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是司馬懿的又一軍事巔峰傑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從東漢中平六年(189年)董卓任命公孫度為遼東太守開始,公孫家族東伐高句驪、西擊鳥丸、往南越海收青州東萊諸縣,極盛時期東至朝鮮半島中部,南跨海占有山東半島東萊諸縣,西抵灤河流域,北至鮮卑、夫余,建立了東北地區強大的地方割據政權。
其後公孫氏曾與曹操軍交鋒,雖一度臣服,但公孫淵上台後搖擺於魏與吳之間。
公元233年(太和七年),公孫淵企圖向吳稱臣以為外應。
孫權打算冊封公孫淵為燕王,東吳自丞相顧雍、輔吳將軍張昭以下等舉朝勸諫,認為公孫淵必敗,因此反對孫吳對公孫淵的支持,沒有被孫權採納。
孫權便遣張彌、許晏等,攜金玉珍寶,立公孫淵為燕王。
公孫淵沒想到孫權會如此看重自己,認為東吳遠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討伐,又垂涎東吳送來的珍寶,於是誘斬吳使,並將其首級獻給明帝。
明帝於是拜公孫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還讓他繼續持節任遼東太守,統領諸郡。
魏明帝遣使者傅容、聶夔封公孫淵樂浪公,之前公孫淵派去洛陽的計吏又對公孫淵說:「使團中有位名叫左駿伯的人,力大無窮,不是普通人。
」公孫淵大為恐懼,於是帶領甲士,包圍使者居住的學館,然後才出來拜見使者,又數次對陪伴的國內賓客口出惡言,使者回洛陽後,便對明帝說明此事。
公元237年(景初元年),魏明帝派幽州刺史毌丘儉等攜帶書信印章去徵召公孫淵。
公孫淵聞訊,立刻發兵,在遼隧阻擊毌丘儉,並與之展開激戰。
毌丘儉見形勢對己不利,便退兵。
公孫淵不聽將軍綸直、賈范苦勸,自立為燕王,改元紹漢,並設置百官,遣使持符節,授予鮮卑單于印綬,誘其侵擾北方減輕自身壓力,又再次稱臣於吳,希望得到外援。
公元238年(景初二年)正月,魏明帝召回司馬懿,命他率兵討伐。
魏明帝問他估計公孫淵有什麼對策,司馬懿說:「事先棄城逃走,是上計。
憑藉遼水抗拒我大軍,這是次計。
坐守襄平,那他就要當俘虜了。
」魏明帝又問:「公孫淵會採用哪種?」
司馬懿回答:「只有聰明人能正確估量彼此實力。
預先棄城,不是公孫淵所能做到的。
他定會認為我們這次孤軍遠征不能持久,先在遼水抗拒,再退守襄平,這是中計和下計」。
魏明帝問:「往還需要多少時間?」司馬懿說:「去百日,回百日,攻戰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時間足夠了。
」
當時朝廷大修宮室,加上軍用物資,百姓飢弊。
司馬懿出征前勸魏明帝說:「昔日周公營造洛邑,蕭何建造未央宮,今日宮室不完備,這是我的責任。
然而黃河以北,百姓窮困,內外徭役繁多,勢必不能百廢俱興,應暫時停止內務,以救目前之急。
」臨行時親友相送,司馬懿感慨作歌:「天地開闢,日月重光。
遭遇際會,畢力遐方。
將掃群穢,還過故鄉。
肅清萬里,總齊八荒。
告成歸老,待罪舞陽。
」
司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從京師出發,經孤竹,越碣石,同時幽州刺史毌丘儉從征,鮮卑、高句麗等也出兵,還有從海路攻帶方、樂浪二郡。
公元238年(景初二年)六月,進至遼水。
公孫淵果然急令大將軍卑衍、楊祚等人率步騎數萬,依遼水圍塹20餘里,堅壁高壘,阻擊魏軍。
司馬懿採用聲東擊西之計,先在南線多張旗幟,佯攻圍塹,吸引敵軍主力,而以主力隱蔽渡過遼水,逼進敵軍的襄平本營,部將不解問其原因。
司馬懿說:「敵人堅營高壘,就是想讓我們兵疲糧盡,若攻城,正中其計。
古人曰,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現在他們大軍在此,老巢卻空。
我直指襄平,敵軍必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
接著整頓陣列前進,敵軍果然出來截擊。
司馬懿對諸將說:「我之所以不攻其營,正是要等現在的局面。
」於是指揮魏軍痛擊,三戰皆捷,遂乘勝進圍襄平。
當初公孫淵聞魏軍來攻,求救於孫權,孫權也出兵為其聲援,並給公孫淵寫信:「司馬懿善用兵所向無前,深深為賢弟感到擔憂啊。
」適逢連降大雨,遼水暴漲,平地數尺,魏軍恐懼,諸將思欲遷營。
司馬懿下令有敢言遷營者斬,都督令史張靜違令被斬,軍心始安。
公孫淵軍乘雨出城,打柴牧馬,安然自若。
魏將領請求出擊,司馬懿不允。
司馬陳圭曰問司馬懿:「當年攻上庸,八路並進,晝夜不停,故能在一旬半時間裡,攻下堅城,殺了孟達。
這次遠道而來,為什麼行動卻更加緩慢?」司馬懿說:「當年孟達軍隊少而糧食能支持一年,我們的兵是孟達的四倍糧食卻不足一月,以一月糧的軍隊對付有一年糧的軍隊,怎能不速戰速決?四打一,即使一半人傷亡,也是可行,當時不計死傷,正是要為有限的糧草爭取時間。
而今敵兵多我軍少,敵糧少我糧多,又遇大雨,想速戰也不可能。
從出兵開始,我就不擔心敵人來進攻,而是怕他們會逃跑。
如今敵軍糧草將盡,我軍包圍尚未合攏,若現在搶掠牛馬,會逼他們逃走。
