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每周兩本書,堅持了五年,三個經驗與想高效閱讀的你分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讀前提示:這是一篇較長的閱讀方法分享文,有感於我本人五年來,每周堅持讀二、三本書的系統閱讀過程。
既然你已經點進來了,相信你是想尋找方法的人,如果能讀完本文,你會受益匪淺。
當然,諸多細節,還需要各位結合自己的實際細細考量。
現代社會,感覺大家每天都匆匆忙忙,好像沒有時間能靜下來看看書。
生活中,常常有人問我,你天天都在堅持閱讀,而且你讀完還能記住並和別人分享,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嗎。
被問的多了,我覺得不妨把一些想法和經驗寫下來,當做是對過往閱讀的總結,也希望能給那些有閱讀意願但不知如何高效閱讀的人一個指引。
一、我個人的閱讀故事
首先來介紹一下我個人的閱讀經歷和情況,給大家一個背景參考。
我從小就很喜歡閱讀,我第一次完整的讀完一本書是6歲那年的一天下午,我在家裡的書架上選擇了一本紅色小說,不厚,一個下午就讀完了。
從此閱讀一發不可收拾,不僅讀完了我家裡除了經典大部頭之外的幾乎所有書籍(包括小說、連環畫、生活指南、知識手冊等等),而且從此書店也成了我經常要求家人帶我去的地方。
小學之後買了四書五經、全唐詩全宋詞(初中又開始看元曲),不過和別人說起讀書時,我一直比較自卑的一點是,直到現在我都沒完整看過四大名著,無數次嘗試閱讀,但我就是看不下去。
初中、高中的閱讀主要是民國散文和小說,以及現代一些經典作家,如余華、蘇童、池莉等,還有就是青春文學,如郭敬明、韓寒、周嘉寧等等。
大學以前的閱讀基本是相對零散的,大學開始,有了比較多的時間,加上我的專業是社會科學,所以開始閱讀一些邏輯性較強的書,開始了自己的系統閱讀。
所以,我的五年系統閱讀所指的也是從大學以來。
現在讀研一,已經養成每周兩到三本書的習慣。
二、我的系統讀書框架:「1+1+N」法
對於閱讀,我個人的讀書周期是一周,這個周期據每個人的閱讀能力而定。
個人的觀點是不要在一個周期內只讀一本書,就像吃東西一樣,我們吃點鹹的往往還想吃點甜的,一個周期里只讀一本書,我覺得反而會膩。
因為我的專業是社會科學,所以我的閱讀書目「配比」往往是一本專業書,一本自己最近很想看的書再加上一本或多本很輕鬆的書(如果能和前兩本書是同一個作者最好),比如詩歌、漫畫之類。
這種我獨創的閱讀方法,我稱之為「1+1+N」法,
明確地說,就是一本必須要讀的書,一本你自己很想看的書,一本或多本很輕鬆的書。
因為必讀書往往是課業或工作要求的,一般會帶有緊張感(當然,如果必讀書也正好是你想讀的書,那真是太好不過了)。
這種閱讀方法的好處在於,必讀書往往有可能是比較艱深晦澀的,閱讀必讀書,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和耐心,如果一段時間內就抓著這一本不放,反而會消磨自己的熱情。
所以要配合上自己想讀的一本書,可以是小說、散文等等。
因為只要是自己想讀的書,人總是相對有熱情的,所以想讀的這本可以緩衝必讀書帶來的緊張感。
最後那本放鬆的書,可以在每天零碎時間的空隙讀一讀,甚至可以走到哪裡帶到哪裡,如果和前兩本書有相同的作者,還能更加充分的感受到這個作者本人的魅力。
這樣的閱讀模式,我個人認為還有一個好處在於,可以保證你每天都是有收穫的,不至於因為今天又沒有讀完必讀書而陷入懊惱悔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必讀書對你來說太過艱深,那麼個人建議是在這個閱讀周期里,不要加「N」的書,只讀前兩本。
三、閱讀之前:應該做好的準備
正式閱讀之前,我覺得有四個要點需要再次明確:
1.你的閱讀意願
問問自己,你是不是真的想進行閱讀?
