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死於站錯隊,而不是聰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楊修是大家很熟悉的三國人物。

《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中就敘述了其「真知魏王肺腑」(夏侯惇語)的幾件事情。

比如「雞肋」、「一盒酥」、「曹操夢中殺侍衛」等。

所以後人常以為楊修之死是因為其愛耍小聰明、性格張揚。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未必!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魏國王儲之爭已經進入白熱化。

曹丕與曹植各有一班黨羽扶植,曹丕陣營的代表人物是賈詡,而曹植陣營的代表人物正是楊修。

這一點,曹操也是心知肚明的。

起初,曹操對曹丕和曹植誰來做王世子繼承王位一事是頗為猶豫的,但由於楊修的精心策劃,曹植明顯占了優勢。

情急之下,曹丕動起了歪腦筋。

為了討得曹操歡心,每次曹操出征時他都跪在地上大哭偽裝仁厚孝道擔心父親的安危。

他知道曹操崇尚節儉,就穿帶補丁的衣服。

床帳破了也不換新的,補一補再用。

在如此極盡表演之能事仍收效甚微後,他便乾脆耍起陰謀詭計來:

一次、他把不能入內府的朝歌長吳質藏於竹篾拉進府中,楊修即向曹操告狀。

第二天,又有大車拉竹篾進府,曹操便派人查驗,卻僅僅是一車廢竹篾。

楊修因此便落下了誣告曹丕的嫌疑。

遂後,他又暗暗買通曹植左右,偷來楊修給曹植的「答教」資料告曹操,使曹操更加厭惡楊修,並因此疏遠曹植。

還有一次,曹操派曹植率兵出征。

帶兵出征是掌握軍權的象徵,是曹操重點培養的徵兆。

曹丕得到消息,豈肯罷休。

當晚,曹丕便找曹植喝酒,席間哭哭啼啼,盡敘手足情誼,連哄帶騙把曹植灌得酩酊大醉。

第二天,曹植酒醉不醒,將士們左等不來,右等不來,監軍向曹操作了匯報。

只氣得曹操暴跳如雷,改派曹彰為主帥,帶兵出征去了。

經過曹丕的一翻苦心運作,曹植果然漸漸失寵。

然而,讓曹操下決心立曹丕為世子的卻是謀士賈詡的一席話。

《三國志 賈詡傳》:"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

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

"太祖曰:"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

"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

是賈詡讓曹操看到了那個時代在立嗣問題上廢長立幼的利弊和前車之鑑。

曹操深知,王位之爭是非常殘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為了掃清曹丕上位路上的障礙,避免二子兄弟相殘和分裂,鞏固曹氏家族統治地位,必須剪除曹植的黨羽。

因此,才借「雞肋」之故,以惑亂軍心的罪名殺害楊修。

楊修被殺七個月之後,曹操駕崩,曹丕即位,曹丕封賈詡為太尉。

毫無疑問,假如是曹植繼承王位的話,楊修位列三公是板上釘釘的了。

另外,我們也不應苛責賈詡,畢竟彼時各為其主,對於一個專業的謀士來說,盡忠輔佐才是其本分,也是其安身立命之根本。

由此可見,站錯隊才是楊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他只不過是曹氏集團內部鬥爭的犧牲品罷了。

不幸的是,他明明死於政敵陷害與魏主曹操的厚黑奸詐,後人卻要歸罪於其之聰明。

難道聰明也是一種錯誤嗎?

拿聰明來詆毀一個人,並且生出幾許輕蔑與幸災樂禍來,可見我們這個民族骨子裡的勢利與奴性。

人們習慣了明哲保身、見風使舵、為尊者諱。

把人生的不幸歸責於人的優勢特徵而不去察糾制度之惡。

可想而知,極權體制的特點就是逆淘汰的,是要逼人做傻x的。

悲哀!

虎子於2016年11月18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老闆對儲君的挑選確實有一套

曹操是三國中少有的英雄,他奸詐,狡猾,殘忍但也果斷,冷靜,聰明,更是智計百出。曹操一生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旗號,誅呂布、敗袁紹、驅劉備、攝孫權,統一北方,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成績。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