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跟曹操的合作,令他策名於漢廷,也令他的英雄之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備,一個出生在那個時代中國版圖東北角的人,一生奮鬥,屢經挫折,千里輾轉,最後終於在中國版圖的西南角上占得一塊地盤,建立政權,這個政權聲稱代表漢室。

當他遺恨死去時,這個疲弊的政權正處在危急存亡的困境之中。

劉備一生的奮鬥,可分成幾個階段。

這幾個階段跟地域聯繫在一起。

我們先將他生平的幾個段落梳理清晰。

劉備死於章武三年(223年),「時年六十三」,則劉備應生於漢桓帝延熹四年(161年)。

常璩在其《華陽國志》劉先主志中將早期的劉備概括為「於時先主名微人鮮」,而將他的事業概括為三個階段:「伯豫君徐,假翼荊楚,翻飛梁益」。

劉備曾與公孫瓚一同師事盧植。

關東州郡起兵討董卓時,劉備投靠公孫瓚。

公孫瓚與袁紹相爭,派劉備與田楷徇青州。

劉備以功被委任為平原相。

田楷據青州是在初平二年(191年),平原時屬青州。

所以,劉備涉足青州,時為初平二年,年為三十一歲。

曹操攻徐州陶謙,陶謙向田楷求援,劉備與田楷率軍救之。

陶謙給劉備補充丹陽兵四千,表劉備為豫州刺史,劉備遂去田楷而依陶謙。

陶謙病卒,托徐州於劉備。

時為興平元年(194年)。

其後,劉備與呂布在徐州一帶相攻,至建安元年(196年)兵敗,往依曹操。

曹操表劉備為左將軍、豫州牧。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幫劉備擒殺呂布。

次年,劉備襲殺曹操所置徐州刺史車胄而復奪徐州。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擊破劉備。

劉備遂經青州而投袁紹。

這就是常璩所概括的「伯豫君徐」。

為表述方便,我將這十年稱之為劉備的青徐時期。

官渡之戰前,劉備曾率偏軍襲擾汝、穎一帶,軍敗後「說紹南連劉表」,引兵脫離了袁紹。

建安六年(201年),劉備投奔劉表,從此涉足荊州。

劉表增補劉備兵力,使屯新野,屏護荊州北境。

其間,經歷劉表病故、赤壁之戰,荊州政局大變。

赤壁之戰後,劉備取得荊州數郡。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應劉璋之邀,率軍入益州。

這就是常璩所概括的「假翼荊楚」。

為表述方便,我將這十年稱之為劉備的荊州時期。

劉備於建安十六年入益州,不久與劉璋反目,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占據益州。

次年與孫權在荊州問題上發生矛盾,雙方劍拔弩張,後以湘水為界,平分孫劉所占荊州六郡。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北爭漢中;次年五月,定漢中;七月,劉備稱漢中王。

同年冬天,孫權襲殺關羽,奪占荊州。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劉備在成都稱帝。

七月,興兵伐吳;次年六月,軍敗,退駐永安。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在永安去世。

這就是常璩所概括的「翻飛梁益」。

為表述方便,我將這大約十三年稱之為劉備的益州時期。

這是劉備一生事業的幾個階段。

在青徐,他嶄露頭角,獲得英雄之名;在荊州,他與孫權結盟挫敗曹操,遏制了曹操一統天下的勢頭;在益州,他取得巴蜀、漢中,建立政權。

循著漢代版圖的這幾個區域,循著他事業的幾個階段,我們可以依稀看到,在漢末風起雲湧的大舞台上,在紛爭的群雄中,他是怎樣崛起,又是怎樣陷入困境的。

第一節 劉備的英雄之名

東漢的統治,因宦官和外戚的輪番專權而受到削弱,因黃巾大起義的衝擊而走向衰落。

黃巾起義雖未直接導致東漢的滅亡,但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權力下移州牧,武人趁勢崛起。