在我看來,其實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閱讀的,而且閱讀對有些喜歡通過實踐來獲得知識的人來說,就是一種煎熬。
這樣的情況,那還不如去找找實習長點經驗。
如果你是有想進行閱讀的意願,但沒有合適的方法,那請你接著看。
2.閱讀的目的
我從來都認為讀書是有目的的,我也認為只有有目的的閱讀,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看來目的主要分為三種:
第一, 為了提高專業能力(專業課書目、技能類書目);
第二, 為了擴大視野和知識面(人文社科等相關書目);
第三, 為了陶冶情操感悟生活(小說、散文、詩歌、繪畫等)
因為我本人專業是社會科學,讀書偏好是人文社科藝術和一點點經管,所以,數理化計算機我涉獵極少,沒有經驗。
明確這三點目的,我往往會對我即將要讀的書做一個分類,不可能一本書只為了一個目的而出現,有的書會兼容兩個、三個目的,但還是可以根據最主要的目的進行區分。
2.閱讀的時間
以一天來說,我個人建議,保證一天1個小時的閱讀時間即可,不要太長。
一來現代生活緊張,一天給閱讀投入的時間太多會影響其他工作的完成(如果是與閱讀相關的工作除外),二來,人對知識的吸納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下子記住太多東西,所以適度即可。
我前幾天看訪談發現,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就是每天保證一個小時的專注閱讀。
3.閱讀時需要準備的
首先,既然是閱讀,一定要有書。
我一直以來喜歡讀紙質書,但覺得進行電子閱讀也無不可,有時反而可以利用坐地鐵坐公交的相對較長時間讀讀書。
但是如果乘坐時間較短,還是專心坐車,不要讀了。
第二,閱讀時,請保證有個筆或者手機。
閱讀時純粹的讀是不行的,人的記憶有限,當時讀過覺得有益,可能一會就忘了,拿一支筆,把你認為重要有收穫、增長了知識、說的特別優美有文采的句子段落做個標記(做標記即可,不用馬上做筆記),如果是電子閱讀,那就做個書籤或者用手機拍下來。
第三,閱讀時,要注意姿勢愜意。
我不認為閱讀一定要在書桌前正襟危坐,卡爾維諾在《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的開篇有過這樣的描寫:「你先要找個舒適的姿勢:坐著、仰著、蜷著或者躺著;仰臥、側臥或者俯臥;坐在小沙發上或是躺在長沙發上,坐在搖椅上,或者仰在躺椅上、睡椅上;躺在吊床上,如果你有張吊床的話;或者躺在床上,當然也可躺在被窩裡;你還可以頭朝下拿大頂,像練瑜伽功,當然,書也得倒過來拿著。
」
我很贊同這段話,如果讀書時的姿勢都不夠舒適,那還談什麼專注呢。
這一點,我覺得因人而異,根據自己的閱讀習慣找到讀一本書的正確姿勢就好,不必拘泥於書桌前、圖書館裡,天氣好的話甚至可以去公園坐著看。
有部電影《和瑪格麗特的午後》,就講述了兩個愛書之人在公園的相遇。
第四,閱讀請專注。
這一點很重要,但可能也是很多人最不明白怎麼操作的一點,「我也想投入專注,可就是想玩手機啊」。
作家伍爾夫有句名言,「不要向作者發號施令,而要設法變成作者自己,做他的合夥者和同伴」。
我想專注的閱讀也是如此,讀的時候把自己想像成作者,理解作者當時的心情,和作者隨時共情,這樣既有益於不走神,又有利於對文本的理解和記憶。
四、正式閱讀:不同類型書籍到底要怎麼讀
上述說了那麼多,都是為這部分所做的鋪墊,前幾個環節做好,我覺得接下來可以準備真正的「吃掉「一本書了。
1.先給書籍分類
如果你認真的讀過了我的第二部分中關於閱讀的目的的內容,我將讀書的目的大體上是分類三類的:
提升專業能力、擴大視野和知識面和陶冶情操感悟生活
這三個目的可以對應上不同的書目: 專業能力類:
專業課書(學什麼專業所對應的大部頭、工作時必須要讀的技能型書)