兵者詭道,善因事變。
他們現在憑藉人多和大水,雖然飢困,也不肯就擒。
這時候更當穩住對方,不能為得小利而把敵人嚇跑。
」
司馬懿將計就計,故意示弱。
朝廷聽說雨大敵強,不少人請求召還司馬懿。
魏明帝卻說:「司馬懿臨危制變,生擒公孫淵指日可待。
」
過了一個月有餘,雨停,水漸退去,司馬懿立即在城周圍堆起土丘,造望樓,準備了大量的石頭,用弩弓直向城中發射。
公孫淵又怕又急。
城中糧食吃盡,開始人吃人,死者不計其數。
楊祚等投降。
一天晚上,一顆長約十丈的大流星,從首山的東北面墜入襄平城的東南面,城中愈發震恐。
公孫淵也很驚懼,八月,派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請解圍而縛。
司馬懿斬殺使者,發布檄文嚴責:「昔日楚和鄭是並列的國家,鄭伯尚且肉袒牽羊而迎楚軍。
孤家為王者大臣,位在上公,而王建等要我解圍退兵,如楚鄭一樣同列相待。
二人年老胡塗,必是傳話不符原意,已經將他們斬首。
若還有話要說,可再派年少明智果決的人來。
」公孫淵又派侍中衛演來請求定日期送人質。
司馬懿對他說:「作戰的大要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餘二事惟有降與死耳。
公孫淵若不肯自縛請罪,就是決心尋死了,不須送什麼人質。
」
公孫淵帶著兒子公孫修帶著數百騎兵向東南突圍而逃,司馬懿縱兵擊破其軍,司馬懿大軍在後面窮追不捨,在流星墜地的地方,殺死了公孫淵父子。
入城後,司馬懿屠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屍體,築造京觀。
把公孫淵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斬首,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多人。
收編百姓四萬戶。
司馬懿釋放了當年被公孫淵篡奪官位的公孫恭,又為被公孫淵迫害的綸直等人修了墳墓,表彰他們的後代。
下令說:「古代討伐一個國家,僅殺其中頑固兇惡的人而已。
各位被公孫淵所連累的人,全部寬恕。
中原人願意返回故鄉的,各隨己願。
」
當時司馬懿軍中有的士兵衣單寒冷,請求發給短襖,司馬懿不給,表示「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
於是上奏朝廷,把一千多名六十歲以上的士兵解除兵役,送返回鄉。
在原定一年的期限內,勝利班師。
魏明帝派使者到薊去犒勞部隊,增司馬懿食昆陽縣,前後共二縣。
曹魏數十年來遼東問題終於徹底解決,公孫淵的首級被送到了洛陽,帶方、樂浪、玄菟等地也相繼平定。
曹魏平定遼東後,對東北亞有即時性的重大影響,因為各國無論是想爭霸或者爭盟友,考慮的對象是由公孫淵變成魏。
其中以有內外部壓力的邪馬台國最為積極,故魏也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假金印紫綬,連同大使難升米也獲得率善中郎將,假銀印青綬。
日本從海路至帶方,再走陸路至中原的中日外交再次開通。
卑彌呼死後發生內亂,結果要由魏廷裁決,由壹與繼位才平息紛爭,可見魏的影響力之大。
高句麗則蠢蠢欲動,終於在公元244年發生毌丘儉軍大破高句麗,屠其都;高句麗王所奔至的東沃沮也同為魏軍所破;夫余則提供軍糧予魏;穢族不耐侯等舉邑降,從此樂浪和帶方二郡「有軍征賦調,供給役使,遇之如民」。
魏滅燕之戰中,司馬懿用兵靈活,遲緩有度,成為經典戰例,被後世兵法引用。
平定遼東使得司馬懿在魏朝的聲望達至頂峰,曹芳就下詔稱他:「南擒孟達,西破蜀虜,東滅公孫淵,功蓋海內」。
司馬懿平遼東也成為晉室誇耀先祖功業的事件之一,《晉書·樂志下》就收錄了《征遼東》:「征遼東,敵失據,威靈邁日域。
公孫既授首,群逆破膽,咸震怖。
朔北響應,海表景附。
武功赫赫,德雲布。
」
三國-頂級的十大文臣之少聰大略,博學洽聞,天下欣賴-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
三國人物評說之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
三國時代的第四國,最後被司馬懿一人所滅
當年魏蜀吳三國鼎立之時,遼東還有個割據勢力,號稱「遼東王」、「燕王」,一直都享有半獨立狀態,儼然三國時代的「第四國」。可後來因為野心太大,被司馬懿一人所滅。我們先來講述下故事背景。東漢末年,天下...
人生大贏家司馬懿,司馬仲達(下)
袁元上期說到諸葛亮第四次功魏,最終在與司馬懿的對峙中,因糧草不及不得不退兵。諸葛亮退兵後司馬懿料定此次諸葛亮回去後必定廣積糧草,不經過三年是不會出兵的。 果然3年後,諸葛亮率軍十萬出斜谷攻魏,行...
司馬懿的軍事才能究竟怎樣?
可能很多人對司馬懿的印象基本都來源於《三國演義》,這其中他與諸葛亮之間的對決堪稱經典,可以說啊要是沒有司馬懿恐怕諸葛亮早就已經攻取中原,這是演義給廣大讀者的第一印象。然而這畢竟是演義,那正史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