直接導致東漢統治秩序崩潰的是董卓之亂。

漢靈帝死後,大將軍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

「駐兵河東以觀時變」的董卓得機而動,引兵入洛,擅行廢立,劫持漢獻帝西遷長安。

關東群雄起兵討董卓,卻各懷私計。

漢獻帝先是受制於董卓,後又受制於李傕、郭汜等涼州諸軍閥。

廣闊的關東地區遂出現權力真空。

關東群雄討董不成,食盡兵散,各謀割據。

漢末政治遂進入一個複雜的演變階段。

在這個複雜的舞台上,劉備嶄露頭角是在青徐時期。

考察這個時期的劉備,一個最引人注目的事實是:劉備涉足青徐這個舞台,便迅速崛起,成就英雄之名。

劉備究竟是不是英雄,是個什麼樣的英雄,當我們考察完他的一生行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認識和評價。

但是,一個比較確定的事實是:在當時,有那麼多的人認為他是英雄。

劉備初入青州作平原相時,孔融向他求援,「以君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對他寄予很高的期許;在徐州,陶謙托以安州,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他投奔曹操,曹操表為豫州牧、左將軍,並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他離開徐州投奔袁紹,袁紹親出鄴城郊迎二百里。

一個人是不是英雄,只是一個自身材質的問題;但如果有那麼多的人認為他是英雄,這就成了一種政治資本。

因此,對於讀史者來說,值得追問的問題是:原本「名微人鮮」的劉備,如何成就英雄之名?

許多年以後,當劉備說服自己和追隨者相信他就是天命垂青的那個人時,他想到了他家東南角上的那棵桑樹。

那棵桑樹高達五丈多,像帝王的車蓋。

過往的行人都說他家肯定要出貴人。

兒時的劉備與劉氏宗族中的諸小兒在那棵樹下嬉戲時,曾說過一句讓他叔父驚駭的話:「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就像當年看見秦始皇的車駕威儀,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少年劉備的話暗示他早有帝王之志。

考慮到,他兒時玩伴的宗中諸小兒中,並沒有人追隨他直到他真的乘上羽葆蓋車,這件事應該是出自劉備本人的敘述。

不過,三十歲之前的劉備看來並未領悟到這棵像帝王車蓋的桑樹與他日後將要稱帝代表漢室這一事業之間的關係。

《蜀書》先主傳中說他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這一點,諸葛亮在隆中對策及遊說孫權時都曾提到,蜀漢的群臣們在勸進書中也曾提到;但是,連司馬光都說劉備「族屬疏遠,不能紀其數世名位」。

(《資治通鑑》卷六十九 魏紀一 文帝黃初二年)劉備父親早逝,他與母親以販履織席為生。

他十五歲開始讀書,可他「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喜歡交結豪俠。

他結識過幾個販馬的中山富商,後來起兵,獲得過他們的資助。

黃巾起義時,劉備也參與到平黃巾的行列中。

只是力量很小,功勞不大,所以影響也不大。

那麼,為什麼劉備一登上青徐這個舞台,便迅速脫穎而出,成就英雄之名呢?青徐是個特殊的舞台。

這是一個由孔融、鄭玄、陶謙及陳登等徐州大族所主導的舞台。

劉備的師承淵源,幫助他步上這個舞台,並在這個舞台上表演得如魚得水。

《蜀書》先主傳載,劉備「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

」這是一個註定要成就大業的人的標準履歷。

寫下這份履歷的人顯然不會不想到孔子。

一如孔子「十五而志於學」,劉備十五歲開始讀書,師事者又是名著海內的大儒盧植。

盧植是東漢大儒馬融的弟子,「能通古今學,好研精而不守章句。

」其人「性剛毅有大節,常懷濟世志,不好辭賦。

」盧植系出名門,又具經邦濟世的文武才略。

靈帝熹平年間,九江南蠻反叛,朝廷以盧植「才兼文武」,先後拜九江太守、廬江太守。

盧植在任內,「深達政宜,務存清靜,弘大體而已。

」在他治理下,「蠻寇賓服」。

最足顯示盧植文武才幹的是他主持平黃巾起義。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四府舉盧植,拜中郎將,發天下諸郡兵征之。

