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評說之司馬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焦作市溫縣)人。
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
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
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
諡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司馬懿的高祖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征西將軍,曾祖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雋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
司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當時號稱司馬八達。
晉武帝司馬炎詔書說:「本諸生家,傳禮來久」。
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東漢末年,司馬懿生於亂世,「常慨然有憂天下心」
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子;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你弟弟聰明懂事,做事果斷,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司馬懿少年時和著名隱士胡昭關係很好。
因與同郡的周生等人結怨而被謀害,胡昭知道後立刻涉險尋找,在崤山澠池之間找到周生一行,請求他們放過司馬懿,周生開始不肯,但胡昭哭泣的誠意最終還是感動了他,救下司馬懿。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郡中推舉他為上計掾。
時曹操正任司空,聽到他的名聲後,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
司馬懿見漢朝國運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藉口自己有風痹病,身體不能起居。
曹操不信,派人夜間去刺探消息,司馬懿躺在那裡,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痹一般。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為丞相以後,使用強制手段辟司馬懿為文學掾。
曹操對使者說,「若復盤桓,便收之」。
司馬懿懼之,只得就職。
曹操讓他與太子往來游處,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
而據《魏略》則記載,司馬懿好學,曹洪自以為才疏,想讓司馬懿去幫助他,司馬懿恥於和曹洪來往,假裝拄拐不去。
曹洪記恨司馬懿,去跟曹操打小報告,曹操徵召司馬懿,司馬懿立刻扔了拐杖去見曹操為其效命。
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
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幹預我們的家族之事。
但因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很好,總是回護他,而得以無事,於是司馬懿勤於職守,廢寢忘食,遂使曹操安心。
【當時曹操手下的門閥官僚擁漢者尚多,為曹操所忌,司馬懿在此關鍵問題上可能早就表示支持曹操,逐漸被接受重用。
】
奇策善謀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征討張魯,司馬懿隨軍。
他對曹操說:「劉備用詭計俘虜了劉璋,蜀人未歸附而又爭奪遙遠的江陵,這是破蜀的機會,不可錯過。
今若在漢中陳兵示威,益州就會震動不安,再進兵威逼,蜀兵勢必瓦解,趁這個好機會,事情是可以成功的。
聖人不能違時,也不能失時」。
曹操說:「人苦於不知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
」未從其計。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封魏王太子,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司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
