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生死之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建安十二年,此時的曹操統了北方,攜天子以令諸侯勢力強大。
孫權這個富二代雄據江東用長江天險以抗曹操。
而此時的劉備除了關張趙三將外一無所有。
對於劉備這樣的梟雄怎麼可以接受如此被動的局面,一心匡服漢室的心愿註定了劉備絕不能在新野這樣的彈丸之地安隅下去。
可回顧劉備所經歷的所有戰役,不禁讓人淚流滿面。
公元196呂布偷襲了下邳,劉備回軍,中途軍隊潰散,乃收余軍東取廣陵,為袁術所敗。
不久,劉備再度召募了萬餘人的軍隊,呂布惡之,於是率軍進攻小沛。
劉備戰敗,前往許都投奔曹操。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呂布派高順和張遼進攻劉備,被擊敗,劉備妻子被擄,單身逃走。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決定親自東征劉備,劉備戰敗,北投袁紹。
秋七月,汝南黃巾軍首領劉辟等叛歸袁紹。
袁紹使劉備領兵助之,不久為曹仁打敗。
我們這位劉皇叔除了打的過拿著鐮刀扛著鋤頭的黃巾軍以外似乎遇神輸神,遇鬼輸鬼。
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劉備明白了一個道理,軍事戰爭不是單P,如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的武夫像要完成他的夙願無異地痴人說夢。
這個時侯自然而然地想起要請一位軍師。
只有軍師才能幫助他統一規劃,謀略。
可是這時侯問題來了,關二哥和張飛這樣的人是純正的武夫,他們講究的是兄弟之情,他們之所以聽從劉備的號召完全是看在兄弟二字上。
而且縱觀整個歷史,從來武將和文將之間都是不對付的。
都說文人相輕,其實文武更是,他們代表的兩種路線,這比文人之間更可怕。
文人相輕是一個比較文縐的語言,說白了就是嫉妒,嫉妒便是羨慕的衍生品,是羨慕到極致以致於走火入魔的表現,但只要兩名文者不要在道德底線上發生改變,這樣雙方還可以在同一戰線各抒己見,出謀劃策。
但是武文斗就非同一般了。
要知道武將靠什麼立功,靠什麼揚名立萬,便是戰爭,戰場才是他們最該呆的地方,所以像關羽張飛這樣的武將遇到敵人第一反應就是殺殺殺,而不計較任何客觀因素。
這似乎有點像現代社會黑社會的那些混混,一句話不對找人砍人便是唯一解決問題的辦法。
那麼這樣發展的趨勢便是,如果碰到比較軟的,你便會呈一時之快,如此碰到實力強勁的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一般的武將在關鍵時侯缺少的不是膽量,而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氣魄與智謀。
而大多數文人呢,在大敵當前時他們更多的是分析雙方實力以此來判斷取勝的把握,而一但勝率在他們認為偏低時他們一定會竭盡所能地為投降找藉口。
所以文武之間在遇到棘手的問題時一般會產生非常大的分歧。
之後東吳方面在決定是否聯劉抗曹的時侯就是最好的體現。
而對於劉備來說,豐功偉績需要自己去創造,但自己的特殊條件又直接限制了自己,所以說一個好的領導在關鍵時侯要能判斷的出孰輕孰重。
當然這種判斷不是二選一的選擇題。
而是二選二,必須都要捏在手裡。
那麼有朋友可能要說魚和熊掌還能兼得的呀?對,一個好的老闆必須要有這樣的氣勢,也就是說要能想,敢想,想都不能想還能有什麼呢?(好比我現在上傳作品,寫的差不要緊,我敢寫,接受批評嘛。
意淫中。
。
。
)劉備從一個賣草蓆的能夠想到匡扶漢室不是敢想嗎?曹操從一個太監的小兒子想到統一中國不是敢想嗎?
這個沒有錯。
所以說劉備此時必須請一個優秀的軍師來輔助自己是大勢所趨。
可軍師和自己的兄弟之間如果意思相左怎麼辦?軍師如果徒有其名怎麼辦?這是一非常大的問題,要知道如果武將在戰場上出錯輸掉的可能是一場局部戰爭,而軍師是做全盤謀略的,一旦發生失誤可能把你的老本都得搭進去。
赤壁之戰時,曹操就是聽信蔣乾的一面之詞不僅誤殺了蔡瑁張允兩名有經驗的將領,還將半輩子的積蓄都搭進去了嗎?