盧植「連戰破賊帥張角,斬獲萬餘人」,圍張角於廣宗。

成功在望,卻因不肯賄賂宦官,遭讒言而被免職。

後來皇甫嵩代盧植,討平黃巾,延用的仍是盧植的方略。

董卓入京,欲行廢立,盧植獨持異議。

董卓欲誅盧植,議郎彭伯諫曰:「盧尚書海內大儒,人之望也。

今先害之,天下震怖。

」董卓乃止,僅免其官。

盧植後來逃離洛陽,隱於上谷。

袁紹領冀州牧時,「請為軍師」。

初平三年(192年),盧植始卒。

建安年間,曹操北征烏桓,途經涿郡,曾告當地守令:「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榦也。

」 (《後漢書》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命當地官員修護其墳墓,優禮其後人。

劉備師從盧植的具體情況,史未詳言。

盧植從馬融門下學成之後,一度在故里「闔門教授」。

建寧(168年至171年)中,盧植被征為博士,從此入仕;劉備「年十五,母使行學」,約在熹平四年(175年)。

這年,盧植被拜九江太守,後「以疾去官」。

去官期間,盧植曾作《尚書章句》、《三禮解詁》。

盧植授徒應該是在去官的這段時間裡。

先主傳中說劉備師事盧植時也提到「故九江太守」,可作參證。

不久,「會南蠻反叛」,朝廷又拜盧植為廬江太守;「歲余,復征拜議郎」;後又「轉為侍中,遷尚書。

」 (《後漢書》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盧植重新被起用的具體時間不詳,但他後來的這一系列官職遷移,都在光和元年(178年)之前。

可知盧植去官後授徒的時間其實並不長。

劉備與公孫瓚俱事盧植,《後漢書》中具體說到公孫瓚受學的地點,「從涿郡盧植學於緱氏山中」。

(《後漢書》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緱氏在今河南偃師東南,東漢時屬司隸校尉部,屬於京畿。

那麼,劉備是否也從涿郡遠赴緱氏受學於盧植?抑或只是一次拜訪請教?我們不得而知。

無論是哪種情形,可以肯定的是,劉備在盧植門下受學的時間並不長。

不管怎樣,強調自己曾有一段師事海內大儒盧植的履歷,對自己肯定是有益的。

而且,這段履歷里,演繹出他跟兩個人的關係,對劉備的事業提供了具體的幫助。

一個是公孫瓚,一個是鄭玄。

劉備與公孫瓚一同師事盧植,二人相友善,劉備以兄事公孫瓚。

因著公孫瓚的關係,劉備涉足青州。

初平二年(191年),公孫瓚派劉備隨田楷徇青州。

劉備因功被委任為平原相。

在青州,他得遇當世大儒孔融。

劉備在青州做平原相,孔融在青州做北海相。

孔融名重天下。

靈帝末,孔融曾忤逆外戚大將軍何進,何進的屬官打算私遣劍客追殺孔融。

有人提醒何進說:「孔文舉有重名,將軍若造怨此人,則四方之士引領而去矣。

不如因而禮之,可以示廣於天下。

」(《後漢書》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從這事可以看出孔融的聲譽和影響力。

黃巾軍波及青州,圍孔融於都昌。

危急之中,孔融派太史慈去向劉備求救。

太史慈對劉備說:「以君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區區,延頸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圍,從萬死之中自託於君,惟君所以存之。

」【《吳書》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劉備聽說孔融來向自己求援,斂容答道:「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即遣精兵三千以救之。

《後漢書》中對此事的記述大同小異。

【《後漢書》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載:備驚呼:「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邪?」】從劉備的反應中可以看出,在孔融眼裡有那樣的評價,連劉備自己都感到驚訝。

我們無從得知,此前,孔融究竟通過什麼樣的途徑了解劉備,從而對他形成「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的印象;但是經歷此事,劉備以出兵救了孔融而表現出他確實「能救人之急」。

