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德育故事,孔明潔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字孔明,諡號「忠武侯」,是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

在漢朝末年的群雄征戰之中,劉備繼承漢統稱帝,建立了蜀漢,他任命諸葛亮為丞相,來統理軍國大政。

  身為主上最為得力的輔佐,諸葛亮把自己身居次位的位置擺得很清楚。

他極盡忠誠地完成為人臣子應盡的職分,所有的功勞都歸主上所有。

縱使自己才識過人,也從未凌駕於君主之上。

而劉備也視其為至為信任的股肱之臣,對他備極尊重。

這種君臣間的知遇之交,可謂曠世少有。

  章武三年春,先主劉備病情加重,他下詔把諸葛亮召回成都,對他交代了後事。

劉備說:「丞相您的德能才略,高於曹丕十倍都不止,您必然能夠興復漢統、安定國家。

皇子的才德並不足以持國,他繼位後,勞煩丞相您來輔佐他。

如果他能夠體念我們蜀漢的天下,是多麼來之不易,還肯爭氣的話,您就對他多加教導。

倘若他不肯振作,朕授予您廢除他的權力,到時候蜀漢的朝政,就由您來親自統領操持。

  諸葛亮聽到這些話,泣不成聲地說:「臣常念皇上浩浩恩典,常思效法古來聖賢忠誠的志節。

只要臣還活著一天,就一定會竭心盡力一心地效命、報效於朝廷,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下詔誨勉他的兒子說:「國家大事無論大小,一定都要向丞相求教。

丞相對我蜀漢天下的忠誠,是皇天后土所共知曉的。

你要把他當成是自己的父親一樣,來尊崇和孝敬。

  後主即位之後,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後來又兼任益州官,大大小小的政務都由諸葛亮來決斷。

為表明自己對朝廷忠誠不二的志節,以及始終位居臣位的態度,諸葛亮曾經對後主懇切地說:「為臣的家裡在成都,有八百株桑樹、四十五頃的薄田。

家人靠這些來生活,已經是綽綽有餘。

至於臣出兵在外隨身的衣食用品,靠著朝廷的俸祿就足夠了,臣並不需要另外去籌措營生的產業,不需要為家裡添加任何的財產。

希望有一天當臣過世之時,全家上下都不會留下任何多餘的衣食財物,而辜負了朝廷的深恩,與陛下的厚愛。

」諸葛亮過世後,人們發現他的家裡果然是如此。

  身為輔國的重臣,諸葛亮為蜀漢制定了完善的典章制度,他整飭軍隊,發展蜀漢經濟,強化社會治安,淳厚社會的道德風尚。

在他當政的時期,對百姓的教化、政令行文都十分清楚明晰,法令嚴明而又合乎情理,政令峻切卻從未有人感到不平。

蜀國上下之人都十分敬畏他的威德,凡此種種,無不歸功於丞相平等無私的愛民之誠。

諸葛亮治理蜀漢的時候,百姓生活安定、物資充足,民風純樸厚道。

他整肅了當時的朝政,給百姓以持之深遠的仁政與德教。

  諸葛亮統帥軍隊賞罰分明,他法令嚴明、言出必信,而又非常體恤將士的勞苦,深得士兵們的擁護,使他們都願意為國家出生入死,甚至慷慨捐軀。

他出戰在外無論是進與退都很有法度,用兵的時候,進退如風。

出兵時軍威赫赫、氣度儼然。

在歷史上,人們稱他帶兵「出入如賓」,縱使是在他國,也像是行走在自己的國土上,從未曾勞擾百姓。

所以蜀國的軍隊出行,當地百姓也不會驚恐憂慮。

  「功業飄零五丈原」,諸葛丞相五十四歲的那一年,他拖著病體,在五丈原和司馬宣王的軍隊一直相持了一百多天,其年八月諸葛亮溘然長逝。

就在他病情很嚴重的時候,他仍然拖著虛弱的身體,夙興夜寐親自處理軍務。

當時他已經吃不下什麼東西了,周圍的士卒見他日漸消瘦,都淚流滿面,不忍心再看下去。

  丞相過世後,沉浸在悲慟之中的蜀軍秘不發喪,楊儀率領著軍隊整軍出行,宣王決定出兵追擊。

蜀軍鼓聲大作,士兵奮勇地抗擊,就如同丞相生前統領著他們那樣,以赫赫的聲威,奮勇地拚殺在敵軍的面前。

宣王被震住了,他不得不領兵撤退,但他無論如何都無法想到,諸葛丞相,早已長逝在軍旅之中。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遺囑,讓後人把他安葬在漢中定軍山中。