說到蔣幹這個人其實三國演義中對他的描述並非完全正確的,蔣干丑嗎,NO,據三國志中描述蔣干是「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那麼有儀容自然就是說長的好看呢。
口才也非常好,在江淮之間找不到對手,還是一個比較牛的人物,只不過在三國演義中為了襯托孫劉聯盟只能犧牲他的名譽了。
這個例子只能說明文臣的重要性,作為劉備當然明白這些道理。
他接下來做的事情便是遍訪荊州尋良才。
我們知道在當時荊州這個地主在全國是非常富庶的城市,劉表在這裡管轄還是非常成功的,
隨著北方的戰亂,南方面混戰,加上荊州本土文化的昌盛註定了大量的人才聚集於此。
老一代的文豪如黃承彥,司馬徽,已經從政的如蒯良蒯越兄弟包括劉表,年輕的如諸葛亮,徐庶,當然也包括那個狂妄不羈的禰衡。
所以說荊州遍地是人才,劉備所要找的當然是一個能夠誓死效忠他的角色。
老一輩的肯定不行啦,年誓已高,再忠於他估計也到不了那一天。
已經從政的更不可能了,像禰衡這樣的人他也不敢用,碰到張飛那火爆脾氣說不定見面就跟他砍嘍。
好不容易碰到一個徐庶吧,被曹操一個雕蟲小技就給忽悠過去了。
(其實自從我讀三國演義時我就感到奇怪,徐庶是一個孝子,他本人在荊州為劉氏集團服務,為什麼把他老母親定居在自己的敵人的地盤呢?一個聰明的孝子怎麼會忽略這點,百思不得其解!)。
徐庶走後可以想像劉備心中的失落,可軍師的重要性在徐庶為之服務的這段時間裡已非常明顯,這也自然而然地化解了關羽張飛等武將對文臣的偏見,為今後諸葛亮的登台做好了鋪墊。
歷史就是這樣的巧合,那麼為什麼劉備會在徐庶之選擇諸葛亮,而諸葛亮為什麼又會選擇劉備呢?請支持在下的下一章節,軍師出山!
劉備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後已經明白了選擇一位軍師是必須的趨勢,也是他想實現自己的夢想所必需要走的一步。
至於自己的那幫兄弟和自己的軍師是否起衝突也只能留到以後解決。
必竟自己的家底薄,對於任何一個人才毫無吸引力而言,文人想要的光宗耀祖,流芳百世在他這裡至少現在還是個夢想。
隨著徐庶的離開,劉備必需再去找一個能獨擋一面的軍師,而此人的能力絕對不能比徐庶差。
徐庶也的確是夠意思,走的時侯像劉備推薦了後來流芳百世的諸葛亮。
其實按當時的情況吧,諸葛亮何許人也,也就是會讀書的農夫而已。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不求聞達於諸侯,從出師表中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諸葛亮也就是過著一邊讀書一邊種田的生活,毫無經驗而言,而他的本錢就是徐庶以及荊州各文人的鼎力推薦。
我想劉備當時也確是求賢若渴,迫不及待,否則決不會輕易的放低身段三顧草廬。
也許您會好奇,劉備當時算什麼,寄人籬下而已,怎麼就放低身段了?
沒錯,的確是放低身段,據在下了解,在古時侯是非常注重名分的,也就相當於現在的社會地位。
比如說經理和經理一個級別,科長和科長一個級別等等,古代男女婚嫁講究的是門當戶對,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而劉備當時已自稱皇叔,雖然還沒有找到直接證據證明劉備是否真的有劉氏皇族的血統,但當時很多名流都已這般稱呼,所以即使他的身份是假的也變成真的了。
一個莫落皇族的子孫去拜會一個毫無經驗當時只有虛名的農民豈不是放下身段?這就是後來被史學界爭了無數年的三顧草廬。
三顧草廬到底是怎麼回事?是不是確有其事呢?各有各的說法,版本也特別多。
可以簡單的分析一下.當然這種分析必須基於一點就是正史《三國志》。
在三國演義中對於三顧草廬這一段其實是大書特書的,寫的非常精彩,可小說必竟是小說,如果拿演義當正史看那絕對會對中國的歷史產生誤解。
《三國志》中對於這個故事其實非常簡單,就一句話:凡三往,乃見。
怎麼解釋都對,但對於三國志這本史書是不應該持懷疑態度的,這也就成了後世對這個故事諸多的版本猜測。
最簡單的有兩個說法:一者說是諸葛亮上門請纓,主動求職,去了三次和劉備交談甚歡,發表了他對天下的看法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這個說法在我看來是靠不住的.
