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件事能看出來,諸葛亮司馬懿才是真正的知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但凡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都對空城計很熟習吧,三國演義中這一經典的戰例,是在書中第九十五回呈現的: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

原文說:假痴不癲,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靜不露機,雲雷屯也。

本計名是從民間俗語裝瘋賣傻,裝聾作啞轉化而來。

表面意思是裝傻。

其實裝傻只是一種示弱的手段。

收斂鋒芒,假裝不行動。

實際上是在暗中策劃,等待時機。

這一計的重點在「假」和「不」兩個字上。

「假」就是偽裝,以種種假象,迷惑和誤導對方,隱蔽自己的能力和企圖;「不」就是不輕舉妄動,等待條件具備,時機成熟後再後發制人。

實施這一計謀,不僅要有影帝般的演技,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做出正確人設的編劇技巧。

司馬懿就曾經假裝老年痴呆,成功騙過了魏國的主政元老曹爽。

他裝病十年,麻痹對方,就是在等待時機。

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出城陪天子祭祀時。

發動高平陵之變,一舉消滅曹爽勢力,獨攬曹魏大權。

所以說示弱只是表象,認清形勢伺機而動才是本質。

同樣是三國時代,蜀國國力遠不如魏國,但從諸葛亮到姜維,始終堅持主動北伐魏國。

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短短24年間,先後11次北伐魏國,五一不以失敗告終。

他們犯的錯誤,就是在明知蜀漢各方面實力都遠不如曹魏時,都沒有選擇去示弱。

先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反而興師動眾,不斷攻打魏國,以致蜀漢民疲兵乏,最終被魏國所滅。

明知實力不行,卻偏要輕舉妄動。

這就是這一句原文中所說的「偽作假知妄為」。

把假痴不癲變成了既痴又癲,難免失敗。

在這一計中,演技固然重要。

但認清自己的實力也必不可少。

痴和顛就在一念之間。

一不留神就是萬劫不復。

其事情的來龍去脈就是,諸葛亮率兵北伐,將守衛街亭的重擔交給了馬謖。

但由於馬謖的剛愎自傲,街亭被張郃所攻占。

曹魏大都督司馬懿親率十五萬大軍乘勝直逼西城,此時的諸葛亮已無兵可派。

但諸葛亮卻冷靜鎮定,叮囑左右大開城門,本人則帶書童,在城樓上撫琴唱曲。

司馬懿見此情形,深知本人的對手,終身慎重,從不弄險,恐有潛伏,隨後便下令撤兵。

這是典型一次以一己之力改變戰局的案例。

撫三尺謠琴,焚一爐沉香,談笑自若間,便嚇退了司馬懿的十五萬精銳。

可是,大家認真剖析一下,當時司馬懿的智商真的就那麼不在線?再怎樣說,司馬懿也是歷史上少有聰慧的人,不然他怎樣會懂得隱忍,熬死了曹操及其兒子、孫子三代人,而終於成就了大事。

說到這裡,言歸正傳,略微有點常識的人都應該會產生這樣的疑惑:司馬懿真的沒有識破空城計?

司馬懿,字仲達。

他是魏國出色的軍事家、戰略家,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

他善謀奇策,屢次征伐有功。

寥寥幾筆就能夠得知,司馬懿不傻。

既然司馬懿不傻,那麼,他大可不用站在城下消耗時間,聽諸葛亮彈奏一曲,隨意派幾千兵進城探一下真假也是未嘗不可的。

即使是城內真有潛伏,頂多就是損失幾千戰士而已,他身後至少還站著15萬大軍呢,他有什麼好怕的。

再者,即使不派兵進城,他也能夠選擇在城外等,等候諸葛亮顯露漏洞。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兩軍交兵當取敵將首級,領頭的已死,那下面的小兵自然是無心戀戰,只能束手待斃。

所以此刻司馬懿完整能夠趁著諸葛亮在城樓上彈琴的機遇,派個箭法精妙的兄弟去給他一箭,這樣豈不愈加的穩妥。

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夠射殺敵軍大將,這不出本錢的買賣,司馬懿不會不曉得吧。

以司馬懿的聰明和姦詐,上天給了他這樣一個除掉心腹大患的時機,司馬懿怎樣什麼也沒幹就拍拍馬屁股率兵撤離了呢?這幾乎是匪夷所思啊!

派小股兵士進城探探真假、不撤離也不進攻以及布置弓箭手射殺諸葛亮,這三種辦法司馬懿不會想不到吧,更何況他下面還有謀士。

但雖然如此,司馬懿還是沒有選擇去做點什麼,這是為什麼?答案只要一個:即此時的司馬懿可能並不想除掉諸葛亮。

其實,從司馬懿來到城下,直到看見城樓上的諸葛亮單獨撫琴時,他便已看穿了空城計。

作為著名的軍事家,他豈能不知空城計的用法。

無非就是在敵眾我寡情的況下,一方缺乏禦敵之兵而成心示人以不設兵備,給敵方形成一種錯覺,也就是所謂的「虛者虛之」。

其目的就是應用敵人的心理要素,大打心理戰,從而到達驚退敵軍的目的。

但依照司馬懿能忍的性格來看,他一定會吃諸葛亮的空城計。

他之所以退兵就像前面提到的一樣,此時的他並不想這麼快除掉諸葛亮。

緣由就是:固然司馬懿此時已官拜大都督,節制曹魏西部一切軍馬,但是他根基未穩,曹魏皇帝既用他也防他。

假如他抓住了諸葛亮,曹魏便失去了最大的隱患,那麼司馬懿的價值也就到頭了。

在他班師回朝的時分,必定會被下放到老家頤養天年。

俗話說得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卒烹」便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諸葛亮的一曲琴,聽醉了司馬懿。

