繼上年《公羊解詁續十論》之後,三續《公羊解詁再續十論》,定經今古文學異同之防,刊《今古學刊》,自謂歷經通人指摘,不能自堅前論,為尊經今學者,作《知聖篇》,辟經古文者,作《辟劉篇》。

1887 年,作《續今古學考》,自駁舊說。

1889年,廖平赴京會試成進士,朝考三等,欽點即用知縣。

他以高堂親老,不欲遠出省外為由,請改教職,部銓龍安府(治所在今平武縣)教授,歷署射洪訓導、綏定府(治所在今達縣)教授,任中被劾免職。

後繼任尊經書院襄校,嘉定(今樂山)九峰書院、資州藝風書院、安岳鳳山書院山長等職。

廖平於會試後,曾應張之洞之召,轉赴廣州。

康有為與黃季度同訪廖平於廣雅書局,竟夕晤談,廖示康有為以《知聖篇》和《避劉篇》。

別後,康有為致書,謂廖平好名鶩外,輕變前說,急當焚毀。

後廖平訪康有為於羊城(廣州)安徽會館,暢論所學,遂釋前疑。

於是康有為本廖平之論,作《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兩書,為後來變法提供了思想基礎。

張之洞致書廖平,謂康有為為廖平的嫡傳弟子,梁啓超為再傳弟子。

這段時間,廖平在經學觀點上,以為《周禮》出於王莽之時,有許多為劉歆迎合王莽之意而作。

於是專主今學《王制》為孔子之學,古學《周禮》為劉歆羼亂之學。

這就是所謂尊今學而抑古學,是為廖平經學的第二變。

1898年,戊戌變法以後,廖平倡言《禮運》大同之說,以《周禮》為春秋以前帝王治中國之書。

《王制》為春秋以後治中外萬世之書。

因此,以經今古文學為孔學大統與小統之殊。

又據《詩·商頌·長發》第四章「受小球大球」與第五章「受

小共大共」之文,《書·顧命》之天球河圖,緯書以河圖為九州地圖,凡《詩》、《書》中之小大連文者,小字皆在大字之上。

於是定天球為天圖,小球大球為地圖,先小後大,即由內推外之義,而小共小球為小九州,大共大球為大九州。

廖平以為經今古之分,一為方千里之小九州,一為方六千里之大九州。

而《周禮》與《王制》大小不同,「一內一外,兩得其所」。

其說集於《地球新義》、《王制集說》《皇帝疆域圖》等。

自《地球新義》一出,見者駭而譁然。

張之洞以「風疾馬良,去道愈遠」為戒,廖平不以為意,改經今古學之名為大小之學,這是他經學的第三變。

1902年以後,因習學內典梵宗,多所感悟,以為儒家之《書》凈是人學,而《詩》《易》則遨遊六合之外,乃是天學。

引老道慈釋以入儒經,又援《內經》以釋儒學,以為《內經》上經言氣之通天為天學,下經言氣之變化為人學。

更改過去所作《詩》、《易》舊稿,另成《孔經哲學發微》一書,專事推闡天人之說的演進大凡。

1903年,廖平以綏定府教授兼綏定府中學堂監督,被四川學政吳郁生以「離經叛道」「逞臆說經」,揭參去職。

他不以為意,仍堅持經學為孔聖天人之學。

這是廖平經學的第四變。

1909年,四川提學使趙啟霖見廖平「三傳同出子夏」之說,認為是亂聖經而穿鑿附會,褫其教育之權,令各學堂毋得延請教學授徒。

1911 年,廖平任《鐵路月刊》主筆,對於四川的保路運動,有所獻替。

辛亥革命後,四川軍政府成立,聘廖平為樞密院院長,對川中軍政要項,多所謀獻。

1912 年,在四川國學館講授經學。

翌年,出席全國讀音統一會,在北京與經古文學大師章太炎,對語晤談,太炎稱其「語甚平實,未嘗及怪迂也」。

1914年,廖平出任四川國學學校校長,3年後去職。

1918年,復任國學校校長(後更改校名為「公立四川國學專門學校」),至1922年辭職。

1918 年,廖平就六經分天人小大,融合小大於天人之內,以《禮》《春秋》《尚書》為人學三經,《王制》《周禮》為之傳;以《詩》《易》《樂》為天學三經,《靈素》《山海經》《列子》《莊子》《楚辭》為之傳,並各有皇帝五霸四等。

又以六經皆孔子所作,六書文字,亦前古所無,皆出於孔氏。

廖氏之學,愈奇愈玄,人亦不敢信其言之妙,這是廖平經學的第五變。

1919年,他忽患風濕麻痹症,手足偏廢,仍舊不斷講學著作,考論學術,時以左手作書,以應慕名而求墨寶者。

1921年,兼成都高等師範學校、華西協合大學教授,以經史之學,教授諸生。

1924年,廖平回到井研故家,遂不復出,仍以著述為事。

其學經五變以後,以《詩》《易》為天學,《易》義玄遠窈杳,通鬼神之情,顯天地之奧。

孔子論《詩》,揭「思無邪」,以為無邪與「思無疆」、「思無期」同例,無邪猶言無涯,是亦天學,凡人難知。

晚年多病,好尚醫術,成醫書20多種,駁《難經》之變亂古法,創新說以濟人,申古醫三部九候之論。

復引醫經以說儒經,讀王冰《素問》,以此為孔門《詩》《易》師說,穿穴四詩及《易》之上下經義,專言五運六氣,性與天道,這是他經學的第六變。

廖平的學說,一生中凡六變,晚年號六譯,即因此故。

廖平的著述甚豐,除經學論著外,兼及醫術、堪輿,撰有《四益館經學叢書》,後又增益為《六譯館叢書》。

1932年,為聯繫出版他的著作,擬親赴成都,不料走到樂山,忽發大病,急轉回家,半途卒於河咡坎場。

(原載於《四川省志·人物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清代今文經學演化邏輯的意義

清代以春秋公羊學為主的今文經學從莊存與開始,到晚清的康有為,有一個從「照著講」到「接著講」的發展過程,照著講又有從重大義到重微言的變化,這是今文經學自身獨特的學術與中國社會在清代發展的具體狀況,...

歷代公羊學異義

The Contrary Opinions about Gongyang School in the Past Dynasties作者簡介:黃開國(1952- ),男,四川大英人,四川師範大學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