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主降的張昭為何越老越牛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赤壁之戰主降的張昭在東吳越老越牛皮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最精彩的戰役之一,既是三國最偉大的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三國鼎立之戰,主角當然是孫權和曹操,當時以為是統一天下最後一戰的曹操,親率83萬大軍(現在有觀點認為實際人數約23萬大軍左右)並且集幾乎所有最牛皮的謀臣武將南征東吳(當時荊州已服,劉備並無根據地),孫權面對曹操的討伐,當時政權內部那也是意見紛呈,主要意見有兩派,一派是以張昭為主的投降派,另一派是以周瑜、魯肅為主的主戰派,張昭認為投降的理由主要有三:一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現在以朝廷的名義南下,我們如果進行對抗,名不正,言不順;二是抵抗曹操最大的天險長江天險現在已破,曹操已占據荊州,東吳已無險可守;三是雙方勢力懸殊,曹操號稱83萬大軍,而我們只有區區幾萬軍隊,不能相提並論。

周瑜主戰的理由有五:一是曹軍遠途跋涉,已疲憊不堪;二是現在天氣寒冷,北方的馬無草吃,騎兵不起作用;三是北方人不善水戰,而且水土不服,容易生疾病;四是曹操有後患,馬超、韓遂還在關西;五是曹操有可能吹牛,實際軍隊人數只有16萬左右,即使加上劉表投降的水軍8萬左右,也只有23萬左右,而且臨時搭配,人心不穩。

孫權最後反覆權衡才下定決心,拔3萬大軍給周瑜指揮對抗曹操,並且叫周瑜放心打,打輸了不追究周瑜的責任,自己另外準備三萬大軍做周瑜的後盾。

於是,才有了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戰爭的結果是周瑜率領3萬大軍將曹操率領的幾十萬大軍打回了老巢,曹操從此無力南下,三國鼎立就此形成。

然而,主張投降的張昭,竟然在赤壁之戰的東吳政權里似乎並沒有受到多大影響,而是越老越牛皮,不但能夠當面指出甚至頂撞孫權的問題,如孫權親自打獵,差點被老虎所傷,張昭指責孫權沒有體統;如孫權喝酒失態,酒撒他人身上,張昭斥責孫權沒有形象;如孫權稱帝後,張昭上朝時總是辭氣壯厲,義形於色,甚至因為直言逆旨,而不進見;如孫權想聯合遼東的公孫淵,張昭是堅決反對,並且要斷絕與孫權的關係,即使孫權火燒其家門他也不出來,最後是孫權站在其門前不走才出門與孫權和解。

但奇怪的是,孫權兩次立相,雖然大臣們都推薦張昭,但都沒有被孫權採納,雖然最終被任命為輔吳將軍,但地位還是次於三公即丞相。

主張投降的張昭為何在東吳政權里越來越牛皮呢?其實,仔細看張昭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張昭確實有越老越牛皮的資格,也值得牛皮。

主要理由有五個方面:

一是張昭是孫策認定的管仲級的人物。

張昭年輕時就負有盛名,與趙昱、王朗一樣聞名天下,而且相互都是好友。

中原動亂南下逃難時,被孫策發現,受到孫策的重用,拜為長史和撫軍中郎將,隨孫策打天下那是貢獻很大,可以說張昭也是書生揮劍,文武雙全,並非我們認為的文弱書生。

孫策認為張昭是管仲級的人物,一直對張昭很敬重,象父親一樣對待。

二是孫策臨終託孤,是張昭親自扶孫權上馬成為東吳新的領導核心。

為東吳奠定基礎的孫策,在25歲時因為被刺殺而身亡,臨終之際,孫策將孫權託付給張昭、張紘、周瑜,核心是張昭,並且囑咐張昭:「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當時孫權才18歲,包括其母親都擔心其不能成事,而且孫策死後,當時江東人心不穩,沒把孫權放在眼中,但張昭和周瑜親自將孫權扶上戰馬,列兵而出,號召大家服從孫權。

三是赤壁之戰張昭主張求和其實也是有條件的。

赤壁之戰,張昭主張求和其實無可厚非,從《三國志》記載來看,張昭主張求和至少有五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張昭是漢臣,直到曹丕廢漢獻帝,張昭實際上都是漢臣,而且當時孫權方面打出的旗號也是以恢復漢室為己任,張昭也是以興復漢室為偉業,現在,曹操以朝廷的名義南巡,要求東吳歸附朝廷,那其實是張昭實現漢朝統一大業的理想;二是形成決議前的討論當然可以充分發表個人意見。

