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朝如果沒有這次軍事勝利,王這石變法將不可能成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積貧積弱之下,北宋深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侵擾。
熙河開邊,成為王朝最大的一抹亮色。
宋夏的龍爭虎鬥
1005年,經歷了你來我往幾十年的攻伐,北宋和遼終於悲觀地發現:當前條件下二者誰也奈何對方不得。
於是在澶州城下,兩國簽訂了《澶淵之盟》,結成兄弟之國,奠定了其後一百多年的相對和平。
但是對於北宋而言,這並不是結束。
就在東北的戰火逐漸平息時,西北地區的党項開始不安分起來。
作為唐朝後期形成的割據勢力,宋太宗曾經想用將党項貴族哄到開封軟禁的方式消除割據,但其中一個叫李繼遷的選擇逃走,在西北地區拉起一支隊伍開始和北宋對著幹。
此時的北宋有遼和党項橫在頭頂,被這倆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折騰得疲於奔命,李繼遷不僅趁宋遼大戰時搶地盤,還暗通遼國,甚至跑到遼國請求封號,氣焰囂張得不行。
招撫不成,宋太宗五路大軍兵發西北但很快敗績。
對於疲軟的北宋而言,這樣的失敗權當做高粱河慘敗第二季了,但是真宗時期北宋選擇了割讓夏、綏、銀、宥、靜五州給李繼遷。
如同魏國割地事秦一般,這種行為讓李繼遷擴大了版圖,增強了自身的力量。
但這位首領還不滿足,很快攻陷宋朝重鎮靈州、涼州,截斷了絲綢之路,使宋朝與西域的無法朝貢和經商,宋朝也無法購買西域馬,嚴重削弱了北宋的邊防。
在海上絲綢之路還沒有繁榮的北宋,路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因此自宋遼息兵之後,宋朝就將主要精力放在西夏身上。
李繼遷死後,李德明繼位,趁著宋遼澶州之戰之後修養的當,大舉向西擴張,很快擴張至十餘州,擁兵數十萬。
李德明死後,李元昊繼位,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西夏。
李元昊的稱帝行為激怒了北宋,以仁義著稱的宋仁宗馬上發兵西進。
但是由於北宋以文制武體制的羈絆以及長期以來的軍備鬆懈,很快就在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大敗。
這讓指揮官范仲淹很受傷,但是也讓他找到了解決西夏問題的最終策略。
由於北宋以文制武,所以作為文官的范仲淹對西北邊境進行了整頓,精兵去冗,隨即開始展開反擊。
范仲淹的策略是:
-
封堵宋夏邊境,築堡寨相連,形成嚴密的橫向封鎖線;同時以堡壘縱向前出,楔入敵境,再橫向築封鎖線。
-
步步為營,不斷壓縮西夏空間。
同時採取開明的民族政策,歡迎党項人前來投誠吃香喝辣。 -
經過整頓反擊,北宋很快占據主動。
1044年,宋夏簽訂慶曆和議,李元昊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給西夏小費。
邊境終於和平。
進擊河潢,變法開疆
對西夏的勝利為范仲淹贏得了政治資本,為後來的「慶曆新政」打下了基礎,但是慶曆新政產生的波瀾微乎其微。
北宋積貧積弱的根本「冗費」「冗兵」「冗官」,仍然然像吸血蟲一樣,吸吮著王朝的身體。
若不革新,不用等外部顛覆,內部就會先行瓦解,所幸有了王安石變法。
應該說,王安石變法的推行,要仰賴遇上了一個不安分的領導宋神宗。
這位年輕天子不甘心被祖宗之法束縛,有感於屢受遼國西夏侵擾,決心「用武開邊,復中國舊地,以成蓋世之功」,渴望有秦皇漢武一樣的偉業。
於是1067年上台伊始,就迫不及待地起用王安石開始變法。
針對「冗費」「冗兵」「冗官」問題,王安石對症下藥,以富國之法、強兵之法和取士之法推行新政。
但變法一起,很快遭到保守勢力的群起攻訐。
⊙北宋的守舊勢力不同前朝,因為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導致北宋初期沒有特權階級的更新換代;
⊙守舊勢力龐大威脅皇權,從中央集權需要,統治者又需要花費大量金錢籠絡他們,這也是冗費的一大方面;
⊙加上宋太祖制定了「刑不上大夫」的國策,貪污受賄都很少死刑,因此貪污嚴重,利益集團龐大;
⊙至於風氣開明、文臣誤國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也註定了王安石變法的悲劇結尾。
但王安石不怕,因為他有後台宋神宗。
神宗太想富國強兵了,所以變法前期對王安石可謂是無條件滿足。