因為先說諸葛亮這個人,他可以自比管仲,樂毅的.也就是說在他看來他是有經天緯地之材的,他的理想和劉備的理想不謀而和那便是匡扶漢室,這個理想一直伴隨他一生一世。
其實我們說三國很多很有才華的謀士和諸葛亮在本質上的區別便是,其他的謀士只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想得到功名利祿,只為自己著想,而諸葛亮不同,他是有理想的,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他的理想而奮鬥,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事。
說到諸葛亮非常有材他自然會去輔佐一個能夠得到天下而且是忠於大漢王朝的人。
劉備是嗎?至少從當時看不是。
要知道那個時侯的劉備可以跟著劉表混日子的,偏安於新野小鎮,要錢沒錢,要兵沒兵,唯一值得肯定的便是那個劉皇叔的名,至少如果他奪得天下後,漢朝還是劉姓的漢朝,還是劉家的天下,這也許就足夠了。
所以說讓諸葛亮這個時侯選擇劉備想要完成他的理想,難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那麼你們還會認為諸葛亮會主動上門請纓嗎?
第二個說法便是,劉備聽到徐庶和荊州名士的建議三顧草廬請諸葛亮出山。
有證據嗎?有!出師表中所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有朋友會說,這可能是諸葛亮為了打消當時劉禪的顧慮,上的出師表會有水份。
但這種說法畢竟只是猜測,而且到現在為止,我們都沒證據來證明出師表是假的。
所以這種說法我看來還是非常靠的住的。
也就是說劉備的確是三次去了臥龍崗拜會諸葛亮,然後諸葛亮替劉備描繪了未來的路線,雙方不謀而和,而此時諸葛亮發表的隆中對也的確是非常合劉備的胃口,也只有這種謀略才是最適合劉備的。
為什麼?
要知道曹操當時是起重兵準備吞掉劉備的,而劉備根本無法抗衡。
所以聯合東吳孫權,才能保住一絲希望。
而孫權擁有長江天險,會因為這個不知真假的劉皇叔去得罪曹操?而諸葛亮說能。
劉備只能聯合東吳才能生存,而怎麼樣聯合東吳只有諸葛亮說能,這也就是諸葛亮對了劉備的胃口的唯一解釋,所以劉備才能耐性第三次請諸葛亮。
說了這麼多說的是諸葛亮對著劉備的胃口,可以在諸葛亮這樣的有謀略的政治家看來,劉備怎麼會入他的法眼呢?論實力曹操,孫權,就算是劉璋都比他強啊。
其實細細一想很簡單。
每一位君主有自己的優勢也有非常明顯的劣勢。
先說曹操,曹操統一北方,手下謀士如雲龍,賈詡,程昱,郭嘉,荀攸,荀彧這五位在曹操陣營中的地方無人可及,特別是荀彧,郭嘉,如果諸葛亮去了曹操陣營他的政治抱負能實現嗎?如果諸葛亮去了曹操陣營他的意思曹操會完全聽嗎?當然不會,況且這個曹操在諸葛亮看來根本就是一奸臣。
然後說孫權,這孫權的下屬可更不得了。
孫策死後,把主公之位傳於孫權有交待:外事有周瑜,內事問張昭。
而孫權對張昭則是如同對父親一樣尊敬,而對周瑜則是如親兄弟一般,你說就這等關係,諸葛亮去了和去曹操陣營有何區別?
