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跡明筆|在川幹部為何應該多讀「攻心」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可惜杜甫未讀過「攻心」聯
文/周明華
明導讀:武侯祠的對聯很多,其中不少上乘之作,「攻心」聯則為其中精品。
內容為:「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從諸葛亮治蜀的大局中提煉出「攻心」和「審勢」兩個極富創見的見解,給後人提出了「深思」的治理要略……好吧,先睹「攻心」聯為快:
【「攻心聯」為何被多人推讀】
武侯祠之由來
在成都老南門外的武侯大街,有一座紅牆環繞的古建築群,它就是杜甫《蜀相》詩中:「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的武侯祠。
從詩人杜甫的詩句推斷,祠堂早在唐代以前實際上就建成了,這座建築屹立在錦城之上,格外引處垂目,而且它被繁茂的柏樹所掩映。
唐代的資料還說明,武侯祠與劉備墓和劉備廟毗鄰。
武侯祠始建於蜀漢末年,千多年來,幾經毀損,屢有變遷。
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搬進了祭祀劉備的「漢昭烈廟」內,成為君臣合祀的祠廟。
現今武侯祠的正門匾額上赫然寫著「漢昭烈廟」四個大字,但民間仍呼之為武侯祠,喧賓奪主竟成了定論。
劉備是主子,孔明是軍師,按理說,分清並不難,但民間是知味的,要「喧」這個智多星去掩飾主人的風彩,你又沒得啥法。
反正後人要這麼幹,就任他們「喧」吧。
最近,有多年失散的老同事來蓉一游,她是第一次來成都,我當然隆重地向她推薦去武侯祠看看。
我們一行五人走進武侯祠,但見古柏森森,殿宇莊嚴,諸葛亮、劉備待遇西蜀君臣的塑像威嚴肅穆,讓人仿佛置身於一千多年前的三國時代。
武侯祠占地37000平方米,古柏蒼翠,紅牆環繞,青石鋪階。
主體建築坐北面南,擺在一條中軸線上,依次是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西側是劉備陵園及其建築。
二門至劉備殿與東西殿、過廳至諸葛亮殿與東西兩廂房,形成兩組四合建築結構。
軸線建築兩側配有園林景點和附屬建築。
祠內有蜀漢歷史人物泥塑像41尊,像高1.7米-3米不等,均出自清代民間藝人之手。
蜀漢君臣分列上下,濟濟一堂,他們好不熱鬧。
一睹形態各異的這些古人,當年三國風雲戰亂,仿佛閃現在眼前。
當然,更多的鏡頭是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人物形象。
一虛一實,交相輝映,可謂妙趣橫生。
這是成都武侯祠的一大特色。
此外,還有碑碣、匾聯、以及、鼎、爐、鍾、鼓等文物。
跨進漢昭烈廟大門,遊人可見前方兩側各有一高大挺拔的碑廊。
西側碑廊內陳列的一通明碑,遊人很少光顧。
東側碑廊內那通唐碑,唐碑聳立在大門至二門之間,高367厘米,寬95厘米,憲宗元和四年(809年)刻立,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文,著名書法家柳公綽(柳公權之兄)書寫,名匠魯建勒石上碑,因文章、書法、鐫刻都出自名家,被後世稱為「三絕碑」,所以遊人無不爭相一睹為快。
穿越過廳,面對高大軒敞的劉備殿,劉備殿高大宏敞,正中供高3米高的蜀漢皇帝劉備的貼金泥塑坐像。
另有東西偏殿供奉著大將關羽、張飛等人。
殿側兩廊各有文臣武將的彩繪泥塑坐像14尊,東廊的文臣以龐統居首,西廊的武將是趙雲領先。
諸葛亮殿內供祀著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祖孫3人的貼金泥塑坐像。
諸葛亮羽扇綸巾,神態儒雅,頗有一代相風度。
劉備墓史稱「惠陵」封土高12米,有一道道的180米長的磚牆環護。
史載,劉備於己於223年4月病逝於白帝城後,運回成都安葬;墓中還葬有劉備的先後死去的甘、吳二位夫人。
