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為何到死都比不上諸葛亮?劉備其實並不是那麼看好諸葛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備能夠入蜀,主要原因是張松,法正等人的計謀,詐劉璋迎接劉備,劉璋派法正和孟達各領2千人馬去歡迎劉備,不過劉備心裡並不相信這些蜀人,於是奪了法正的兵馬全部交給孟達,受到關羽和諸葛亮的壓制,法正只好以謀士的身份進入蜀川,於此同時的還有鳳雛龐統。
進入蜀地的法正在劉備的心裡遠遠比不上諸葛亮等人。
劉備進入劉璋的地盤之後,劉璋也沒有問自己的兵馬和孟達去哪了,待劉備為上賓,劉備在川中待了一段時間,找了個藉口攻打劉璋,把蜀地拿下。
劉備賞功時,龐統戰死不算,受到重賞的諸葛亮,法正等人,理應到應該受到諸葛亮的重視。
法正曾任職過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
法正最大的功勞就是在獻計謀,當時曹操擊敗張魯占領漢中,法正目光敏銳的看到漢中對蜀漢的重要性和奪取的可能性。
他分析指出曹操降伏張魯後,沒有趁勝奪取巴蜀,而是留下夏侯淵,張郃等人守漢中,曹操自己北伐是迫不得已,可見去漢中機不可失。
夏侯淵,張郃有勇無謀之將,曹操手下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有張遼,曹仁,于禁,曹休,司馬懿等,可見曹操在用人方面的不妥。
利用這次難得機會,主公親率大軍征討,定能打敗曹軍。
正式這次的計謀使得劉備奪取了漢中,使得興漢大業達到了頂峰。
但是在三國演義里法正只是一個幕後的謀士,而諸葛亮乃是官拜丞相的高官。
就算劉備死的時候法正還在的話,劉備託孤還是要找諸葛亮,比較諸葛亮才是自己人,法正之所以被重用的原因是他在川地有較高的威望,利用他來穩定川地。
而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也可能有這麼一句話影響了劉邦的判斷,那就是臥龍鳳雛等一者,可得天下。
劉備之所以不信任諸葛亮,主要是由於劉備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看好。
諸葛亮用兵謹慎,不出奇招、險招。
劉備求功心切,不欣賞這樣的謀士。
所以劉備把他定位為相才,而不是帥才。
在《三國演義》當中,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從此以後,劉備用兵打仗處處倚靠著這位神奇的軍師而獲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諸葛亮也被認為是三國時期最會打仗的人。
然而,歷史的真相卻是:劉備在打仗方面不信任諸葛亮,諸葛亮在劉備在世之時,僅僅是負責打仗的後援工作。
《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的戰功大部分是搶了別人的
《三國演義》里諸葛亮舌戰群儒、草船借箭,最後借來東風一把火燒了曹操的戰船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其實,這一切都是小說家的創作,放火的是東吳的周瑜和黃蓋,諸葛亮此時連官職都沒有,只是在完成了聯吳抗曹的外交任務後,便返回了劉備的身邊。
真實的歷史中,劉備所倚重的參謀是法正。
直到要了劉備老命的吳蜀夷陵之戰,諸葛亮也是被安排留在後方。
劉備不看好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劉備之所以不信任諸葛亮,主要是由於劉備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看好。
諸葛亮用兵謹慎,不出奇招、險招。
劉備求功心切,不欣賞這樣的謀士。
所以劉備把他定位為相才,而不是帥才。
正如《三國志·諸葛亮傳》所說:「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
劉備擔心諸葛亮和東吳交往太密
至於劉備不信任諸葛亮的第二個原因就比較隱晦了,大約是和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吳官居要職有關。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孫權派諸葛瑾到成都來討荊州,從此以後,直到劉備逝世,劉備就再也沒有給諸葛亮布置過軍事方面的任務,使他遠離了戰場。
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讀通鑑論》中就有這樣一篇論述來說明這個問題,摘要譯述如下:「諸葛公之心,是一定要存漢的,一定要滅曹的。
不交結東吳,則要受東吳的牽制而難以興起北伐之師。
……而先主的心志則與此不同了。
先主開始時想自強,後來則想自立為王,這種雄心不改,便與關羽合拍了。
懷疑諸葛亮與東吳的交誼太深,而且還懷疑他與子瑜(諸葛亮兄長諸葛瑾的字)相勾結……」
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敗是什麼?是沒能說服關羽聯吳抗魏嗎?是沒能阻止劉備伐吳嗎?是多次北伐勞而無功嗎?都不是。
諸葛亮最大的失敗在於沒有成功地說服劉備奪取劉表治下的荊州。
當初諸葛亮在草廬之中,對劉備侃侃而談,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戰略主張。
這就是「隆中對」。
隆中對力主聯孫抗曹,但其能夠得以施行的基本前提就是取得劉表治下的荊州。
同樣的一塊土地,什麼時候奪取,從誰手上奪取,就戰略價值而言是完全是不一樣的。
當時,曹操尚未進兵,孫權與劉表相持不下。
如果這個時候,劉備從劉表手中得了荊州,就是自家獨立的地盤,和外界不會有領土糾紛。
這樣,曹操不能見劉備坐大,也會前來攻打。
此時,聯孫抗曹,就順理成章。
擊敗曹操之後,東吳也不可能提出荊州歸屬的疑問。
這樣,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才是真正得到了貫徹實施。
而這個最好的時機錯過之後,荊州的歸屬就有了很大的爭議。
現在,諸葛亮靠著陰謀詭計,借著東吳之力,取了荊襄,但也為雙方今後的領土糾紛留下來隱患。
這一刻,諸葛亮雖然靠「借荊州」得到了暫時的安寧,但此後,他再三抵賴不還荊州,在道義的對立面上越走越遠。
