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手下武將陣容到底有多豪華?

文章推薦指數: 81 %
投票人數:11人

熟讀三國歷史,說起名將,我們總能脫口而出,蜀漢的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之流;也能道出曹魏的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頜,徐晃等,卻對東吳的名將不甚了解。

那麼孫權手下到底有沒有強大的武將勢力呢,那麼他們到底有多強大,陣容多豪華呢?

東漢末年,孫堅和孫策、孫權三父子的力,建立了東吳勢力。

孫堅為漢末吳郡富春人,因軍功積累一直做到長沙太守。

孫堅死後,其子孫策向江東發展,公元196年,東漢朝廷封孫策為」吳侯」。

孫策死後,其弟孫權接掌兵權。

公元220年,曹魏建立,曹丕封孫權為「吳王」。

公元229年5月23日,孫權稱帝,就以「吳」為國號。

孫權手下武將勢力到底有多強大?

首推東吳四英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周瑜,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安徽廬江舒縣人。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於巴丘(今湖南嶽陽),年僅36歲。

魯肅,字子敬,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

建安二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

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

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大戰後,魯肅被任命為贊軍校尉。

周瑜逝世後,孫權採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餘人。

孫權根據當時政治軍事形勢需要,又任命魯肅為漢昌太守,授偏將軍;魯肅隨從孫權破皖城後,被授為橫江將軍,守陸口。

此後魯肅為索取荊州而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然而卻無功而返。

建安二十二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呂蒙,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

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

以膽氣稱,累封別部司馬。

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

從圍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

後進占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奮勇抵抗張遼軍追襲,並於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

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

不久後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陸遜,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是三國時代吳國的大臣和主力軍師。

自孫權賦予大都督以來,曾是多次率領吳國軍隊抵禦北方的魏國及西方的蜀國的核心人物。

後任吳國的丞相 (244年至245年)。

陸遜最著名的戰役則是防禦劉備來襲的「夷陵之戰 」(222年)。

在這場戰爭中,劉備的軍隊於密林扎連營三百里,陸遜趁機以火攻大破之,大敗劉備於夷陵,使劉備不得不退回白帝城,不久更死在那裡,也以致於蜀國後期一蹶不振。

顧雍死後,陸遜被委任為丞相,但不久因支持孫權的太子孫和而被孫權多次譴責。

陸遜於245年去世,享年62歲。

除此之外,還有四大元老武將:程普、黃蓋、韓當、朱治。

程普,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人。

三國時期東吳重要將領,孫家三代元勛。

《三國志》評曰:「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

以潘璋之不修,權能忘過記功,其保據東南,宜哉!陳表將家支庶,而與胄子名人比翼齊衡,拔萃出類,不亦美乎! 」

黃蓋,字公覆,荊州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北)人。

三國時期東吳重要將領,孫家三代元勛。

三國志評曰:「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

以潘璋之不修,權能忘過記功,其保據東南,宜哉!陳表將家支庶,而與胄子名人比翼齊衡,拔萃出類,不亦美乎! 」

韓當,字義公,遼西令支人。

三國時期東吳重要將領,孫家三代元勛。

三國志評曰:「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

以潘璋之不修,權能忘過記功,其保據東南,宜哉!陳表將家支庶,而與胄子名人比翼齊衡,拔萃出類,不亦美乎!

朱治,字君理,丹楊故鄣人,三國時代東吳重要將領,孫家三代元勛。

三國志評曰:「朱治、呂范以舊臣任用,朱然、朱桓以勇烈著聞,呂據、朱異、施績咸有將領之才,克紹堂構。

若范、桓之越隘,得以吉終,至於據、異無此之尤而反罹殃者,所遇之時殊也。

還有超一流猛將:太史慈、朱然、蔣欽、周泰、董襲、陳武、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朱恆等。