擴大視野和知識面:人文社科相關書目(比如《自控力》、《情感依附》、《騰訊傳》等)
陶冶情操感悟生活:幾乎所有小說、詩歌、散文、隨筆、演講集、畫冊等
當然,上述內容可能根據不同人的需求有所出入,比如我學藝術的朋友,看畫冊就是看專業書了。
另外,一本書可能會兼有兩種或三種功能,這個接下來具體討論。
2.明確書中的內容(「庖丁解牛」法)
很多人說,拿到一本書,翻開看到密密麻麻的字就很覺得讀完很難,我覺得那可能是你對這本書沒什麼興趣,而且也沒有什麼閱讀方法。
既然已經知道閱讀的目的,也就是要學到什麼,那麼,具體要如何操作呢,我自創了一種「庖丁解牛」法。
有一定閱讀量後,可以發現,無論字數多少,對於任何一本書來說,它所包含的無外乎三點:邏輯結構、事例或故事、想論證的結論或思想感情。
只是根據不同書籍論證的詳細程度,可能會有深淺程度的不同。
當然有的書可能會少一點,比如有的詩歌集,可能就沒有事例和故事。
也有的書可能難一點,比如一些專業的大部頭書籍,那還需要配合上講解評析來看。
一般來說,我認為專業能力類的書和擴大視野和知識面的書是要包含全部要素的,但擴大知識面的書可能會根據不同人的閱讀偏好,在讀的時候適當略去某一部分,比如我在讀《親密關係》一書的時候就更加側重看舉例和結論。
最後陶冶情操感悟生活類的書,很可能是沒有邏輯結構的,但也要根據不同的書進行系統的分析。
首先,拿到一本書,先看一下目錄大標題,如果不是特別形象化的目錄,基本該書的結構是一目了然的,是按前後發展順序,還是環環相扣,再或者是獨立成章,都是可以有一個大概把握的。
接著有小標題的讀一下小標題,沒有的話讀一下作者本人的序言,這對於作者出於什麼目的寫這本書是一個很好的掌握,對時代背景、創作背景也會有一定了解。
以專業書和人文社科類書籍為例,閱讀時,看了目錄如果明確有喜歡的章節,可直接翻過去先讀那一部分,如果沒有,那就從第一章開始。
先明確作者每一章的的概念,然後看作者是如何論證的,有沒有結論。
你覺得有意義的記下來。
另外,我覺得,一本書,從前往後讀,讀完三分之一,你還覺得沒有任何收穫,看一下目錄,如果沒有特別感興趣的章節的話,趕緊換下一本書把。
這本書要麼是太艱澀,要麼是太簡單,反正都對你沒有意義了。
總之,在我看來,讀書重要的是找到一本書的邏輯結構,它是按什麼線索來編排的,知道了線索,就能如庖丁解牛般的把結構歸結構,論點歸論點,論據歸論據,結論歸結論,這樣一來,有框架有內容,一本書就可以說是「分門別類」了。
3.如何做筆記
在我看來,讀書時一定要做筆記的。
但這個筆記,不要看到哪裡做到哪裡,而是一邊看一邊勾畫(我覺得看書是可以在書上勾畫的,這些都是閱讀時寶貴的痕跡)自己覺得重要的、有啟發的、困惑的、文句優美的內容。
等到一本書讀完,再把當時記錄的所有內容統一進行記錄。
筆記的內容在我看來主要分三點:純粹的知識、作者的觀點、書中優秀段落。
最後在對整本書做一個提綱挈領的大意總結,包括主旨思想和個人感悟。
純粹的知識主要是指你不知道的內容,比如專業能力類書籍和擴大知識面書籍中的很多概念,案例等;作者觀點類主要出現在一些擴大視野類書籍和一些陶冶情操類書籍中;優秀段落這個分布比較廣泛,一般以詩歌散文居多。
讀完一本書,做完筆記,對這本書的初步概念就算是有了。
對於純粹的知識可以當下獲得之外,其他的什麼收穫,我覺得不用太著急,閱讀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發生的,閱讀是一項半衰期長的活動,它的收穫是要拿給以後的生活檢驗的,也許某天一看一部電影和一個人交流的時候,在經歷一件什麼事的時候,又會想起你曾在一本書里有過似曾相識的記憶,會感謝你曾經看過幾本那樣的書,那也許就是閱讀的意義。
以上基本就是我的閱讀體會和經驗。
閱讀五年,我覺得在合適的時間遇到一本合適的書,這種感覺亦如在合適的時間遇到了對的朋友,都是一種緣分。