墓地不用太大,容得下一口棺材就夠了,也不要用任何的物品來陪葬。

他臨終前出神入化的軍政部署,使得敵軍的首領宣王,也不得不由衷地佩服他是「天下的奇才」。

諸葛亮過世之後,每逢年節人們都會自發地去祭拜他。

百姓就像祭拜自己的祖先一樣,對他追思與緬懷。

  蜀漢的國政得以奠立四十多年的基業,無不仰賴諸葛亮忠心耿耿的操持。

朝廷感念他的德政與功勞,為他建立了祠堂,全國上下都去祭拜於他。

鎮西將軍鍾會征伐蜀國,來到漢川的時候,也特別來到丞相祠堂去祭拜。

他下令所有士卒,不許在丞相的墓旁放牧砍伐。

威德的感化,連敵軍的首領也由衷地尊敬他。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任著作郎的時候,荀勖等人請他考定整理諸葛亮的遺著。

一想到這位忠誠一生的老臣,在危難之時兢兢業業地輔弼國主,那忠勇的精神給予陳壽至深的感動。

他細緻地整理遺稿,把它分成二十篇,記載在《三國志》當中。

諸葛亮留下的文集,點點滴滴記錄下許多頒令給臣民屬下的言辭,開誠布公的心和孜孜不倦的教導躍然紙上。

他留下的風範遺教,長久地化導著對他懷念至深的子民。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他在先主劉備過世之後,身為一國的宗臣,統理一國之政。

總攬大權而又不失為國的禮度,堪為一國柱石。

他事奉凡庸而又年幼的少主,兢兢業業恪守為臣的本分,未曾想要取而代之,他對後主所表白的心聲,至今讀起來仍令人對他的忠廉感懷萬千。

  在《前出師表》中,諸葛亮曾經誠切地勸勉後主效法堯舜,光耀先帝遺德,以承續長守不衰的平明之治。

他強調前漢興盛的原因在於「親賢臣,遠小人」,後漢衰微的原因在於「親小人,遠賢臣」。

因而應當謹言慎行,虛心接納忠臣的規勸。

  孔子說:「雍也可使南面。

」這是稱讚他的弟子冉雍的德行,能夠堪以重任,來治理一個國家。

身為治世的良臣賢相,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在國家最艱困的時候,以為臣的忠義擔起了一國的重任。

他兢兢業業,小心謹慎,唯恐有所閃失,而辜負了先主劉備的託付,辜負了他們以心相照的允諾。

  同樣的,也正是這位真心相待的知己之主,才鑄就了這樣一位忠心耿耿的義臣,為蜀漢的天下鞠躬盡瘁,耗盡最後的一滴心血。

君臣之間知心之交,就如同皓月般地持久與真淳。

  時隔數代,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澎湃激昂地吟詠著「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數百年、數千年後,多少人捧讀諸葛亮的《出師表》而淚落滿襟,這樣的忠義,這樣至誠,在世代中華子孫的血脈中傳涌。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無論歷經過多少個朝代,每當人們漫步在肅穆的丞相祠堂中,沉痛地感懷追思丞相遺德之時,那句「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不絕的餘音總縈繞在心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現在這麼多人黑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中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諸葛亮早年在南陽隱居。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

武侯祠里訪丞相,出師表中淚滿襟(三)

公元234年,54歲的諸葛亮在他最後一次北伐時病逝於軍中。一時間蜀漢傾樑柱,百姓失賢相,蜀國上下莫不悲痛,百姓請建祠廟,但朝廷以不合禮制為由,不許建祠。於是每年清明時節,蜀國百姓就於野外對天設祭...

扶不起的阿斗,真的是扶不起嗎

在世人的心目中,劉禪是平庸昏聵之君,在市井街頭的平頭百姓眼裡,劉禪的形象始終是碌碌無為的的庸主一個,更有甚者稱之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因劉禪小名為阿斗,於是在我們國語的形容詞中,又多了一...

武侯祠里訪丞相,出師表中淚滿襟

我是一個有很深「諸葛亮情結」的人,在我看來,中國歷史上有無數個名人,但沒有誰能像諸葛亮這樣引起普通民眾長久不衰的懷念;中華大地上有無數座祠堂,沒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這樣讓人一提起來就心馳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