其實還有可能性的就是劉表,劉表,荊州之主。
自從他接任荊州牧以來,荊州在他的治理下已經相當的繁榮,以至於許多文人都來到了荊州。
可是這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婦人之仁,毫無雄心或者是野心。
他是荊州牧,所以他的目標就是治理好荊州就好了,至於重振大漢天威,統一天下,這根本就不是他考慮的內容。
正基於這點,荊州很多的能人異士他都不能用,,文有諸葛亮崔州平、徐元直,孟公威、石廣元,武有魏延,黃忠等。
這些一等一的人才擺在面前不用只能說明劉表毫無雄心壯志,那這在本質上和諸葛亮就起了衝突。
基於這些考慮,我想諸葛亮選擇劉備似乎成了唯一的選擇。
劉備沒有軍師,諸葛亮只要現在去就一定是排名第一的軍師,而且劉備謙讓,禮賢下士,對諸葛亮一定是信任有加,這更有利於諸葛亮的發揮。
、
說到這裡可能會產生一些誤解,諸葛亮之所以效力於劉備純粹是為了自己的地位。
不能這樣想?我們也不能用這樣的思想來去理解這樣一位偉人,(儘管在三國演義中他被編的如虛無飄渺的神一樣)。
前面說了諸葛亮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謀士,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他心中的那個理想,所以他需要的是一個能幫助他成就他理想的主公,這種境界已經完全脫離了一個普通謀士的思想。
他和劉備之間應該說是一種相互需要,為了共同的理想而奮鬥的搭檔,這已經不再是屬下主公之間上下級的關係。
諸葛亮就這樣出山了,他出山後完成的第一件大事是什麼?他如何去擺脫關羽,張飛等武將對文臣的鄙視?他又如何在劉備軍中樹立自己的威望?請您休息休息,繼續聽我跟您侃。
三國演義裡面最被黑化的人物,歷史上的他最早提出三分天下
說到三國武將謀士,人們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曹操、劉備等梟雄帝王,或者是諸葛亮、荀彧等神機謀士,很少有人會想到吳國的武將,而吳國最出名的武將當屬吳國的四大都督。而在吳國的四大都督中,魯肅的知名度應該是...
三國演義里廢掉的三位天才,一位軍師,一位武將,一位文人
今天是大年三十,先祝親們新年快樂,心想事成!接下來我們聊一聊三國時期,三位名氣很大,但其實上卻沒有什麼大作為的人。他們分別是一位文人,一個謀士,一個武將。1.文人孔融
三國謀士智謀大比拼:郭嘉遠超諸葛亮?
內容提要: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劉備進川,把龐統、法正帶去當參謀,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等留守荊州。」(《三國志·諸葛亮傳》) 人們根據這個記載,多認為劉備和諸葛亮是魚水關係。郭嘉和諸葛亮...
劉備三顧茅廬是假的?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
劉備最初時的「第一謀士」,關羽張飛敬重他,地位比諸葛亮還高
三國鼎立中原之時,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如果按照三國演義的介紹,文有「臥龍」諸葛、「鳳雛」龐統、「鬼才」郭嘉,武有蜀漢「五虎將」、曹魏「五子將」等等一波又一波的實力雄厚的英雄人物。
你絕對不知道耳熟能詳的三顧茅廬背後的故事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的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
諸葛亮在荊州提升官職的三大功績
劉備三顧茅廬,把諸葛亮請到自己帳下,從此兩人「情好日密」,大概是兩人過從甚密,這引起了劉備兩個老兄弟關羽和張飛的不高興,劉備解釋說:「我有了孔明,好像是魚兒有了水,你們以後都不要再說了。」關羽、...
單刀赴會,其實是關二爺的最大污點
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是個「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的角色,諸葛亮欺他、劉備騙他、關羽嚇他、孫權責他、周瑜罵他、呂蒙瞧不起他,可謂是「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被嚴重低估了的英雄——劉備
《三國演義》的本義是要尊劉貶曹的。所以劉備集團的關羽智勇在三國人物中都不能算第一,並有失荊州的重大軍事過錯,卻以忠絕為後人崇拜,諸葛亮的智謀也被無限的擴大,而以智絕名垂後世。唯獨劉備本應是一個受...
再看三國之劉備的啟示創業篇
《三國演義》是當今四大名著中人們最喜歡津津樂道的一部作品。雖然有學者指出《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遠遠比不上《紅樓夢》但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會對《三國演義》更加的喜愛,這裡面有跌宕起伏的劇情,也有鮮...
《三國》這個人的死影響了全歷史的走向,你想不到的
我這裡要說的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最牛的幾個人,臥龍鳳雛肯定名字在列。臥龍諸葛亮就不用說了,三分天下的首席功臣,劉備的第一大秘。名垂青史,萬民敬仰,那也是一生足矣。與他齊名的鳳雛龐統就相對遜色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