孔融對劉備的這種評價,日後在徐州那個舞台上,肯定會影響到其他人對劉備的認識。

在青州,還有另一位當世大儒鄭玄。

孔融為北海相時,鄭玄隱居在故鄉北海國高密縣。

鄭玄與盧植一同師事關中馬融。

鄭玄學成後東歸,馬融曾對其他的門人說:「鄭生今去,吾道東矣。

」鄭玄東歸,適值黨錮事起,遂隱居故鄉高密。

鄭玄在關東地區的影響很大。

建安五年(200年),鄭玄去世時,參加他葬禮的人,「自郡守以下嘗受業者,縗絰赴會千餘人」。

曹操的重要謀士崔琰便出自鄭玄門下。

孔融對鄭玄也非常敬重。

史載,孔融「深敬於玄,屣履造門」。

孔融還讓高密縣為鄭玄特設一鄉,名為「鄭公鄉」,閭門號為「通德門」。

黃巾軍波及青州時,鄭玄避難徐州,徐州牧陶謙接以師友之禮。

(《後漢書》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一直到建安元年(196年),鄭玄才從徐州返回高密。

陶謙托劉備領徐州時,孔融曾對他加以鼓勵,從此事看,興平年間,孔融應該也在徐州度過一段時間。

建安元年(196年),孔融才被曹操征至許昌。

當時的徐州,「百姓殷盛,谷實差豐,流民多歸之」。

(《資治通鑑》卷六十 漢紀五十二 獻帝初平四年)避難徐州的周邊州郡的士人中,有後來成為曹魏名臣的陳群及其父親陳紀。

陳紀為潁川人,其父陳寔,其弟陳諶,《後漢書》有傳。

陳寔於中平四年(187年)去世時,「海內赴者三萬餘人」;陳紀「亦以至德稱」,「後進之士皆推慕其風」;陳諶「與紀齊德同行」;陳登所稱「閨門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陳元方兄弟」,指的便是陳紀和陳諶兄弟。

《後漢書》載:「父子並著高名,時號三君」。

(《後漢書》卷六十二 荀韓鐘陳列傳)孔融對陳氏父子亦甚推崇。

《魏書》陳群傳載,孔融「年在紀、群之間,先與紀友,後與群交,更為紀拜,由是顯名。

」 【《魏書》 陳群傳】豫州動盪時,陳群隨陳紀避難徐州,一直到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擊破呂布,才被曹操闢為司空西曹掾屬。

徐州的安定被打破時,劉備登上了這個舞台。

陶謙部將襲殺曹操父親曹嵩,曹操志報殺父之仇,引兵來攻。

陶謙不敵,告急於田楷,田楷與劉備引兵救之。

陶謙給劉備增補丹陽兵四千,劉備遂去田楷而歸陶謙。

陶謙表劉備為豫州刺史,屯小沛。

時為興平元年(194年)二月。

就這樣,在陶謙死前的一段時間裡,劉備與孔融、鄭玄、陳紀、陳群等關東碩儒名士一道,成了徐州牧陶謙的座上賓。

在這個碩儒名士的群落里,孔融是穿梭其間的關鍵人物。

《後漢書》載,孔融「性寬容少忌,好士,喜誘益後進」;「聞人之善,若出諸己;言有可采,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而退稱所長;薦達賢士,多所獎進;知而未言,以為己過。

故海內英俊皆信服之。

」 【《後漢書》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以孔融之喜歡「薦達賢士」,對於他心目中「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的劉備,其獎掖自當不遺餘力。

陶謙托領徐州,劉備推辭時,孔融鼓勵他說:「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

」(《蜀書》 先主傳)在孔融看來,徐州人推舉劉備,屬於「百姓與能」,這與他稍早前對劉備「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的評價,一脈相承。

雖然史書中關於這個時期劉備的活動記載甚略,但我們還是能從有限的史料中勾勒一二。

《華陽國志》載有諸葛亮的一段話:「先帝亦言:『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間,每見啟告治亂之道備矣,曾不語赦也。