時司馬懿「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
司馬懿與陳群、吳質、朱鑠並稱「四友」。
此後,司馬懿更是常謀國事,多出奇策。
不久,司馬懿轉為丞相軍司馬。
他指出 荊州刺史胡修粗暴,南鄉太守傅方驕奢,都不應駐守邊防,曹操未予重視。
同年六月,劉備繼取漢中後,派孟達、劉封攻占漢中郡東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勢力有所擴展。
七月,孫權欲攻合肥,魏軍大部調動淮南防備吳軍。
鎮守荊州的關羽,乘此機會率主力北攻荊襄。
圍魏將曹仁,水淹于禁七軍,斬龐德。
胡、傅二人果然乘機降蜀。
一時間關羽聲勢「威震華夏」,因漢獻帝在許縣,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脅,為避關羽鋒芒,一度準備遷都河北。
司馬懿和曹椽蔣濟及時勸阻說:「于禁被水軍所淹,不是戰守上的失誤,對於國家的大局並沒有大損失,為此而遷都,即是向敵人示弱,又會使淮河漢水一帶人心不穩;劉備、孫權外親內疏,現在關羽坐大,孫權必定更不高興,把這事告之孫權,使他牽制關羽,則樊城之圍自解。
」
曹操從其計,孫權果然派呂蒙襲取江陵,關羽被其俘殺。
此戰利用孫、劉爭奪荊州的矛盾,充分運用外交謀略,坐收漁利,不僅挫敗關羽的強大攻勢,解除了樊城之圍,而且也使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兩面鉗擊中原的計劃無法實現。
更重要的是破壞孫、劉聯盟,改變了當時的戰略格局,掌握了主動權。
之後曹操認為荊州遺民及在潁川屯田的軍民逼近南方寇賊,想把他們牽走。
司馬懿認為:「荊楚輕脫,易動難安。
關羽新破,諸為惡者藏竄觀望。
今徙其善者,既傷其意,將令去者不敢復還」。
曹操聽了他的建議,沒有移民。
之前藏竄逃亡者果然都復出歸化。
公元220年(延康元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懼,司馬懿管理喪葬諸事,內外肅然。
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馬懿受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
當時孫權正率軍向西。
朝臣們認為樊城、襄陽缺乏糧,不能抵禦吳軍,請召守將曹仁回駐宛城。
司馬懿則表示:「孫權剛剛打敗關羽,正是他想和魏國結好的時候,一定不敢為患。
襄陽是水陸交通要地,不能放棄」。
曹丕沒聽其建議,命曹仁放火燒毀二城。
後來孫權果然沒來入侵。
曹丕悔之不及。
輔政平亂
公元220年(黃初元年)十一月,曹丕登皇帝位,史稱魏文帝。
登基後,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不久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
公元221年(黃初二年),免去督軍官職,升任侍中、尚書右僕射。
公元222年(黃初三年)和公元224年(黃初五年),曹丕兩次伐吳,都以司馬懿鎮守許昌,並改封司馬懿為向鄉侯。
黃初六年(225年)春二月,轉任撫軍大將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
司馬懿辭讓,曹丕說:「吾於庶事,以夜繼晝,無須臾寧息。
此非以為榮,乃分憂耳。
」
同年,曹丕又大興水軍攻吳,仍命司馬懿留守,「內鎮百姓,外供軍資」。
臨行,下詔書給司馬懿說:「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
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
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
後曹丕由廣陵回師洛陽,又下詔對司馬懿說:「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
」 於是司馬懿留鎮許昌。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駕崩,享年四十歲。
臨終時,令司馬懿與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
曹丕對太子說:「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魏明帝即位,改封司馬懿為舞陽侯。
孫權得知魏文帝去世後,於八月出兵攻魏。
命吳左將軍諸葛瑾部兵分兩路進攻襄陽,親自率軍進攻江夏郡。
孫權一路為魏軍所敗,遂撤兵而走。
而諸葛瑾則被司馬懿擊敗,並斬殺吳將張霸,斬首千餘級。
十二月,升任驃騎將軍。
擒斬孟達