1068年,耀州司戶參軍王韶向神宗奏進了《平戎策》三篇,提出「欲制服西夏,須先斷其右臂」的主張。
這和神宗的戰略不謀而合,加上王安石支持,於是神宗任命王韶為太子中允,授秘書省著作郎,差充秦鳳路經略安撫司管勾公事,提舉秦州西路蕃部及市易司公事,著手實施滅夏戰略。
王韶認為,西夏是漢王朝舊地,這個國家就不該存在。
的確,這一地區在「安史之亂」後就被吐蕃侵占,中間張議潮短暫收復但很快得而復失。
王韶的戰略是:在堅持范仲淹「囚籠政策」的基礎上,效仿漢武帝聯合西域斷匈奴右臂的戰略,即『欲取西夏,當先復河湟,則夏人有腹背受敵之憂……』。
《平戎策》的主旨是:要消滅西夏,必須把西夏以南的吐蕃部落制服。
此時的王安石,面對朝中此起彼伏的反對之聲,也急需一場對外勝利來為自己加分。
於是對王韶也是無條件支持。
邊將李師中不配合,撤!竇舜卿不聽話,換!……
這使得王韶沒有了羈絆,得以大展拳腳。
-
王韶一到任,首先帶領數騎見蕃部首領俞龍珂,勸說其歸附,很快俞龍珂所屬12萬人歸順宋朝;
-
1072年,王韶進至渭源堡,打敗羌人,然後進駐武勝,建立鎮洮軍。
宋神宗改鎮洮為熙州,王韶任熙州知州; -
1073年,王韶發動熙河之役,率軍穿越露骨山,收復河州,緊接著攻下宕、岷二州,疊、洮二州的羌人紛紛投降。
-
經此一戰,北宋收復熙、河、洮、岷、疊、宕六州,拓邊二千餘里,對西夏形成了包圍之勢,達到了讓西夏「有腹背受敵之憂」的戰略目標。
在熙河拓邊過程中,王韶採取招撫、征討、屯田、興商、辦學相結合的方針,取得了「鑿空開邊」的重大勝利。
期間,「用兵有機略」,「每戰必捷」。
熙河之役的勝利,是北宋王朝在立國八十年來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軍事勝利。
開疆的偉大意義
熙河開邊是王韶的偉大功績,為王安石變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
這一行動的成功一改先前宋朝的萎靡風氣,提振了神宗的信心,讓這位天子看到了富國強兵的可能。
可以說,神宗一朝,變法和開邊是相輔相成的,他們共同為神宗乃至北宋王朝描繪了一幅美好的藍圖。
對於當時的西夏而言,可以說通過這一行動,使得這位作死的小夥伴真正感受到後背發涼的滋味。
不僅是對西夏形成了戰略包圍,壓縮了西夏的生存空間。
更通過開疆,打通了被西夏阻斷的絲綢之路。
在那個海洋交通還不發達的時代,這條道路實在太過重要。
北宋所缺的戰馬,西域商人所缺的絲綢,從此又可以暢行無阻了。
對於被征服的吐蕃部落而言,置於大宋的統治之下,總比在無休止的鬥爭中被打死打傷強,北宋對歸附的少數民族許以優厚的政策,跟著大宋走,麵包牛奶全都有。
通過王韶的猛烈打擊,至唐朝後期陷入分裂,彼此爭鬥不息的吐蕃諸部落,不得不向風頭正盛的中原王朝再次低頭,為青藏高原納入中國版圖打下了基礎。
一百多年後,蒙古人來到吐蕃,從此青藏高原成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北宋作為最大的受益者,不僅對當朝是一個巨大鼓舞,也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宋神宗支持下的王安石變法雖然開端轟轟烈烈,但是在保守派的合力圍剿下,最終慘慘澹淡收場。
很多人說此時的北宋不變法要亡,而變法則要加速滅亡。
這是沒有道理的,最起碼神宗通過變法看到了徹底看清了北宋的頑疾。
面對困難的桎梏,反抗要死,不反抗也死,反正都是死,為什麼不拼一拼呢?
王安石變法失敗後,神宗又開始了自己主導的「元豐改制」,這可以看做是神宗不妥協的產物,是王安石變法的加強版。
通過改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冗官現象,改制成果被後繼統治者繼承。
王安石下台後,守舊派司馬光等人為了「讓西夏不再擾邊」,推行綏靖政策,主張放棄熙河地區。
所幸神宗後的哲宗、徽宗對熙河比較重視。
王韶次子王厚,於北宋哲宗元符年間、徽宗崇寧年間兩次出征河湟地區,立下了赫赫戰功。
收復湟、鄯、廓等州,打擊吐蕃反叛勢力,經營熙河地區,勢力一度延伸到新疆境內。
可以說,王韶的熙河開邊是北宋後期不斷開疆拓土的良好開端。
如果不是女真崛起,西夏很可能亡於北宋,北宋將能夠創造更大的成就,可惜天不假年。
關於開疆,北宋一直在進擊!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 文:澀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