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里訪丞相,出師表中淚滿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是一個有很深「諸葛亮情結」的人,在我看來,中國歷史上有無數個名人,但沒有誰能像諸葛亮這樣引起普通民眾長久不衰的懷念;中華大地上有無數座祠堂,沒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這樣讓人一提起來就心馳神往。

1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區偏南的鬧市之中,東連萬里橋,西與數里外杜甫草堂的那片茂林修竹悠然相望。

確切地說此地應當稱為「漢昭烈廟」或「惠陵」。

因為這裡不僅供奉有蜀漢昭烈帝劉備的靈位,而且青冢巍然,埋葬著先主和甘、吳二夫人的遺骸。

武鄉侯諸葛亮的祠堂,不過是帝廟旁的一個配享,丞相的墓,遠在陝西漢中的定軍山。

然而,一代又一代的人們還是習慣把這裡叫做武候祠。


兩顆古榕為屏,一對石獅拱衛,當街一座朱紅飛檐的大門。

往門口一站,一種塵世暫離,聖地在即的莊嚴肅穆之感便油然而生。

穿過兩扇沉厚的暗紅漆的大門,一條青磚步道便直貫而入,將庭院中分為二。

道旁夾峙著古碑數通。

右邊一塊唐碑,高可丈五,碑帽鐫有華美的雲紋,距今業已一千一百餘歲。

油黑的碑面上,銘刻著一篇褒頌諸葛亮的文字,作者是中唐名相裴度。

由柳公綽(書法家柳公權之兄)手書,工匠魯健執刀銘刻。

因文章、書法、刻字均佳,所以有「三絕碑」之稱。

磚道左側一碑立於明朝,碑身拙厚,馱於龜趺之上,碑文詳述了祠廟的來歷和變遷。

再進門,劉備殿飛檐翹角雄踞正中,左右兩廊分別供著二十八位文臣武將,過劉備殿,下十一階,穿過庭院,就到了諸葛亮殿。

2

丞相,我來了。

諸葛亮殿高大宏敞,殿柱矗立,貫天地正氣,殿門前敞,容萬民之情。

門外有細砂石欄紋鐵香爐,有歷代名流題下的楹聯。

門楣上,迎面一幅巨匾,燦然書寫著四個閃金大字——「名垂宇宙」。

諸葛丞相金身玉面,黑髯飄拂,神采奕奕地坐在大殿正中的礱台上,他頭戴綸巾,手持羽扇,凝神沉思,似在深心運籌北伐大計。

丞相的左右是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諸葛瞻與諸葛尚都在丞相去世後為蜀漢戰死沙場。

殿堂的左右兩壁書寫著他的兩篇名文,左為《隆中對》,條分屢析,預知十年天下事;右為《出師表》,慷慨陳辭,以表憂國憂民心。

殿後有銅鼓三面,為丞相當初治軍之用,雖綠銹斑駁,卻餘威尚存。


望著諸葛丞相的塑像,我溘然祭拜默對許久,隱隱如聞金戈鐵馬聲。

透過深沉的目光,我看到他在國亂家喪之時,布衣粗茶,耕讀山中;我看到他初出茅廬時,臨危渡江,舌戰群儒;我看到他在忍痛斬馬謖時,那一滴難言的淚;我看到他在向後主自報家產時,那一顆無私的心。

假如他生在西周、盛唐,會成為周公、魏徵;假如上天再給他十年時間,他也許會再造一個蜀漢……我胸中翻騰著很多個「假如」,定睛一看,諸葛丞相還是安靜地坐在那裡,目光明凈,手中的羽扇像是剛剛輕揮過一下,他已經這樣靜坐默想了一千五百年。

從大殿上走下,我沿著迴廊在院中漫步。

這個天井式的院落像一個歷史的隧道,駐足廊下,唐宋遺物舉目可見,杜甫是到這裡最多的,他的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吟誦出了悲劇的主調。

院東碑上的正面背面和兩側或文或詩,密密麻麻,寫滿了後世文人與杜甫悲壯的唱酬之作。

唐人的碑文說:「若天假之年,則繼大漢之祀,成先生之志,不難矣。

」元人的一首詩嘆道:「正統不慚傳千古,莫將成敗論三分。

」明人的一首詩簡直恨歷史不能重寫了:「託孤未負先君望,恨入岷江晝夜流。

」。


順廊而行,南面兩廊的牆上,嵌著岳飛草書的前後《出師表》,關於這個手書的故事,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很早,很早以前,我就相信這個傳說。

據說南宋紹興年間,岳飛在北伐途中路過諸葛亮的隱居地——隆中。

是夜,他借宿於草廬。

秋風蕭瑟,月白窗前,勾起他激盪難已的家國之思。

剪亮燭光,展讀武侯留下的《出師表》,他,不覺淚濕征衫,於是便力運千鈞,筆走龍蛇,用遒勁而瀟洒的行草,一口氣錄下了這篇感人肺腑的表文。

從此,將軍的墨寶就與丞相的文章交相輝映,流頌四海……

岳飛的手書筆走龍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長夜閃電,我默讀著「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讀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看那墨跡如涕如淚,筆鋒如劍如戟,我聽到了這兩位忠臣良將遙隔九百年的靈魂共鳴。

我看到一個個的後來者,他們在這裡扼腕嘆息、仰天長呼、沉思默想。

他們中有布衣,有皇室,有滿腹詩書的文人,有橫刀立馬的武將。

但不管什麼人,不管他什麼出身,背負有什麼使命,只要在這個小院裡一站,就受到一種莊嚴神聖的召喚,為丞相的凜然正氣所感召,為他的忠義之舉而感動,為他的淡泊之志所凈化,為他的聰明才智所傾倒。

