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讀懂一本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

教育家馮友蘭曾在其文章中描述過這樣一個場景:

在中國初有報紙的時候,有些人捧著報紙,就像念四書五經一樣,一字一字地高聲朗誦。

這個場景有何怪異?很明顯,照這個讀法,一天的報紙念一天也念不完。

為此,馮友蘭提出了將讀物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要精讀的,第二類是泛讀的,第三類是僅供翻閱的。

他認為,大多數的書就像報紙上的新聞一樣,有些可能轟動一時,但是曇花一現,不久就過去了。

所以,書雖多,屬於精讀範圍的書籍卻並不多。

《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認為,對於一本書,假如你能夠確定是值得精讀的,那麼你就得使用分析閱讀的方法進行閱讀。

何為分析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將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即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了解閱讀四個層次的詳細內容,請點擊閱讀微課怎樣高效地閱讀一本書?

其中第三層次便為分析閱讀,它是建立在基礎閱讀與檢視閱讀(怎樣快速掌握一本書的知識框架?)之上。

分析閱讀著重關注理解,要「精確、無偏差」的辯明作者表達內容

具體說來,分析閱讀可分為三個階段。

【二】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

數學家華羅庚有一種奇特的讀書方法。

他拿起一本書,不是從頭至尾一句一字地讀,而是先對著書名思考片刻,然後閉目靜思:設想這樣一個題目,如果要讓自己來寫應該怎樣寫……想完後再打開書翻閱,如果作者寫的和他的思路一樣,他就不再讀了。

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讀完的書,他一兩夜就讀完了。

我們來分析一下華羅庚的讀書行為——思考書名

為什麼這樣一個簡單的行為能夠極大地促進他的閱讀效率?不得不說,這背後有著大學問。

一本書的書名能讓我們對書籍進行大致的分類——虛構的小說類或說明性的論說類,甚至還能進一步揣測書籍的大致內容。

相反,若是無視標題,自然也就得不到更多的信息。

舉個例子,作者吉本有本書名為《羅馬帝國衰亡史》。

幾乎每個人拿到那本書都會認得這個書名。

現在請問:為什麼該書的第一章叫做:《安東尼時代的帝國版圖與武力》?

研究人員就藉此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詢問過一批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然而參與者對此卻毫無頭緒。

其實答案很簡單,只是他們並沒有看出整本書的書名既然叫作「衰亡史」,敘事者當然就應該從羅馬帝國極盛時期開始寫,一直到帝國衰亡為止

他們無意識將「衰亡」兩個字轉換成「興亡」,他們甚至很困惑於書中並沒有提到羅馬共和國,那個在安東尼之前一個半世紀就結束的時代。

事實上,如果他們將標題看清楚一點,就算以前不知道,他們也可以推斷安東尼時代就是羅馬帝國的巔峰時期。

閱讀書名,換句話說,可以讓閱讀者在開始閱讀之前就獲得一些基本的資訊。

當然,要想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這只是方法之一,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通過「檢視閱讀羅列大綱」、「尋找作者的意圖」等方法找出這本書在談些什麼。

【三】

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詮釋一本書的內容

一本書是由一個個單字組合起來的。

理解一本書,你就需要理解這本書各個單字所代表的詞義。

當然,並不是作者所使用的每一個字都很重要,更進一步說,作者使用的字大多數都不重要。

作為讀者,我們可以通過比較的方式篩選出文章中的關鍵字,並重點理解它,進而理解一本書的內容。

譬如愛丁頓的《物理世界的本質》一書出現「閱讀」這兩個字的時候,他談的是「儀表閱讀」,即專門以科學儀器上的指針與儀表為對象的閱讀。

他在這裡所用的「閱讀」是一般常用的意思之一。

他用一般的含義,就可以說明他要告訴讀者的意思。

但是,如果他在書籍的其他地方把「閱讀」作為其他不同的意義來用,例如他用了個「閱讀本質」。

此時,你就需要注意到這裡的「閱讀」已經轉換為另一個意義了。

如果你無法辨別出這一點,那麼你也就很難理解一本書的內容。

可見,詞義是讀者與作者進行溝通的基本要素,是把知識從一方傳遞到另一方的基礎。

讀者與作者在詞義上達成共識時,溝通才能完成。

理解詞義,首先你要判斷這個字是有一個還是多重意義;其次,利用上下文自己已經了解的所有字句,來推敲出你所不了解的那個字的意義

在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你首先需要找出重要單字,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當你通過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後,你就可以抓住作者的關鍵主旨,繼而明白作者的主張

由此,你就會知道作者在這本書中要說的是什麼了。

【四】

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認為,閱讀一本書是一種對話

主動閱讀者不會因為已經了解一本書在說些什麼而停頓下來;相反,他們會做出評論,提出批評,這樣才算真正讀完一本書。

正常情況下,評論有兩種:贊成或反對作者的觀點。

但無論你做出何種評斷,都必須提前找出相關理論基礎。

理由很簡單,這是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的表現,也是我們評論一本書時應持有的態度。

既然要找出理論依據,那麼你就需要在評論前詮釋整本書的內容,否則就難以找出相關依據。

一般情況下,當我們對作者的論點提出異議時,有以下幾個評判標準:

知識不足:缺少某些與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相關的知識;

知識錯誤:作者所說的事實其實是錯的或是不可能的;

不合邏輯:推論荒謬有兩種形態,一種是結論與前面的理論缺乏連貫,一種是前後矛盾;

分析與理由不完整:作者在解決他一開始提出來的問題中存在明顯的論述不完整的地方。

需要注意的是,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避免可能會帶進去的情緒,否則就流於情緒化而不是在說理了。

要知道,與作者對話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從中學到內容,增進知識。

【五】

如何應用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雖可分為三個階段,但它們卻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當你熟練掌握分析閱讀的技巧後,你就不該將「階段」一詞當作一個前後順序的概念。

因為真正實際的讀者是一次就完成所有的階段。

不過,你要了解的是,在分析閱讀中,明白一本書的架構是有階段性的進展的。

換句話說,運用第一階段的技巧,能幫助你回答關於一本書的一些基本問題,例如你會想起第一個問題是:整本書談的是什麼?但當你運用其他階段的閱讀技巧來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問題答案的精確度會提高許多。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分析閱讀注重的是閱讀的質,而非閱讀的量。

在此,精讀君獻上培根的一句話作為結束語:

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

更多書籍關注「好螞蟻」公眾號,與你共同閱讀,一起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好書,讀它個100遍

1《如何閱讀一本書》買回來很久了,陸陸續續地翻看了些自己感興趣的章節。但卻從來沒有認真仔細的從頭到尾翻看過一遍。因為,這本書的編排,實在是讓人木有讀下去的慾望。所以,儘管自詡喜歡讀書,這又是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