公元227年(太和元年)六月,魏明帝命司馬懿駐紮宛城,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
蜀將孟達降魏時,魏朝待其甚厚,司馬懿認為他言行傾巧,不可信任。
但皇帝不聽,任命孟達領新城太守,封侯,假節。
曹丕死後,孟達失寵,蜀丞相諸葛亮即暗中與之通信,圖謀叛魏。
諸葛亮恐他言行反覆無常,想促他速叛,知魏興太守申儀和他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儀處詐降,有意泄露其事。
孟達聞此泄露,準備馬上起兵。
申儀將此事密告司馬懿後,司馬懿怕他突然發難,給他去信,詳為慰解,信中說:「將軍昔棄劉備,託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埸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
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
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
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
孟達得信大喜,猶豫不決。
司馬懿則暗中率軍進討,諸將見孟達與吳蜀交接,勸司馬懿先觀而後動。
司馬懿說:「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促決之。
」司馬懿親自率軍日夜兼程前去討伐孟達,八天抵達新城城下。
吳、蜀派出援兵解救孟達,被司馬懿部攔阻於西城的安橋、木蘭塞等地。
此前,諸葛亮曾告誡孟達加緊防範,孟達寫信給諸葛亮認為:「宛城和洛陽相距八百里,離我處一千二百里,上表給天子,來迴路程,少需一個月,那時我的城池已修固,諸軍都作好了準備。
我駐紮的地形深險,司馬公必不會親自來,其他部將來,則不足為患」。
而司馬懿先斬後奏,僅八日就兵臨城下,孟達又寫信給諸葛亮,驚嘆:「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上庸城三面環水,孟達在城外樹立木柵,加固城防。
司馬懿揮師渡水,毀其木柵,直逼城下。
公元228年(太和二年)正月,司馬懿兵分八路攻城,僅十六天,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
魏軍入城,擒斬孟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
司馬懿回軍,仍駐宛城,獎勸農桑,禁止浪費。
南方吏民心悅誠服。
起初,申儀久在魏興郡,專威弄權,擅自借皇帝名義刻制印信,私相授予。
孟達被殺之後,申儀自生疑慮。
當時各郡郡守見司馬懿克敵制勝,紛紛奉禮祝賀。
司馬懿聽之任之,並讓人向申儀暗示。
申儀只好前來祝賀。
司馬懿乘機將他收捕,送往京師。
司馬懿又將孟達餘眾七千餘家遷往幽州。
不久蜀將姚靜、鄭他等率其部屬七千餘人來降。
當時邊郡新附,戶口不實。
朝廷想加以核實,請司馬懿進京,徵詢他的意見。
司馬懿認為:「賊以密網束下,故下棄之。
宜弘以大綱,則自然安樂」。
魏明帝又問他吳蜀都該討伐,應該先從何處著手?司馬懿回答說:「吳以中國不習水戰,故敢散居東關。
凡攻敵,必扼其喉而摏其心。
夏口、東關,賊之心喉。
若為陸軍以向皖城,引權東下,為水戰軍向夏口,乘其虛而擊之,此神兵從天而墜,破之必矣。
」魏明帝同意他的看法,命他回宛城備戰。
八月,大司馬曹休不依計劃,逕下皖城深入敵境接應詐降的吳將周魴,在石亭被陸遜伏擊,大敗,曹休病死。
平定遼東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公孫度據有遼東。
這個割據勢力對曹魏一直時叛時降,保持著半獨立的地位。
公孫淵繼為遼東太守後,對魏更加不遜。
曹叡震怒,派荊州刺史毋丘檢出任幽州刺史,時遼水大漲,毋丘檢不利而還。
毋丘檢討伐受阻,使公孫淵更加得意。
公元237年(景初元年),原魏遼東太守公孫淵背叛魏國,自立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
[12]淵遣使南通孫權,封拜邊民,誘呼鮮卑,侵擾北方。
於是,公元238年(景初二年)正月,魏明帝召回司馬懿,命他率兵討伐。
魏明帝問他估計公孫淵有什麼對策,司馬懿說:「事先棄城逃走,是上計。
憑藉遼水抗拒我大軍,這是次計。
坐守襄平,那他就要當俘虜了。
」魏明帝又問:「公孫淵會採用哪種?」
司馬懿回答:「只有聰明人能正確估量彼此實力。
預先棄城,不是公孫淵所能做到的。
他定會認為我們這次孤軍遠征不能持久,先在遼水抗拒,再退守襄平,這是中計和下計」。
魏明帝問:「往還需要多少時間?」司馬懿說:「去百日,回百日,攻戰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時間足夠了。
」
當時朝廷大修宮室,加上軍用物資,百姓飢弊。