』」(《華陽國志》卷七 劉後主志)陳元方即是陳紀,鄭康成即是鄭玄。

這則史料顯示,當時流寓在徐州的這幫碩儒名士有著比較緊密的聯繫,所以,在徐州那段時間裡,劉備得以經常與陳紀、鄭玄等人一起探討治亂興衰之道。

鄭玄與盧植同出馬融門下。

劉備與盧植的師承關係肯定會在這個圈子裡被提起。

這樣,劉備便算是鄭玄師侄輩的弟子。

劉備所言「每見啟告」也顯示劉備對鄭玄執弟子禮。

劉備被陶謙表領豫州刺史後,即辟陳紀之子陳群為別駕;後來一直追隨劉備入蜀的劉琰,與孔融同為魯國人,則被劉備闢為從事。

同樣追隨劉備入蜀的孫乾,與鄭玄同為北海人。

劉備領徐州時,辟孫乾為從事。

《蜀書》孫乾傳注引《鄭玄傳》里的材料顯示,孫乾被辟,是出於鄭玄的舉薦。

孔融本人後來也被劉備表領青州刺史。

劉備從一個依附於人的帶兵的部屬,登上徐州這個舞台,便廁身於陶謙座上的這樣一個碩儒名士組成的群體間,他們經常在一起探討治亂興衰之道。

這自然會影響到陶謙、徐州的士人以及流寓在徐州的其他州郡的士人對劉備的印象。

徐州的兵患,因為兗州的陳宮迎呂布反曹操而暫時緩解。

不久,陶謙病死。

陶謙臨死前對徐州別駕東海糜竺說:「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

」【《蜀書》 先主傳】陶謙作此安排,固然會考慮劉備的才德,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徐州的士民是否接受劉備。

從後來的情形看,徐州的士民對劉備是接受的。

糜竺受命率州人去迎請劉備,從此一直追隨劉備。

糜竺為徐州東海郡的巨商。

在呂布襲據下邳後,劉備轉軍海西(今江蘇濱海市)。

糜竺傾其資產幫助劉備度過困境。

後來,曹操表糜竺領嬴郡太守,其弟糜芳為彭城相,但兄弟二人「皆去官,隨先主周旋」,一直追隨劉備入蜀。

出身徐州士家大族的陳登也力勸劉備接受徐州。

陳登出身下邳陳氏,「歷世著名」。

陳登的叔祖陳球「少涉儒學,善律令」,靈帝年間,官拜司空、太尉;其父陳珪曾任沛相、濟北相;陳登本人「學通今古,處身循禮,非法不行,性兼文武,有雄姿異略。

」(《後漢書》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陳登對劉備非常敬重。

陳登曾對陳矯論天下人物曰:「夫閨門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陳元方兄弟;淵清玉絜,有禮有法,吾敬華子魚;清脩疾惡,有識有義,吾敬趙元達;博聞強記,奇逸卓犖,吾敬孔文舉;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

」(《魏書》 桓二陳徐衛盧傳)舉世碌碌,他所敬重的只有那麼幾個人。

他所舉的五個人中,有三個――陳紀(字元方)、孔融(字文舉)和劉備(字玄德)――出自當年陶謙座上的那個圈子。

可見當年那個圈子給徐州士人留下的印象。

劉備對陳登也倍加推崇。

他曾評價陳登說:「若元龍文武膽志,當求之於古耳,造次難得比也。

」陳登與劉備彼此給予如此高的評價,當來自當年在徐州期間的那段交往。

後來,在荊州牧劉表處,劉備與劉表、許汜共論天下人物。

許汜說:「陳元龍淮海之士,豪氣不除。

」劉備問許汜:「君言豪,寧有事邪?」許汜曰:「昔遭過下邳,見元龍無客主之意,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臥下床。

」備曰:「君有國士之名。

今天下大亂,帝王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

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我,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耶!」(《魏書》 呂布臧洪傳)從劉備為陳登所作的辯護看,「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當是他們在徐州交往時所表現出的共同志趣。

劉備早年師事盧植,後與孔融、鄭玄、陳紀輩交遊,肯定會受到他們思想的影響。

雖說劉備「不甚樂讀書」,但從他臨死前給他兒子開的書目來看,劉備的視野並不狹窄。

他在給兒子劉禪的信中交待,「可讀《漢書》、《禮記》,閒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智意。

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所提及的書籍,除了儒家的《禮記》外,還有史書和諸子,特別是兵家和法家的著作。

這個書單所體現出的知識結構,主要是意在經世致用。

看來,陳登對劉備「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的印象,多少也來自劉備所表現出的見識。