  1. 太史慈(166年 - 206年),字子義,東萊黃縣人,東漢末年群雄孔融、劉繇將領,後投靠孫策。

    三國志評曰:「劉繇藻厲名行,好尚臧否,至於擾攘之時,據萬里之土,非其長也。

    太史慈信義篤烈,有古人之分。

    士燮作守南越,優遊終世,至子不慎,自貽凶咎,蓋庸才玩富貴而恃阻險,使之然也。

2.朱然(181年—249年),字義封,本名施然,三國時期東吳重要將領。

三國志評曰:「朱治、呂范以舊臣任用,朱然、朱桓以勇烈著聞,呂據、朱異、施績咸有將領之才,克紹堂構。

若范、桓之越隘,得以吉終,至於據、異無此之尤而反罹殃者,所遇之時殊也。

3.蔣欽(?-220年),字公奕,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人。

漢末東吳名將。

早年隨孫策平定丹陽、吳郡、會稽和豫章四郡。

平盜賊,遷西部都尉。

討會稽賊呂合、秦狼等,徙討越中郎將。

又與賀齊并力討平黟賊。

從征合肥,因功遷蕩寇將軍,領濡須督,被陳壽盛讚為「江表之虎臣」。

後召還都拜右護軍,典領辭訟。

蔣欽貴守約,性豁達。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討伐關羽,蔣欽率領水軍入沔水。

回軍途中病逝。

4.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中國東漢末至三國時代吳國的武將。

孫策平定江東時與同郡蔣欽一起加入孫策軍,隨孫策左右,後孫權愛其為人,向孫策請求讓周泰跟隨自己。

周泰多次於戰亂當中保護孫權的安危,身上受的傷多達幾十處,就像在皮膚上雕畫一樣,吳將朱然、徐盛等因此對其拜服。

後來孫權為了表彰周泰為了東吳出生入死的功績,而賜給他青羅傘蓋。

官至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

5.陳武(?? - 215年),字子烈,廬江松滋人,東漢未年群雄孫權麾下將領。

曾任別部司馬,最後官至偏將軍。

三國志評曰:「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

以潘璋之不修,權能忘過記功,其保據東南,宜哉!陳表將家支庶,而與胄子名人比翼齊衡,拔萃出類,不亦美乎!」

6.董襲(?? - 215年),字元代,會稽餘姚人,東漢未年群雄孫權麾下將領。

歷任別部司馬、揚武都尉、威越校尉,最後官至偏將軍。

三國志評曰:「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

以潘璋之不修,權能忘過記功,其保據東南,宜哉!陳表將家支庶,而與胄子名人比翼齊衡,拔萃出類,不亦美乎!」後漢書對於董襲的評價:「慷慨志節、武毅英烈」。

7.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三國時期的人物,通曉諸子,少有氣力,好遊俠。

少年時是混幫派的不良少年。

後來成為黃祖部下將領。

經周瑜、呂蒙推薦後,在孫權帳下為將,立下數功。

據《三國志》記載,「寧雖粗猛好殺,然開爽有計略,輕財敬士,能厚養健兒,健兒亦樂為用命」。

8.凌統(189年 - 237年,一說為217年),字公績,吳郡餘杭人,三國時期東吳重要將領。

三國志評曰:「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

以潘璋之不修,權能忘過記功,其保據東南,宜哉!陳表將家支庶,而與胄子名人比翼齊衡,拔萃出類,不亦美乎!」

9.徐盛,字文向,琅邪莒縣(今山東莒縣)人,三國時吳國名將。

早年徐盛抗擊黃祖,因功升為中郎將。

劉備伐吳時,徐盛跟隨陸遜攻下蜀軍多處屯營;曹休伐吳時,徐盛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以少抗多,成功防禦。