當關羽鎮守荊州後,其實已經不能心平氣和地與東吳建立聯盟了。
道理很簡單,你劉備是得利一方,當然是想維持現狀,保持和平合作的。
但東吳這方連續吃虧,心理怎麼能平衡呢?必然要想方設法,奪回荊州的。
所以,關羽與東吳的交惡,其罪責也不能全部歸結於他心高氣傲,目中無人。
真正的原因就在於諸葛亮沒能合理合法地早早奪取荊州。
也許有人會說,並不是諸葛亮不想早取荊州。
他多次勸劉備趁早下手,只是劉備囿於道德約束,沒有聽取他的意見。
但說而不服,說而不從,正是諸葛亮的缺陷與失敗。
劉備並不是不能違背道德,只是你必須給他一個足以違背道德的理由。
諸葛亮沒有找到這個理由,所以,錯失良機。
而另外一個與他齊名的龐統,就幫劉備找到了這樣的理由,讓劉備克服了道德障礙,直取西川。
所以,責任還是要歸結到諸葛亮身上。
諸葛亮對劉備說的那句「早晚讓主公在南郡城中高座。
」看似自信自得,其實卻是錯誤可笑的。
早晚有別,領地的戰略意義是必須考慮時間價值的。
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敗是……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不完美的,或多或少有留下一點遺憾,而諸葛亮也不例外,他的一生也不是完美的,那麼,在他的人生中,最大的失敗是什麼呢?且聽小編慢慢道來!當初諸葛亮在草廬之中,對劉備侃侃而談,提出了三...
劉備雖犯錯很多,但是只要此人不死,依舊能一統天下!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在混亂的三國時期,也是應了這句話。三足鼎立的魏蜀吳每一個都出了諸多的人才,各種能人層出不窮,每一個人或多或少的都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跡,而作為這三國的建立者,他們的一言一行,...
三國有四大戰略構想,有一個尚未實施已宣告破產
(加盟作者秦風1978原創作品,請勿轉載)三國時期,天下大亂,不少智謀之士提出了結束亂世的戰略構想。例如沮授提出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毛玠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魯肅的榻上對、諸葛亮的隆中對...
書評,《三國演義》關羽是怎麼一步步隕落的?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混的是風生水起,一路是被神話到了豬腳的地步。斬華雄,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死後化為厲鬼向呂蒙索命,這樣的英雄人物怎麼會遇上對手,怎麼會敗走麥城?
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敗是什麼 若不死蜀國真的會最終取得勝利嗎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2]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書法家、發...
一看就懂的魏晉史:劉備與諸葛亮關係真那麼鐵嗎?(圖)
劉備於207年「三顧茅廬」,請出智者諸葛亮為其效力。據史料記載,此二人一見如故,劉備曾說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後人自然認為此君臣二人是「魚水」關係。據《三國演義》中的描寫,劉備對於雄...
三國演義裡面最被黑化的人物,歷史上的他最早提出三分天下
說到三國武將謀士,人們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曹操、劉備等梟雄帝王,或者是諸葛亮、荀彧等神機謀士,很少有人會想到吳國的武將,而吳國最出名的武將當屬吳國的四大都督。而在吳國的四大都督中,魯肅的知名度應該是...
劉備與諸葛亮關係並非如影視劇中親密無間
劉備於207年「三顧茅廬」,請出雄才大略的諸葛亮為其效力。據史料記載,此二人一見如故,劉備曾說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後人自然認為此君臣二人是「魚水」關係。但事實是不是如此呢?他們之間...
三國此人如果不死必是蜀國丞相,諸葛亮都自愧不如,原因很簡單
前言法正的智謀最厲害,也最毒辣,諸葛亮達成了目標三分天下,其實法正的功勞很大,首先法正直接幫助劉備取得益州指揮權,成了益州一把手。 其二法正向劉備獻計攻破漢中,從這兩件事來看,法正功勞很大,才能...
哪件事是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敗?沒奪荊州
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敗是什麼?是沒能說服關羽聯吳抗魏嗎?是沒能阻止劉備伐吳嗎?是多次北伐勞而無功嗎?都不是。諸葛亮最大的失敗在於沒有成功地說服劉備奪取劉表治下的荊州。當初諸葛亮在草廬之中,對劉備...
真實三國 劉備為何不看好諸葛亮軍事才能
劉備之所以不信任諸葛亮,主要是由於劉備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看好。諸葛亮用兵謹慎,不出奇招、險招。劉備求功心切,不欣賞這樣的謀士。所以劉備把他定位為相才,而不是帥才。
千古奇冤!這才是諸葛亮氣死周瑜真相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周瑜同為世之人傑,他們心中自然有惺惺相惜之意。周瑜的死,物傷其類,諸葛亮也應該是很傷心的。然而諸葛亮氣死周瑜背後的真相,一直很有爭議,真的是諸葛亮氣死周瑜的嗎?朱熹在《通鑑...
三國謀士智謀大比拼:郭嘉遠超諸葛亮?
內容提要: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劉備進川,把龐統、法正帶去當參謀,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等留守荊州。」(《三國志·諸葛亮傳》) 人們根據這個記載,多認為劉備和諸葛亮是魚水關係。郭嘉和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