陳登在勸劉備接受徐州時說:「今漢室陵遲,海內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

彼州殷富,戶口百萬,欲屈使君撫臨州事。

」當劉備舉袁術來推辭時,陳登對他說:「公路驕豪,非治亂之主。

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

若使君不見聽許。

登亦未敢聽使君也。

」(《蜀書》 先主傳)他是以「治亂之主」期待劉備,期待劉備做出一番「匡主濟民」的事業。

像陳登這樣的徐州大族對劉備的推崇,自然又會影響徐州和流寓徐州的士民們對劉備的印象。

譬如陳郡袁渙,當年流寓徐州,陶謙表劉備領豫州刺史時,劉備舉袁渙為茂才。

袁渙從此終生對劉備保持尊敬。

袁渙後曾為呂布所拘留,呂布想讓他作書辱罵劉備,袁渙誓死拒之。

劉備攻益州其間,袁渙為曹操新建的魏國郎中令。

當時有傳聞說劉備已死,「群臣皆賀」,袁渙「獨不賀」。

(《魏書》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劉備接受了徐州,時為興平元年(194年)十二月。

此前,陶謙表劉備領豫州刺史,據萬斯同《三國季漢方鎮年表》,初平三年(192年)以來,豫州刺史為天子所任命的郭貢。

劉備屯小沛(據胡三省注,時人謂沛縣為小沛),小沛在豫州東境的邊緣,陶謙以劉備屯小沛,意在扼守曹操從兗州沿泗水趨徐州的通道。

曹操於初平四年(193年)第一次進攻徐州時,陶謙已從彭城退保郯(今江蘇省郯城)。

劉備於興平元年(194年)二月領豫州刺史,四月,曹操第二次進攻徐州時,劉備與曹操周旋於郯東。

劉備領豫州刺史,其活動卻主要在徐州。

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劉備領豫州只是虛領。

劉備領徐州刺史,意味著他從一個依附於人的部屬,在短短四年的時間裡,就儕身於關東群雄之列。

有了徐州這個舞台,劉備的影響開始往一個更大的舞台擴散。

劉備被推領徐州後,陳登遣使通報了當時身為關東協主的袁紹。

先主傳注引《獻帝春秋》載袁紹答書:「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對劉備領徐州給予肯定和承認。

劉備後來投奔袁紹時,袁紹出鄴城二百里迎接,亦可印證劉備當年被徐州人推舉一事給袁紹形成的印象。

劉備領徐州後,與袁術相拒。

曹操迎漢獻帝至許昌後,即表劉備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

劉備遂正式策名於漢廷。

陳壽在敘述劉備拜將封侯一事時,特別註明,「是歲,建安元年也」。

但是,關於這段時間劉備的事跡,陳壽的敘述在時間次序上有錯亂。

劉備拜將封侯一事列於呂布襲下邳之前。

呂布襲下邳在建安元年六月(《魏書》 呂布傳注引《英雄記》)。

《魏書》武帝紀載,建安元年六月,曹操始遷鎮東將軍。

但是,關於曹操領鎮東將軍的時間,武帝紀中的說法卻為《通鑑》所不取。

《通鑑》將曹操領鎮東將軍的時間列於該年八月漢獻帝幸洛陽南宮楊安殿之後。

這個時間與《魏書》董昭傳及《後漢書》獻帝本紀中的記載相合。

從董昭傳中提到的表曹操為鎮東將軍的由來看,《通鑑》所列的時間次序更合理。

該年八月辛亥日(公元196年9月28日),曹操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

《後漢書》獻帝本紀中記述此事時,還特地提到曹操鎮東將軍的身份。

九月己巳日(公元196年10月16日),獻帝幸曹操營,始以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

曹操由鎮東將軍轉大將軍之後,表劉備為鎮東將軍才有可能。

所以,曹操表劉備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時間應該是在該年九月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之後,當然也是在呂布襲據下邳之後。