張昭主張言和其實是孫權在徵求大家的意見,在形成決議前,張昭發表個人觀點並不妨礙其最終執行決議,從孫權決定主戰之後,張昭並沒有反對,也沒有唱反調,更沒有勾結曹魏,也沒有另起爐灶,而是一心一意執行決議,全力投入對付曹操的部署中,從赤壁之戰後,張昭緊隨孫權奔赴合肥,全力指揮大軍主攻九江來看就是證明;三是張昭主和那也是有條件的,張昭主和的前提是國家統一,但不破壞東吳的實際結構,當然有些幼稚,但畢竟是書生意氣,天真的以為曹操會說話算話,而且赤壁之戰後,孫權很長時間內還是向曹魏稱臣,只當王,實際上還是張昭的構想,當然,張昭或許沒有想到,孫權即使向曹魏稱臣那也是以赤壁之戰的偉大勝利為前提;四是張昭並沒有歪曲事實,張昭求和說明的三個客觀條件那是事實,誰也無法迴避,這也是孫權剛開始不敢下定決心主戰的根本原因;五是張昭求和的三大理由也讓周瑜在後來的軍事指揮中更加小心謹慎,趨利避害,避免了驕傲。

其實,周瑜在主戰之後,在赤壁之戰前就戰勝過曹操大軍,逼迫曹操退居赤壁,從而才有赤壁之戰,如果沒有張昭的提醒,周瑜在勝利面前一旦驕傲,那赤壁之戰能否勝利也許又是另外一個結局。

所以,張昭主和那是孫權充分發揚民主,充分結合各種理由的綜合情況之一,無可厚非,這樣才能讓大家認清利弊,最後形成統一意見,上下一心,最終取得赤壁之戰的偉大勝利。

更何況,從現在來看,孫權如果採納張昭的求和意見,雖然孫權有可能會受委屈,但對於中國統一大業來說未必不是一件千秋偉業之事。

四是張昭的影響在當時無人可以替代。

赤壁之戰後,張昭並沒有因為主降而失去影響,事實上他不但在東吳,即使在當時的整個中國影響一直都很大,孫權後來向曹魏稱臣,提到要派孫邵、張昭及太子孫登作為人質,曹魏看到有張昭的名字才相信孫權;曹魏派使者邢貞封孫權為王時十分高傲,車都不下,當時的孫權手下敢怒不敢言,唯獨張昭斥責邢貞:「禮節沒有不恭敬的,故此法律也沒有不施行這一點。

而你膽敢妄自尊大,難道是認為江東勢弱,連一把用來執法行刑的小刀也沒有嗎?」邢貞看到張昭嚇得趕忙下車行禮;蜀漢派使者前來東吳,稱讚蜀漢的德業,當時孫權方面無人讓他屈服,張昭到達後,蜀漢使者馬上下席道歉。

可見,張昭當時的影響不但在東吳,而且在全中國都無可替代,可以說張昭那是東吳的一面旗幟,從孫權兩次立丞相大家都舉薦張昭來看那就是最好的證明。

五是張昭不圖虛榮、不計名利、一心為公的精神令孫權感動。

張昭作為託孤首席人物,一心一意輔助孫權,不但沒有野心,而且對於名利不貪求,兩次丞相之位,孫權都沒有同意,當然是以其年事以高,怕他受累的理由,但張昭並不介意,也沒有任何埋怨,而是一心為東吳大業著想,要求孫權要有領導人的形象,對腐敗等各方面的問題堅決反對,尤其在反對與遼東聯合的方面更是不顧一切,最終證實了他的觀點,充分說明張昭並不是貪圖虛榮、不計名利、一心為吳,這樣的人,即使再牛皮,作為一代明君孫權來說,雖有怨恨其不給面子,但終為其精神所感動,一直對其敬佩有加,稱呼其他人用名字,唯獨稱呼張昭用張公,這或許才是張昭越來越牛皮的根本原因。

所以,張昭在赤壁之戰前主和不是他的缺點,更不是他人生的污點,既是孫權民主的體現,也是張昭那一代人為恢復漢室的的體現。

他之所以越老越牛皮,那是他內無雜念、無私心、為完成孫策之囑託一心輔助孫權的表現。

張昭81歲善終,從其遺令喪事從簡,入棺材都不要求更換衣服來看,確實令我們感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周瑜若不是早死,他能甩諸葛亮幾條街

歷史上最有名的赤壁之戰,像在《三國演義》等小說、影視作品中,將諸葛亮刻畫的近似於神,文能說服孫權聯合抗曹,武能帶幾萬兵力破曹操80萬大軍,法能夜觀天象借東風,謀能設計草船借曹孟德之箭。而周瑜在諸...

一句話讓他說錯了,他就永遠沒當上丞相

我們都知道張昭是東吳老臣,最早跟著孫策混的,可以說為東吳立下了巨大的功勞。可是他卻一直都沒有當上東吳集團的丞相,其中各種原因讓後人不斷猜測。公元200年,孫策終於拿下了江東,為東吳立國奠定了基業...

孫策的託孤大臣為何當不上丞相

帝王死的時候,因為繼位者年幼,往往會讓一些信得過有能力的大臣輔佐這個繼位者,這就是所謂的託孤大臣。三國時期,三國都有一個這樣的大臣,東吳的張昭和周瑜就是孫權留給弟弟孫權的託孤大臣。又因為周瑜早...

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江左風流美丈夫」

整個三國英才輩出,各路豪傑俱起,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幾次特別大的時期,湧現出各種各樣的英雄才輩。這些時期基本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大動亂的時候,天下未定,豪傑並起,群雄割據,相映爭輝。三國尤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