直到諸葛亮琴弦驚斷,司馬懿恍如夢中驚醒,從琴聲中他聽到的不是抓住諸葛亮的喜悅,而是一種警示之聲。

諸葛亮這是經過琴聲向司馬懿傳送一個信息,想一想韓信、季布吧。

司馬懿也心神體會,只需諸葛亮在一天,他司馬懿便有價值;假如諸葛亮沒了,那他司馬懿的大限也就到了。

所以看透這一點的司馬懿,只能選擇退兵。

馬懿覺得打不過諸葛亮,才不敢出來,堅守不戰,如果司馬懿能打贏諸葛亮,他會不出來?

雖然,司馬懿打不過諸葛亮,但是,司馬懿有一點比諸葛亮高明,這一點是什麼呢?

我們先看史書的記載,《三國志》注引《魏氏春秋》記載:亮使至,問其寢食及其事之煩簡,不問戎事。

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升。

」宣王曰:「亮將死矣。

諸葛亮派使者去見司馬懿,司馬懿問諸葛亮的飲食和起居,不問交戰的事,使者說,諸葛亮晚睡早起,軍中處罰二十以上,就親自過問,每天吃的東西,不過數升。

司馬懿聽了說,諸葛亮快要死了。

這事在《晉書 宣帝紀》中也有記載: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

」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

」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

從這裡可以看出,司馬懿很注意軍務里的分工,各司其責,懂得放權,而且,很懂得身體的修養,注重飲食健康,而諸葛亮在這一方面就做的一塌糊塗,不敢放權是一方面,而且,生活飲食方面更是一團亂麻,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懂得養生,這樣繁忙地操勞軍務,身體怎麼受的了?怎麼能不垮掉呢?

果然,正如司馬懿所說,同年秋,諸葛亮就積勞成疾,病死在戰場上了,終年五十四歲。

一代名相,戰死沙場,堪稱壯烈!

我搞不懂的是,後世之人竟把司馬懿當成諸葛亮的老對手;而且,非要用司馬懿的怯弱無能來映襯諸葛亮的能征善戰。

諸葛、司馬這兩次若即若離的交戰,基本上沒有大規模的、慘烈的陣仗,其實就是思想戰、意志戰、心理戰。

論思想,諸葛亮崇高而空洞,司馬懿敏銳而具體。

論意志,諸葛亮垂死掙扎,司馬懿忍字為上。

論心理,諸葛亮惶恐焦躁,司馬懿閒庭信步。

都說諸葛亮北伐的最大障礙,是糧草運輸問題。

其實,這隻說到問題的一半。

準確的說法是,諸葛亮北伐的最大障礙,是糧草來源問題和糧草運輸問題。

蜀漢國小民窮,從漢中至關中只靠棧道運糧。

與曹魏帝國相比,國家財政、資源(包括糧食)儲備、軍隊數量、作戰工具(主要是馬匹),均處於明顯的劣勢。

加上仰攻作戰,運輸困難,對他們有利的作戰方式是速戰速決;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蜀軍一旦有野戰、決戰機會,是會玩命的;玩命的軍隊,戰鬥力是強大的。

對於玩命的軍隊,當然跟它玩命。

司馬懿不,他玩的是智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擺下空城計,你以為司馬懿真的不知道?

在三國演義中精彩的片段屢見不鮮,但是要說到頗為精彩的一幕,就當屬諸葛亮在街亭擺下的空城計了。此計不僅使諸葛亮的智慧在此得到最高彰顯,更使司馬懿躲避了一次「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兩人可謂是「惺惺...

亂侃三國之諸葛亮和司馬懿誰厲害

導語: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會感慨司馬懿真乃是諸葛亮的天地!即生亮何生懿?可是諸葛亮和司馬懿誰厲害些呢?讀完三國志你才發現!論智慧,司馬懿不如諸葛亮;論志向,諸葛亮不如司馬懿。論軍事能力,諸葛亮...

西城樓上竟然是諸葛亮被套路了!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可謂是家喻戶曉,因馬謖不聽勸阻,痛失街亭,導致身在西城的諸葛陷於危難。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將至,作為一軍主帥,為穩定人心他並沒有表現出慌亂。他想到與司馬懿數次交戰中的場景,以...

司馬懿的超級智慧:明知是空城卻不捉諸葛亮!

中國的很多大智慧都在歷史裡,而且歷史從未改變,歷史只是不斷的輪迴。——水木然隨著《軍師聯盟》的熱播,司馬懿的智慧全方位的展現在我們面前。歷史上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讀史如《三國》者,常津津樂道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