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殺了楊修卻留下司馬懿?這裡告訴你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司馬懿和楊修都很聰明,為什麼曹操殺了楊修卻留下司馬懿?這個問題挺簡單,從兩個人的為臣之道。

司馬懿,這個人是一個極其隱晦的人,忍耐力是極為強,也可以說是整個三國最有耐性的一個謀士,如果說他沒才華肯定不會。

魏國當政期間,他也支持屯田制和九品中正制。

換而言之,夏侯家和曹氏親族都是司馬懿的政敵,而西抗蜀國的時候,他同時要面對由孔明帶領的蜀國數十萬軍兵,還要面對來自朝堂政敵的猜疑。

他選擇一個「忍」字決,硬把曹氏一族裡面的得力宗親,和蜀國拖死。

制衡了來自內和外的兩股敵對力量。

這就是司馬懿的才華,司馬懿作為曹丕的帳下謀士,他絕對不會讓自己陷入話題的焦點。

因為當初的世子之爭,無論後世小說家怎麼添油加醋也好。

曹操稍微有一點腦子,都不可能給曹植作為繼承人的。

為什麼?很簡單。

1:袁紹當初作為最大的諸侯,敗就敗在蕭薔之禍,袁譚和袁尚奪位之爭。

魏國不能經歷這一點。

2:魏國不太平,內部謀臣稍微有分量的都是公子丕的謀臣,再加上建安末年,禮法制存在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

整個教化下曹丕有先天的優勢。

3:最重要一點,哪怕曹植真的有赤子之心,仁愛憨厚。

而曹丕卻心胸狹隘,為人陰險。

在這個亂世中,根本就不需要什麼仁愛和赤子。

魏國外部有蜀吳聯盟敵對。

曹操需要一個有權術,有謀略,可以保住曹氏和夏侯氏江山的梟雄,而不是一個明君。

所以縱觀上述3點,曹植和曹丕誰適合當繼承人,我相信曹操不會像後市小說家所說那樣那麼傻逼想要立曹植當儲君。

到底為什麼要斬楊修,留司馬懿?

曹操根本找不到理由去斬司馬懿,司馬懿是氏族司馬防之後,又是曹丕的幕僚,又沒犯什麼大錯,可以說小心謹慎,滴水不漏。

曹操要斬也地有個理由對吧?如果沒理由,就要去斬殺一個未來儲君的幕僚,可能性不大。

楊修不一樣。

楊修一直支持曹植,得曹植支持的也有一大批氏族,當然也有曹氏內部的曹彰。

楊修是一個很懂人心的謀士,某種程度上他和郭嘉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只是他沒機會發揮了。

楊修做了什麼,就不提,他最該死就是死在「雞肋」那裡。

為何這樣說?

關羽依荊州北伐,有孫權作為後備,曹操派遣 徐晃、 趙儼等率軍救援樊城,更準備親自征討關羽。

當時曹操在赤壁之後,對蜀軍的戰役有什麼?黃忠定軍山斬夏侯淵,關羽水淹七軍降于禁。

攻樊城敗曹仁,斬龐德,等等。

關雲長當時已經是曹操的噩夢,而曹操當時於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已經64歲了。

曹操心理早就已經清楚一件事,他從赤壁之後,已經無力統一天下了。

甚至面對荊州關羽5萬兵馬都沒必勝的把握了。

那時候的曹操已經不是那個征董卓,滅呂布,破袁術,絕袁術,統一北方的那個梟雄了。

面對關羽,曹操已經折損了龐德,于禁,而曹仁也屢次戰敗。

夏侯惇已經老去,夏侯淵在定軍山被斬,剩下可以媲美關雲長的戰將根本寥寥無幾。

曹操退役以生,但是並不代表楊修可以把「雞肋」的意思傳達出去。

楊修傳達出去的不僅僅是退兵這一層含義,而是曹操,這個連四世三公袁紹都不怕的當世梟雄,怕了關羽,。

這些事情,每個人都懂,畢竟曹操已經64歲,不再年輕了,但是懂和傳達出來是兩碼事。

所以拋開說有陰謀論來說,楊修真的該死

楊修的死不在於他張揚,狂妄。

曹操不是一個容不下張揚,狂妄的人。

當年陳琳罵曹操到狗血淋頭,依然得重用,當年張繡殺曹操大兒子曹昂,典韋。

曹操依舊沒秋後算帳,所以如果把楊修的死歸咎於曹操沒容人之量,真的太膚淺!天下人都知道曹操無法統一三國,連曹操也深知眼前的關雲長自己無法戰勝!曹操可以有退軍的意思,可以有藉口,可以找台階下。

楊修的自作聰明,告訴側面那些為魏國打天下的將領,你們的主公老了!一個梟雄到了晚年,名聲比任何東西都重要,更何況曹操曾經是天下的霸主?!這才是楊修致死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因為什麼爭位之戰!也沒那麼多陰謀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霸主曹操的謀士

三國時期,三位大將各據一方,曹操的地域最為廣泛,能得一方,固然是自己的聰明,他之所以能夠擁有如此廣闊的領域,最重要的是身邊的謀士較多。戲志才,或志才為字,名不詳,東漢潁川郡(今河南禹州)人。精通...

比《軍師聯盟》中的權謀鬥爭更慘烈的是什麼?

近日《軍師聯盟》的故事終於進入高潮迭起的階段,荀彧、楊修之死接踵而至,魏宮中可謂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曹操雖然沒有「扶不起的阿斗」的苦惱,卻也有令他頭痛頗久的問題——曹魏世...

曹操最忌憚的四個人,竟然沒有諸葛亮?

曹操雄才大略,諸侯爭雄之中,最終一統三分之二的天下,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曹操麾下人才濟濟,光謀士智囊團就多達百餘人。不過,曹操雖然謀臣眾多,也有非常忌憚的頂級謀士,其中一個可用撼動半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