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兩個偉人,一個使國家強大,一個把帝國推向深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太祖趙匡胤導演皇袍加身大戲之後,創建大宋,隨後收南平,滅西蜀,平南漢,滅南唐,僅剩北漢小國及煙雲十六州,天下大局,基本平定。

宋太祖趙匡胤與宰相趙普為了結束唐末地方割據與五代十國連年混戰的局面,制定了若干國策,以達到中央高度集權的目的。

具體來講就是強幹弱枝、重文抑武,軍事方面,把全國各地強壯士兵收至中央,地方留下的士兵都是老弱病殘,另外極力推動當兵吃糧,多一兵即少一賊,這樣就大大削弱了地方勢力,精兵 強將全在中央。

政治方面,優待文人,重視文治,不殺士大夫,有才華全部讓你們當官,高官厚祿養著他們。

咋不看,多麼完美的頂層設計,可運行若干年以後,種種弊端暴露無遺。

當兵的越來越多,當官的越來越多,冗兵冗官給國家財政創成沉重的負擔,百姓越來越貧苦,地主士大夫越來越富足,看似繁華富庶的北宋王朝,實則積貧積弱不堪重負。

宋太祖之後,太宗趙光義好大喜功,又無軍事才能,連年征戰虛耗國力,勞民傷財毫無建樹。

宋太宗之後,真宗皇帝不問蒼生問鬼神,神神叨叨不務正業,太祖家底揮霍殆盡。

真宗之後,北宋仁宗是個難得的仁君,極力想改變現狀,也曾啟用范仲淹韓琦等能臣幹吏,試圖改良,但殘酷的黨派爭鬥爾虞我詐使仁宗無法承受,慶曆新政宣告失敗。

仁宗之後,北宋王朝又迎來一位荒唐皇帝宋英宗,英宗多病,早早離世,其子宋神宗走向前台。

北宋神宗是個有理想有報復敢想敢幹的皇帝,鑒於北宋王朝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局面,大膽啟用王安石實行變法強國之夢。

王安石與宋神祖針對當前冗兵冗官的局面,實行青苗法農田水利法保馬法等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短時間內實現國富兵強。

眼見國庫充實,兵馬強大,宋神急不可待的對西夏發動大規模戰爭,本應該碾壓西夏小國,實現千秋偉業,可惜神宗所託非人,一手好牌打爛,功敗垂成損兵折將。

這對神宗打擊非小,但變法仍然堅持實行沒有動搖。

神宗胸懷大志但遭受巨大失敗,再加上為超勞過度,很快身體不支早早喪命。

王安石的變法對國雖好,但是嚴重的侵犯了保守派士大夫的利益。

神宗去世,變法失去強大支持,保守派很快死灰復燃反攻倒算。

其中最強大的反對派就數「千古兩司馬」之一的司馬光了。

神宗死後,高太后掌權,委任司馬光為宰相,把王安石變法徹底推翻。

司馬光不但砸缸果斷,廢除新法也雷厲風行,很快恢復舊制改鉉更章。

司馬光飽讀詩書,精研歷史,按理說應該對當前局勢分析透徹,支持變法使國家強大,可是當真理與利益碰撞,司馬光果斷的選擇了後者。

司馬光著《資治通鑑》,實則只是總編輯的職務。

各朝各代歷史均由擅長者書寫,司馬光只是統一用自己的筆法潤色一遍,他自己未必真懂,試想,參透通鑑的人,竟然不知道變法的重要性?

高太后主政,支持司馬光廢除新法,神宗兒子哲宗繼位又恢復新法,哲宗之後,向太后掌權又廢除新法,宋徽宗繼位又是反反覆復,把本是千瘡百孔的大宋王朝折騰得體無完膚,後金國崛起,發動「靖康之伇」北宋滅亡。

溯本求源,司馬光一步步把帝國推向深淵,本應千古罵名,可是憑藉一本《資治通鑑》卻名垂青史,真是百無一用是書生,誤國誤民誤天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列寧稱他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王安石被列寧稱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大家都知道 「北宋出名相,南宋出名將」,北宋年間出現了很多名相(包拯,寇準,王延齡,王安石等)。那麼南宋時期有名將(祖逖, 岳飛等)北宋不出名將原因是...

一個堪比歷代明君的皇帝卻勞累一生

宋代皇帝跟其他朝代皇帝有點不一樣,他們天生帶有一種憂國憂民的氣質,這大概跟政治格局有關。自李唐覆滅後中原王朝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小國林立政權更迭加劇了人心分離。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