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諸葛亮齊名,卻沒有諸葛亮風光,輸在這八個字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核心提示:相比之下, 諸葛亮出山卻正是時候。

當時,劉備到處吃敗仗,正是求賢若渴之際,所以,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三國有云:「伏龍、 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 臥龍先生諸葛亮,鳳雛則是龐統的號。

能與諸葛亮齊名,龐統的智謀應該是不容懷疑的。

確實,伏龍、 鳳雛作為正副軍師,一度共同輔助劉備建功立業。

但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光彩奪目的大明星,相比之下,龐統則黯淡了許多。

其原因是龐統出仕之路太過坎坷,幾經周折,才成為劉備的副軍師,但很快就命喪落鳳坡。

龐統第一次正式出場是在赤壁之戰中,他提出對付曹操的辦法——火攻和連環計,得到了周瑜信任,委派他出使曹營,以保證連環計的實施。

不得不說,龐統的執行力很好,他贏得了生性多疑的曹操的信任,讓曹操陷入設計好的陷阱,不但圓滿完成任務,而且成功脫身。

有了這次漂亮的亮相,按理說應該是龐統出山的最好時機。

但是,他卻來了個功成身退。

等戰事結束後,他又想到要出山。

相比之下, 諸葛亮出山卻正是時候。

當時,劉備到處吃敗仗,正是求賢若渴之際,所以,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雖然龐統出山時機不對,但在當時那個動盪年代,龐統早已名聲在外, 孫、 劉、 曹任何一家都需要龐統這樣的謀士。

出山後,龐統經歷了兩場面試,一在孫權處,一在劉備處。

應該說,龐統第一次在孫吳面試,是有很多有利條件的:首先龐統早已名聲在外,其次,魯肅的隆重推薦。

孫權問:「公平生所學,以何為主。

」 龐統的回答:「不必拘執,隨機應變。

」——九個字的問題,對八個字的答案,簡單倒是簡單了,卻等於什麼也沒有答出來。

很明顯,孫權想確切地知道他到底有多大本事。

如果龐統謙虛幾句,把獻連環計的經過講一遍,就可以用事實證明自己是有才學和謀略的。

他的回答卻讓孫權很不高興。

所以,孫權給他的評價是:只會吹牛,沒有真才實學的狂妄之徒。

如果說第一次面試因為沒有經驗,出現問題還情有可原。

那麼第二次在劉備處面試,龐統又表現如何呢? 這一次,龐統有重要的籌碼,他有諸葛亮和魯肅的推薦信。

應該說,如果龐統把推薦信拿出來給劉備,一定會給自己加分的。

他卻沒有拿出來,顯然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實力征服劉備。

但是,他的做法卻讓人大跌眼鏡:一是高傲而失禮。

既然是投奔明主而來,就應恭恭敬敬拜見,但龐統「 長揖不拜」,簡直完全不懂禮數,或許他想試探劉備是否有禮賢下士之風。

但這時的劉備有諸葛亮相助,早已不是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之時那麼求賢若渴了,如此恃才傲物,怎能有好結果呢?

龐統雖然以自己超凡的能力被劉備拜為副軍師中郎將,在跟隨劉備挺進西川的路上,接連取得勝利,準備乘勝攻取雒(luò)城。

諸葛亮告訴劉備:「主將身上多凶少吉,宜謹慎。

」 龐統以為是「孔明故意相阻。

從整體來看, 諸葛亮的推算應該是正確的。

不是諸葛亮爭功故意阻止大軍前進,而是由龐統這種「恃才傲物,猜忌心重」的品質導致。

龐統死時年僅36 歲,由此可見,龐統如此命運多舛,不是天不佑他,而是咎由自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除了諸葛亮,劉備還有另一個知己!

作者:成子陽 說起劉備來,除了和他生死征戰的兩兄弟張飛關羽之外,為人們所熟知的就是諸葛亮了。話說當年劉備三顧茅廬,像書童一樣等著這位高人睡醒在日上三竿後,諸葛亮這個名字就開始傳得響亮了。為劉備指...

好大喜功好逞強,落鳳坡前自遭殃……

熟悉《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東漢末年,群雄爭霸。當時有一隊人馬非常弱小,其實說一隊人馬都是抬舉他的,這就是自稱「皇叔」的劉玄德劉備,此時,他身邊只有關張二位結義弟兄,其他無一兵一卒。不過在鎮壓...

這個人,讓我們看出曹操、孫權、劉備的不同

漢末戰亂,曹操馬上得天下,統一北方;孫權子承兄業,穩固江東;劉備草根出身,奪下西川;遂成三國鼎足之勢。三人都可謂當世之英雄。曹操就曾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又曾評價孫權「生子當如孫仲...

三國演義中龐統怎麼死的

[導讀]龐統是劉備門下能文能武的將能之士,深受劉備的重視。劉備得到東吳魯肅和諸葛亮的推薦之後,任用了龐統。龐統接受劉備的任職後,一心為劉備四處征戰。三國演義中龐統怎麼死的龐統是劉備門下能文能武的...

有才何必太張狂,看臉社會害死人

三國中有兩個人特別張狂,但也特別有才。一個是龐統龐士元,一個是張松張永年。龐統道號鳳雛,傳言「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但鳳雛的仕途可不像臥龍那樣一帆風順,一出山就是集團的二把手。龐統先是接受周...

三國龐統:我本天才,奈何仕途艱難

看過《三國演義》這本書的人相信一定知道那個有著「鳳雛」之稱的龐統吧。這哥們才華、謀略、名聲樣樣不缺,號稱是與「臥龍」諸葛亮齊名的人物。然而,諸葛亮是被一方大佬劉皇叔親自三顧茅廬請出來的,出山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