如果這兩件事的時間次序顛倒的話,就很難理解曹操何以會表薦劉備這位昔日的對手拜將封侯。

此前,劉備曾幫助陶謙對抗曹操,又收容過曹操在兗州的對手呂布;現在,呂布奪占了劉備的徐州,曹劉關係因此發生變化,劉備在曹操眼裡遂有了利用價值,用以對付他在東方的兩個敵人――袁術和呂布。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與袁術爭奪豫州,即已成為宿敵;現在,呂布奪劉備的徐州,劉備遂跟曹操的這兩位敵人都成了對手。

在這種變化了的時勢下,曹操才會表劉備這位昔日的對手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

劉備卻因此正式策名於漢廷,他的人生事業又上了一個位階。

呂布奪占徐州後,劉備一度轉軍海西(今江蘇濱海市),處境艱困,遂向呂布求和。

呂布也因不滿袁術並未履行資助軍糧的許諾,接受了劉備的求和,以劉備為豫州刺史,屯小沛。

不久,呂布又忌憚劉備兵力恢復,出兵攻劉備。

劉備敗走,投奔曹操。

「曹公厚遇之,以為豫州牧。

」曹操增其兵力,以圖呂布。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親自東征,擒殺呂布。

劉備隨曹操還許昌,曹操又表劉備為左將軍。

初平年間以來的左將軍一職,一直體現著針對性的政治意圖。

初平四年(193年),李傕挾天子於關中,欲結袁術為援,以袁術為左將軍;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已挾天子於許昌,欲籠絡呂布,未許其期待的徐州牧,卻以呂布為左將軍,明顯地是針對袁術;現在,呂布已除,袁術未滅,曹操以劉備為左將軍,仍有針對袁術的意圖。

因著這層意圖,日後曹操派劉備去徐州攔截袁術也就很好理解。

劉備稱漢中王時,在上漢帝表中提到的頭銜是「左將軍、領司隸校尉、豫、荊、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其中只有左將軍、豫州牧、宜城亭侯獲得過正式的王命封拜。

就這樣,劉備登上了漢帝國新的政治中心許昌。

在許昌,劉備的英雄之姿在曹操及其重要謀士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程昱言「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魏書》卷一 武帝本紀),董昭言「備勇而志大」(《魏書》 程郭董劉蔣劉傳),郭嘉言「今備有英雄名」。

(《魏書》 程郭董劉蔣劉傳注引王沈《魏書》)雖然裴松之曾指出過一些記載的矛盾之處,但矛盾的不是對劉備的評價,而是對劉備殺與不殺的態度。

殺不殺劉備之所以會成為問題,恰好是因為他的英雄之姿。

至於曹操,他對劉備「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蜀書》 先主傳)二人把酒言歡之際,曹操以英雄相推許,留下一段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在小說中演繹得燴炙人口。

《蜀書》先主傳中記下了這個故事。

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先主方食,失匕箸。

曹操何以如此推許劉備呢?截至此時為止,劉備並沒有顯赫的戰功,但是,曹操、劉備與袁紹三人至少有一件事是可以比較的。

他們三人都曾被推領州牧。

董卓之亂後的關東諸州,有的州牧是由天子授命的,如陶謙之為徐州牧,劉表之為荊州牧;有的則是以武力奪取,如袁術之據揚州,公孫瓚之據幽州,呂布之據徐州。

而袁、曹、劉三人則都被推領州牧。

袁紹在初平二年(191年)以韓馥讓州而被推領為冀州牧;曹操在初平三年(192年)被東郡陳宮等推領為兗州刺史;劉備則在興平元年(194年)由陶謙遺命而被州人推舉為徐州刺史。

但三人被推領州牧的具體情況又有所不同。

袁紹領冀州,畢竟使用了脅迫的手段;曹操被推領兗州刺史兩年後,因殺陳留名士邊讓,致使「兗州士大夫皆恐怯」,從而引發陳宮等人謀迎呂布據兗州而叛曹操,兗州一度僅有三城為曹操所守。

這跟劉備被徐州的士民所推服相比,究是美中不足。

而且,三人的憑資也完全不同。

袁紹主要憑藉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門第資望,曹操的出身雖不及袁紹,但其父曹嵩也曾官拜太尉;劉備則是從底層起家,完全無憑無恃。