閱讀是一件很好的事,但確實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閱讀,每個人都有提升自我的方法,閱讀是我所遇到的最合適的。
希望閱讀也能使你成長,如果不能,那就試著找找其他途徑;
希望你能有獨特的閱讀技能,如果沒有,那不如先試試我的方法。
如何讓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有紮實的收穫
古人說書猶藥也,善讀者可醫愚。這句話告訴我們,書是好東西,但是不是能讓我們獲益,關鍵在於你會不會讀。善讀就體現了方法的重要性。而恰恰這是被很多人忽略的。自然讀書也就感覺無用。一本一本的讀又一本一...
超實用筆記讀書法,尋找屬於你的書
就在此刻,合上書本,就忍不住想去嘗試書中介紹的筆記讀書法。沒什麼負擔,不用什麼長篇大論,一句話便可開始。摘抄自己喜歡的內容,寫出自己的感受,不必深刻,真實地記錄下來就好。當然,這只是開始,隨著筆...
五分鐘讓你決定要不要讀這本「閱讀聖經」!
此為不二書旅原創,感興趣者請關注不二書旅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前幾天,掌柜看了《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後,熱血沸騰,當即也給自己定下一個讀書計劃。雖然每天都會讀書的掌柜,在這本書的影響...
別人一年讀書300本,你一年讀3本,差距究竟在哪裡?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曹文軒老師說:「閱讀是一種信仰。」在已經過去四分之一的2018年里,你閱讀了嗎?讀了幾本,還記得書中的內容嗎?有無運用於實踐中來幫助自己成長?以前我不懂不明白不了解,為什麼有的...
想要有效閱讀?你可以試試這招
人的一生中,肯定讀過不少書籍。但是讀過的書籍,我們能記得多少呢?假設我們現在讀完一本書,1個月後可能記得80%,3個月後可能就變為50%了,那1年後呢?3年後呢?我們還能記得多少?可能只有當看...
請停止無效閱讀:人人都愛的筆記讀書法
有人把人生當成是一部電影,說每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又都是配角,經歷著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但當我讀完《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時,我想把人生當成讀書,一輩子的尋覓,只為找到那本「讀了...
一本教你如何「吃書」的書
常聽人這樣調侃自己,我讀過最多的書就是教科書了。曾幾何時,這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我的身上,讀的書太少了,偶爾翻過幾本書,也基本處於看完就忘的狀態。最近讀了一本書,它開篇就連番轟出四個問題,令我無言以...
為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書,卻沒任何卵用
本文較長,也比較枯燥,但都是作者多年心血的分享,厲害的招式都比較難練對吧,所以你懂的都在說知識改變命運,可真正感知到被知識改變命運的人,身邊找不出幾個吧。現代社會變化的這麼快,知識的作用最多讓你...
學會讀書,先要學會做筆記
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從小就會讀書,就像我也閱讀了大量的書籍,都是走馬觀花的略了一遍,你要問我都讀過什麼書,我甚至連作者和名字都記不起來,空讀了好多書,白白浪費了時間,因為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