在這一點上,後人還是滿細心的,人家劉備貴為一國之主,對夫人同學還是很體貼很要好的。
當然,這是文學作品的表達口徑,歷史事實究竟如何,要挖出一千多年前的「細節」,難度太大。
所以,「惠陵」里還葬有甘、吳二位夫人,大家是沒啥意見可提的。
實際上,要提意義也不管用的。
偉人與名聯
武侯祠的對聯很多,多得讓人目不暇接,而且裡面上乘之作頗多。
行走其間,經常看見不少人手裡拿著一個小本本,在抄寫著對聯。
旁邊有人勸道:「帥哥,表把手抄酸了,好多好多佳對的。
不如先拍個照片,回切慢慢抄吧。
」
那個正低頭抄寫對聯的小伙子笑著說:「拍照回切抄,這容易誤事喲。
上次到也很有文化的一地遊覽,我就用手機拍回去抄,但回去後卻從不翻照片來記下文字。
後來竟然糊裡糊塗地被刪除了。
」
哦,似乎不少人也有這個心得體會,明話以後也要多抄,別太依賴手機拍照了。
在武侯祠里的大量對聯中,「攻心」聯則為其中精品。
內容為:「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
自它一問世即與社會變革有著緊密的聯繫,加之聯文內容精當,用典準確,見解獨到,從諸葛亮治蜀的大局中提煉出「攻心」和「審勢」兩個極富創見的見解,給後人提出了「深思」的治理要略。
1958年3月7日,中央召開成都會議的間歇,毛澤東主席在當時的省市領導陪同下乘興遊覽武侯祠。
來到諸葛亮殿前,毛澤東對這副「攻心」聯看得非常認真,還反覆吟詠。
當時,他要求把武侯祠的30餘副對聯全部搜集起來,因為這些對聯全都是對諸葛亮一生的總結和評價,可為後世之鑑。
直到晚年,毛澤東還提議讓到四川工作的同志一定要去武侯祠讀讀「攻心」聯。
鄧小平同志從60年代到80年代,數次到武侯祠參觀。
每次他都會對祠中的人物、對聯發表自已的見解。
「攻心」聯是武侯祠里一道亮麗的風景。
且不說上至領袖、將軍曾如何重視與欣賞,就是一般民眾,屣游至此,無不徘徊留意,或投目再三,或筆記端詳,吟哦有頃,將字裡行間的史哲金箴加以細心揣摸體會,從而銘刻於心,傳承友朋。
很遺憾,杜甫等先賢沒有看得到這副對聯,否則,老杜的「錦官城」詠史抒懷必會有更多的興會。
其實「攻心」聯不僅總結出治國理事的綱要,就是普通人如何待人接物、成家立業,其至一部公共關係學,大意都在其中。
從來民間諺語有「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憂什麼?怕他們掌握不好自已的命運,意氣用事或被錯誤政策所誤。
事實上書中的英雄,個個都在不盡遺憾中結束了自已的輝煌 。
其實,「攻心」也罷,「審勢」也好,世事更替,無以可阻。
江山社稷如此,人生規劃亦然。
即便智如諸葛亮,其北伐大業終究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史英雄淚滿襟」,鞠躬盡瘁,也不能將時光逆轉,長駐美好。
所以有歌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痛惜之情溢於言表。
明話傳媒聲明:A、本文系署名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未經許可,任何媒體平台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合作及其它事宜請私信新浪微博 @周明華_ ;騰訊微博 @周明華。
或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歡迎關注周明華的微信公眾號zhoumh9 ;B、本平台歡迎原創首發佳作投稿,由單篇閱讀量計酬。
請順附作者200字簡介和近照一張。
武侯祠里訪丞相,出師表中淚滿襟
我是一個有很深「諸葛亮情結」的人,在我看來,中國歷史上有無數個名人,但沒有誰能像諸葛亮這樣引起普通民眾長久不衰的懷念;中華大地上有無數座祠堂,沒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這樣讓人一提起來就心馳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