司馬懿出征前勸魏明帝說:「昔日周公營造洛邑,蕭何建造未央宮,今日宮室不完備,這是我的責任。
然而黃河以北,百姓窮困,內外徭役繁多,勢必不能百廢俱興,應暫時停止內務,以救目前之急。
」
臨行時親友相送,司馬懿感慨作歌:「天地開闢,日月重光。
遭遇際會,畢力遐方。
將掃群穢,還過故鄉。
肅清萬里,總齊八荒。
告成歸老,待罪舞陽。
」
正月,司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從京師出發,經孤竹,越碣石,六月,進至遼水。
公孫淵果然急令大將軍卑衍、楊祚等人率步騎數萬,依遼水圍塹20餘里,堅壁高壘,阻擊魏軍。
司馬懿採用聲東擊西之計,先在南線多張旗幟,佯攻圍塹,吸引敵軍主力,而以主力隱蔽渡過遼水,逼進敵軍的襄平本營,部將不解問其原因。
司馬懿說:「敵人堅營高壘,就是想讓我們兵疲糧盡,若攻城,正中其計。
古人曰,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現在他們大軍在此,老巢卻空。
我直指襄平,敵軍必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
接著整頓陣列前進,敵軍果然出來截擊。
司馬懿對諸將說:「我之所以不攻其營,正是要等現在的局面。
」於是指揮魏軍痛擊,三戰皆捷,遂乘勝進圍襄平。
當初公孫淵聞魏軍來攻,求救於孫權,孫權也出兵為其聲援,並給公孫淵寫信:「司馬懿善用兵所向無前,深深為賢弟感到擔憂啊。
」
適逢連降大雨,遼水暴漲,平地數尺,魏軍恐懼,諸將思欲遷營。
司馬懿下令有敢言遷營者斬,都督令史張靜違令被斬,軍心始安。
公孫淵軍乘雨出城,打柴牧馬,安然自若。
魏將領請求出擊,司馬懿不允。
司馬陳圭曰問司馬懿:「當年攻上庸,八路並進,晝夜不停,故能在一旬半時間裡,攻下堅城,殺了孟達。
這次遠道而來,為什麼行動卻更加緩慢?」
司馬懿說:「當年孟達軍隊少而糧食能支持一年,我們的兵是孟達的四倍糧食卻不足一月,以一月糧的軍隊對付有一年糧的軍隊,怎能不速戰速決?四打一,即使一半人傷亡,也是可行,當時不計死傷,正是要為有限的糧草爭取時間。
而今敵兵多我軍少,敵糧少我糧多,又遇大雨,想速戰也不可能。
從出兵開始,我就不擔心敵人來進攻,而是怕他們會逃跑。
如今敵軍糧草將盡,我軍包圍尚未合攏,若現在搶掠牛馬,會逼他們逃走。
兵者詭道,善因事變。
他們現在憑藉人多和大水,雖然飢困,也不肯就擒。
這時候更當穩住對方,不能為得小利而把敵人嚇跑。
」
司馬懿將計就計,故意示弱。
朝廷聽說雨大敵強,不少人請求召還司馬懿。
魏明帝卻說:「司馬懿臨危制變,生擒公孫淵指日可待。
」
月余,雨停,水漸退去。
魏軍完成對襄平的包圍,晝夜強攻。
城內糧盡,死者甚多,其將楊祚等降。
時偶有流星自城西南向東北划過,墜落在梁水附近,城中愈發震恐。
公孫淵也很驚懼,八月,派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請解圍而縛。
司馬懿斬殺使者,發布檄文嚴責:「昔日楚和鄭是並列的國家,鄭伯尚且肉袒牽羊而迎楚軍。
孤家為王者大臣,位在上公,而王建等要我解圍退兵,如楚鄭一樣同列相待。
二人年老胡塗,必是傳話不符原意,已經將他們斬首。
若還有話要說,可再派年少明智果決的人來。
」
公孫淵又派侍中衛演來請求定日期送人質。
司馬懿對他說:「作戰的大要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餘二事惟有降與死耳。
公孫淵若不肯自縛請罪,就是決心尋死了,不須送什麼人質。
」
公孫淵欲從城南突圍,司馬懿縱兵擊破其軍,公孫淵戰死在梁水邊上。
入城後,司馬懿屠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屍體,築造京觀。
把公孫淵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斬首,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多人。
收編百姓四萬戶。
司馬懿釋放了當年被公孫淵篡奪官位的公孫恭,又為被公孫淵迫害的綸直等人修了墳墓,表彰他們的後代。
下令說:「古代討伐一個國家,僅殺其中頑固兇惡的人而已。
各位被公孫淵所連累的人,全部寬恕。
中原人願意返回故鄉的,各隨己願。
」當時司馬懿軍中有的士兵衣單寒冷,請求發給短襖,司馬懿不給,表示「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
於是上奏朝廷,把一千多名六十歲以上的士兵解除兵役,送返回鄉。
在原定一年的期限內,勝利班師。
魏明帝派使者到薊去犒勞部隊,增司馬懿食昆陽縣,前後共二縣。
曹魏數十年來遼東問題終於徹底解決。
三國里從沒有吃過大敗仗的鬼才,低調隱忍卻把對手逐一幹掉
魏文帝曹丕去世時,受遺詔輔政的一共四人:曹休、曹真、陳群、司馬懿。忠於曹魏的猛將謀臣多如牛毛,曹魏的統治地位如日中天。司馬懿雖是重臣,但遠未達到自成一家的勢力。曹丕年代,司馬懿漸漸從幕後走上前台...
