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推出的這一項改革制度,司馬光不置不否,蘇軾卻大聲稱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主持的變法雖然主要側重經濟方面,但也有人事制度改革的嘗試。
最初,宋王朝的蔭補制度是為了防止出現現代社會的五十九歲現象而設置,(古人的政治智慧並不比現代人弱多少)是希望這些官員在為治下生民謀福祉的同時,不會有後顧之憂。
哪知道良法在發展百年之後,早已經背離了初衷。
因此而導致的冗官問題成了帝國財政沉重的包袱,由此而衍生出的社會問題更是數不勝數!
仁宗年間,由范仲淹主持的慶曆新政因抑冗官過於激進,希望一舉改變仁宗朝的冗官面貌,招致了朝野上下官僚集體的不滿與憤怒。
由於反對者勢力浩大,使得范仲淹的慶曆新政草草收場。
慶曆新政希望澄清吏治導致被人攻訐的殷鑑不遠,所以王安石一直在琢磨帝國冗官的深層次成因。
神宗登基之後宋廷財政吃賢、百弊叢生,社會新問題不斷湧現,社會矛盾愈顯複雜化。
王安石提出的改革包含了對諸多制度的改革內容,神宗希望趁機對宗室蔭補制度進行整頓改革。
當時王朝在京官員月俸共計四萬餘緡,京畿地方禁軍軍費月支出為十一萬緡,而宗室每月的開支就高達七萬餘緡,這個數字尚不包括生日、婚嫁、喪葬和逢年過節的賞賜數額。
王朝財政收入無法平衡的重要原因,就在於冗兵與宗室的費用太過龐大。
對此,君臣上下早就有了共識。
神宗與王安石希望實現富國強兵的夢想,當然需要對宗室問題下大力氣整頓,以維護王朝統治的安定。
熙寧二年(1069)十一月,神宗下詔「別其親疏,異其等殺」,將宗室劃分為三個層次,並相應作出明確規定:
宣祖(趙弘殷)、太祖、太宗之子皆擇其後一人為宗,令世世封公,補環衛之官,以奉祭祀,不以服盡故殺其恩禮。
「環衛官,無定員,無職事,皆命宗室為之」環衛官又稱南班官,《容齋隨筆》對此的解釋是「南班宗室,自來只以本官奉朝請」。
惟一的實際意義就是按月拿一份俸錢,是屬於光吃飯不幹事的閒人。
(占著茅坑不拉屎的主兒)
這次宗室改革條例一頒布,既得利益受損害最嚴重的就是宗室袒免以外親(五服之外)的遠親。
這些人不敢去與神宗爭辯,把怨氣全部撒在了王安石的身上,眾人等王安石下朝之後,一擁而上攔在王安石馬前討要說法,七嘴八舌嚷道:「均是宗廟子孫,且告相公看祖宗面。
」
對這些無理取鬧的龍子鳳孫,王安石理直氣壯地厲聲回答:「祖宗親盡,亦須祧遷,何況賢輩!」(按:先祖神位安奉入廟稱為「祔」或「升祔」;搬出稱為「祧」或「祧遷」。
關於王安石主張趙匡胤高祖僖祖趙朓祧遷之事,關乎宋王朝禮制,此處略過不表。
)
聽了王安石義正辭嚴的回答,這些老趙家的不肖子孫集體啞火了,雖心有不甘,但也只好四散而去。
在唐代,袒免以外的血親已經和庶民無異。
但在宋初,寬厚仁義的趙匡胤規定:凡是宗室子弟,都能授官並享受宗室待遇。
宋神宗這次大刀闊斧的對宗室蔭補制度進行改革,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之事。
炎黃子孫歷來有重家族、重血緣、重倫理的傳統,宋神宗與王安石發起的這次改革其實是在向傳統倫理的挑戰。
改革調整宗室授官制度減少了宗室開支,宗室官員數量銳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冗官冗費的財政危機。
此舉,王安石需要有勇氣、有擔當,神宗皇帝也需要有絕大魄力。
就在王安石心下惴惴不安的時候,卻意外發現,這一次沒有一個朝臣跳出來對此項改革說三道四。
司馬光對此項改革不置可否,向來反對變法的蘇東坡則不吝讚美之詞,稱王安石此舉「深計遠慮、割愛為民」。
在遏制宗室冗官惡性膨脹之事上,變法派與反對派之間難得的達成了高度一致,一時間朝堂之上出現了短暫的和睦氣象。
北宋王朝如果沒有這次軍事勝利,王這石變法將不可能成功
積貧積弱之下,北宋深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侵擾。熙河開邊,成為王朝最大的一抹亮色。宋夏的龍爭虎鬥1005年,經歷了你來我往幾十年的攻伐,北宋和遼終於悲觀地發現:當前條件下二者誰也奈何對方不得。於是在...
清風掃過縈花草,忽憶故人今總老——《漁家傲》王安石
《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王安石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茅屋數間窗窈窕。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午枕覺來聞語鳥。欹眠似聽朝雞早。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
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鑑》的背景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編撰的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司馬光本人擔任主編,在劉攽、劉恕和范祖禹的協助下,歷時19年而編撰完成。全書分為294卷,記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
一個時代,兩個偉人,一個使國家強大,一個把帝國推向深淵
宋太祖趙匡胤導演皇袍加身大戲之後,創建大宋,隨後收南平,滅西蜀,平南漢,滅南唐,僅剩北漢小國及煙雲十六州,天下大局,基本平定。宋太祖趙匡胤與宰相趙普為了結束唐末地方割據與五代十國連年混戰的局面...
王安石變法,每一個新政出台都是反對聲一片,惟有這項改革出台後沒有一個反對派說三道四
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主持的變法雖然主要側重經濟方面,但也有人事制度改革的嘗試。最初,宋王朝的蔭補制度是為了防止出現現代社會的五十九歲現象而設置,(古人的政治智慧並不比現代人弱多少)是希望這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