3

公元234年,54歲的諸葛亮在他最後一次北伐時病逝於軍中。

一時間蜀漢傾樑柱,百姓失賢相,蜀國上下莫不悲痛,百姓請建祠廟,但朝廷以不合禮制為由,不許建祠。

於是每年清明時節,蜀國百姓就於野外對天設祭,舉國痛呼魂兮歸來。

《三國志》裴松之的注引《襄陽記》如是記載:「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

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後主不從。


諸葛亮公忠體國,匡扶兩朝,先主劉備去世前,託孤於白帝城,囑劉禪及眾兄弟以父禮事丞相;丞相殉國後,後主卻公然違背民意,吞吞吐吐,始終不肯在成都替武侯立祠,其心性如此,千載之後,尚令人齒寒!

民心難違,過了三十年,朝廷才允許在他安息的定軍山建第一座祠,不想此例一開,全國武侯祠林立。

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晉,東晉時大將桓溫逐兵入蜀,以百倍的瘋狂焚毀了成都,卻獨獨沒有把武候祠燒去。

武侯祠與劉備廟毗鄰,丞相祠前香火旺,劉備廟前車馬稀。

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兒子朱椿前來祭拜,心中很不是滋味,遂下令廢武侯祠,把祠基移往錦江南岸的惠陵近旁,與劉備廟合祭,不想事與願違,百姓反把整座廟稱武侯祠,香火更甚。

到康熙年間,為了解決這個矛盾,乾脆改建為君臣合廟,劉備在前,諸葛在後,以後朝廷又多次重申,祠的正名為漢昭烈帝廟(劉備諡號昭烈帝),並在大門上懸以巨匾。

但人們依舊稱它為武侯祠,這就是民意吧。


4

諸葛亮生於群雄並起的東漢末世,待到劉玄德三顧茅廬之際,曹操早已橫掃二袁占據北方大部,孫權也占據地利坐穩了江東。

後世人常常扼腕嘆息,嘆息諸葛亮雖逢明主卻未獲天時。

然而,即使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他還是竭盡人謀,提出取荊州、定西川、三分天下而後聯吳伐魏的戰略。

殊不料彝陵一敗,先主崩殂,艱難困苦之中,他毅然挑起軍國重擔,國家重任壓在一人肩上,未免太沉重太悲哀!「吾非不知。

但受先帝託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盡心也!」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以《出師表》上書,拉開了五次北伐六出祁山的序幕,這一年他47歲。


飛離故鄉的大雁可以在秋天飛回南方去尋找棲息,疲憊的行者也可以脫去一身戎裝回到家鄉去尋求安慰。

但他卻只能背著重任,駕著戰車 。

任憑沉重壓抑,任由失敗打擊,任聽風沙的呼嘯在他身上留下痕跡。

看著搖曳的軍旗,聽著隆隆的戰鼓,他也深感過疲憊吧?他可以疲憊,可以怒其不爭,也可以哀其不幸,但卻不可以放棄,為了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為了白帝託孤的信任之情,為了扶漢除逆的漢臣之責。

  今日乘坐西成高鐵,穿越茫茫秦嶺,由西安至成都的地面時間最快不到4個小時。

而從公元227年出兵祁山,到公元234年兵敗五丈原,七年時間,險峻的秦嶺始終是橫亘在諸葛丞相面前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

面對重重險阻,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痛苦地面對北伐失敗的現實。

丞相的志向一點一點的被現實擊碎,年華被歲月一點一點的侵蝕,恪守一生的理想終成夢幻。

望著慢慢下沉的斜陽,他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結局。

餘輝可能絢麗,但那只是落日前的預兆。

斜陽終究是要落下的,就像他的生命,就像蜀漢江山的存亡。

公元234年秋天農曆八月二十八深夜,星光黯淡。

五丈原軍帳內,諸葛丞相病榻前無力搖曳的長明燈驟然熄滅。

「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何薄於我!」他最後的吶喊是面對蒼天發出的無奈嘆息,一代賢相溘然長逝,支撐蜀漢江山的柱石轟然倒塌,這一年他54歲。

記得那年深秋到五丈原,徐徐涼風中,心中充滿了對一個時代揮別的感傷。

我在祠中盤桓半日,臨走時又到丞相像前佇立揮別,他還是那樣,目光泉水般的明凈,手中的羽扇輕輕抬起,凝視著遠方。

丞相名垂漢簡青,柏林森森我來尋。

隆中對策三分業,六出祁山八陣騰。

長安之西路漫漫,北斗以南惟孔明。

憑欄長嘯梁父吟,庭台寂寂與誰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史跡明筆|在川幹部為何應該多讀「攻心」聯

可惜杜甫未讀過「攻心」聯文/周明華明導讀:武侯祠的對聯很多,其中不少上乘之作,「攻心」聯則為其中精品。內容為:「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從諸葛亮治蜀...

武侯祠里訪丞相,出師表中淚滿襟(一)

武侯祠里訪丞相,出師表中淚滿襟我是一個有很深"諸葛亮情結"的人,在我看來,中國歷史上有無數個名人,但沒有誰能像諸葛亮這樣引起普通民眾長久不衰的懷念;中華大地上有無數座祠堂,沒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

武侯祠里訪丞相,出師表中淚滿襟(二)

武侯祠里訪丞相,出師表中淚滿襟我是一個有很深"諸葛亮情結"的人,在我看來,中國歷史上有無數個名人,但沒有誰能像諸葛亮這樣引起普通民眾長久不衰的懷念;中華大地上有無數座祠堂,沒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