司馬懿的軍事才能究竟怎樣?
可能很多人對司馬懿的印象基本都來源於《三國演義》,這其中他與諸葛亮之間的對決堪稱經典,可以說啊要是沒有司馬懿恐怕諸葛亮早就已經攻取中原,這是演義給廣大讀者的第一印象。然而這畢竟是演義,那正史中司...
魏國不被注意的遼東是怎樣被收服的
正月還沒有過完,征遼大軍就出發了。魏明帝親自送行,車駕一直至送到了洛陽西明門。考慮到大軍此去剛好路過司馬懿的老家河內郡溫縣,魏明帝特意讓朝廷秘書局副局長(尚書台右僕射)司馬孚和皇帝高級顧問(散騎...
司馬懿的人生巔峰之路
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一代梟雄曹操在洛陽去世。曹丕繼位丞相、魏王,以曹丕和司馬懿的關係,司馬懿的人生就要開掛了,先封其為河津亭侯,後又轉為丞相長史。同年十月,漢獻帝被迫禪位於曹丕,東漢...
人生大贏家司馬懿,司馬仲達(上)
袁元司馬懿,字仲達,他是三國時期的大人物,不管是軍事上面的,還是政治、經濟、文化上面都做出的很大貢獻,在當時是個厲害的角色,為後來西晉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司馬懿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沒...
司馬懿是如何獲得曹魏集團的信任的
司馬懿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曹操在世時手下謀士如雲,荀彧 荀攸賈詡 程昱 陳群等都是當時屈指可數的人才,但曹操過...
兩場戰鬥,扶社稷於將傾,同時也奠定了司馬懿的地位
司馬懿可渭是曹魏政權的幾代元老,而且是歷史上少有的屈指可數的幾位韜略宏深的人物之一一。司馬懿是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出身於世代官僚地主家庭,妥妥的富二代加官二代,別再說什麼屌絲逆襲了。高祖...
軍師聯盟真真假假,這才是真正的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里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
司馬懿從「在野之士」到「出相入將」
司馬懿 字仲達,公元179年-251年,享年約72歲,性別男,(河內溫縣孝敬里(河南溫縣招賢鎮),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權臣。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後,...
三國里「IQ」最高的人不是諸葛亮,他才是笑到最後的「皇帝」
在三國里,諸葛亮是個悲情的軍師,他一生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為了報答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他在輔佐劉禪期間,六出祁山伐魏,但結果都功虧一簣,導致北伐不成功的原因雖然很多,但其中有重要一條就是諸葛亮在...
整個三國都為司馬懿打工,嘲笑諸葛: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
司馬懿經典名言:1、夫將兵者,不戰則守,不守則走,不走則逃,不逃則死。2、(諸葛亮)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3、夫處世之道,亦即應變之術,豈可偏...
司馬懿是軍師嗎?其實司馬家是將軍世家,司馬懿一生戰功卓著
司馬懿在《三國演義》中的作用和周瑜差不多,都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多智。而《軍師聯盟》大約是影視劇中第一次正面描述司馬懿的故事,那歷史上的司馬懿真的和諸葛亮一樣是「搖鵝毛扇」的軍師嗎?司馬懿(公元1...
鷹視狼顧,熬死曹家三代王侯終成家族千秋大業!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以忠孝為核心的官辦教育崩潰過很多次,例如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隋代、五代十國、清朝末年。既然學習指定教材已經沒有前途,孩子們便有了極大的自由去學習自己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