因前後戰功,徐盛先後升任建武將軍、安東將軍,任廬江太守。

後來,曹丕大舉攻吳,吳國依徐盛的建議在建業外圍築上圍牆,曹丕被迫退走。

黃武年間,徐盛病逝。

10.潘璋(—234年),字文圭,東郡發乾人,三國時期東吳重要將領 。

三國志評曰:「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

以潘璋之不修,權能忘過記功,其保據東南,宜哉!陳表將家支庶,而與胄子名人比翼齊衡,拔萃出類,不亦美乎!」

11.丁奉(—271年),字承淵,廬江安豐人,三國時期東吳重要將領。

三國志評曰:「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

以潘璋之不修,權能忘過記功,其保據東南,宜哉!陳表將家支庶,而與胄子名人比翼齊衡,拔萃出類,不亦美乎!」

12.朱桓,字休穆,吳郡吳縣人。

孫權統事後,朱桓成為餘姚長,為當地人民解決瘟疫,又招募士卒,討伐當地山賊,所到之處,山賊都平定。

後來代替周泰成為濡須督。

夷陵之戰後,曹仁率領幾萬步騎出征濡須,揚言攻打羨溪,朱桓分兵救羨溪,軍隊出發之後,才突然得知曹仁要進軍濡須,但要追回救羨溪的軍隊已經來不及了。

當時朱然手下只有五千軍隊,諸將都十分恐懼,然而朱桓用兵法中攻守關係和自己與曹仁的能力對比分析戰鬥,鼓舞士氣。

又設計引誘曹仁派兵攻城,於是斬常雕,生擒王雙,斬溺魏軍千餘人。

周魴引誘曹休出兵皖城,朱桓為右督,助陸遜破曹休,吳軍斬獲萬餘人。

朱桓又獻計阻塞曹休退路,進圖壽春,但陸遜認為不可行,於是沒有實施。

廬江主簿打算開城迎接吳軍,全琮和朱桓率軍接應,但事情敗露,被迫退軍。

退軍時吳軍渡河,魏軍打算出擊攔截,但見到朱桓押後,於是不敢出擊。

後來朱桓狂病發作,回建業治病,並於第二年(赤烏元年)病死,時年六十二歲。

還有其他武將:諸葛瑾、陳武、丁奉、董襲、潘璋、賀齊、傅士仁、糜芳、孫瑜、諸葛恪、衛溫、諸葛直、孫靜、留贊、朱績、全琮、徐盛、呂範、孫韶、孫皎、馬忠、朱異、朱治、駱統、孫桓、宋謙、文欽、孫翊、朱據、呂岱、周邵,楊粲、陳焦、嚴圭、徐忠、秦晃、翟丹、韓綜、審德、施寬、鄧當、孫楞、劉邵、孫奐、李異、張霸、蘇飛、蘇飛、謝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江東支柱,十二虎臣

紀傳體史書中通常把地位和事跡接近的人安排在同一個傳記里,因而《三國志》中魏蜀的開國將領張樂於徐張和關張馬黃趙分別立為一傳,這便是五子和五虎的由來。相應地,吳書里也有開國將領的並傳,當中一共記載了...

東吳十二位英勇善戰的將領——江表虎臣

三國是一個站輪紛爭不斷的年代,但是同時也出現了很多的英雄人物。三國時期猛將如雲,蜀有五虎上將,魏有五子良將。東吳也有一大批出類拔萃的將領,在立國初期,猛將即有數十位之多。 江表之虎臣,就是三國時...

淺談夢三國周瑜之殤

周瑜也是一位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是東吳事業的重要支柱,但在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中,在羅貫中的安排下,他不得不為作品中另一位更為重要的核心人物———諸葛亮作陪襯。 周瑜在歷史中的真實形象如何呢?...

東吳四大都督:一人被氣死,三人病逝!

在三國歷史上,相對於曹操、劉備兩大勢力,孫權這一邊的人物,在總體歷史知名度上稍遜一籌。一方面,曹操是當時實力最為強大的一方,占據了北方中原,人才濟濟。另一方面劉備建立的蜀漢,打出了匡扶漢室的口號...

三國風雲人物之東吳文武

吳國人物吳國文官張 昭 (字子布),三國時期的治世之才,善丹青,被孫策、孫權倚重。張紘(字子綱),廣陵人。東漢末年文學家、謀士,和張昭一起合稱「二張」。孫策平定江東時親自登門邀請,張紘遂出仕為官...

歷史上英勇驍戰、功勳卓著的江東十二虎

三國時孫吳方面十二位將領的合稱,這十二人以英勇驍戰、功勳卓著而為人稱道,按照正史《三國志》為其列傳的順序依次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字承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