袁術就曾在給呂布的信中傲慢地寫道,「術生年以來,不聞天下有劉備。

」(《後漢書》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劉備卻贏得了徐州士民的推服。

這些不可能不影響到曹操對劉備的認識。

劉備跟曹操的合作,令他策名於漢廷,也令他的英雄之名,經由許昌這個政治中心而獲得全局性的影響。

第二節 衣帶詔的疑點

劉備與曹操的合作並沒有維持多久。

袁術稱帝,兵勢日蹙。

建安四年(199年),袁術欲從徐州北走而依袁紹,曹操遣劉備率軍赴徐州攔截。

劉備到下邳後,襲殺曹操所署徐州刺史車胄,舉兵反曹。

劉備此次據徐州而反曹,中間夾雜著衣帶詔之事。

漢獻帝究竟有沒有授予董承、劉備等人以衣帶詔,歷來爭議很多。

這件事關係到日後劉備給自己政治定位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加以釐清。

《蜀書》先主傳這樣記述此事:

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

《資治通鑑》則是這樣敘述的:

「初,車騎將軍董承稱受帝衣帶詔,與劉備謀誅曹操。

」(《通鑑》卷六十三 獻帝建安四年)

《蜀書》中用了一個「辭」字,《資治通鑑》中用了一個「稱」字。

「辭」和「稱」都表示聲稱的意思,意謂董承自己聲稱得到過漢獻帝的衣帶中密詔。

至於漢獻帝是不是真的授予過董承衣帶詔,二書態度謹慎,不作論斷。

范曄在《後漢書》孝獻帝紀中則這麼敘述此事:

「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泄。

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

根據范曄的敘述,則漢獻帝明確地授予過董承等人密詔。

那麼,漢獻帝究竟有沒有授董承、劉備等人衣帶詔呢?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董承謀泄」,「曹操殺承及王服、種輯,皆夷三族」。

((《通鑑》卷六十三 漢紀五十五 獻帝建安五年)這在當時應是一件震動一時的政治事件。

因為此事涉及一個大的政治密謀,所以,不管當時公布的情況是怎樣的,它都會給人留下想像的空間。

人們會揣測,只要漢獻帝還在曹操的控制之中,這事就不可能從漢獻帝那裡得到證實。

董承已因謀泄而被殺,那麼,不管他是聲稱還是真的得到過衣帶詔,這事已不可能從董承那裡得到證實。

對於那些情願相信有衣帶詔的人來說,當然不會相信曹操在當時公布的說法。

人們會揣測,即使真有衣帶詔,也有可能被曹操銷毀。

他不可能公布一個對自己不利的政治文件。

所以,這事也不可能指望從曹操的說法中去證實。

我認為,漢獻帝並沒有授予董承、劉備等人以衣帶詔。

在幾個當事人中,雖然沒法從漢獻帝、曹操及董承那兒得到證實,卻可以從劉備那裡得到證實。

如果漢獻帝真的授予董承、劉備等以衣帶詔的話,那麼,劉備日後討曹,便屬奉辭伐罪,劉備勢必會奉為旗幟。

曹操征荊州時,劉琮舉州投降,以劉表所受漢節為信物,遣使迎曹,曹營諸將都懷疑是詐降。

婁圭說:「天下擾擾,各貪王命以自重,今以節來,是必至誠。

」 (《通鑑》卷六十五 漢紀五十七 獻帝建安十三年)漢節尚且可以作為王命的信物,如果劉備和董承等人真的獲得過漢獻帝密詔的話,那麼,劉備的討曹,便等於是得到過漢獻帝的授權,這是真正的「奉辭伐罪」,足可與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相對抗。

可是,無論是在荊州聯孫抗曹,還是後來謀稱漢中王時,劉備都未曾提及有衣帶詔的事。

最為確鑿的證據,便是劉備稱漢中王時的兩份文書。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爭得漢中後,謀稱漢中王。

馬超、許靖、諸葛亮、法正等一百二十人聯名上表漢獻帝,依東漢初河西五郡推竇融為元帥的故事,推劉備為漢中王。

表文中提到劉備與董承密謀討曹操的事。

可是,表中雖然說劉備「受朝爵秩,念在輸力,以殉國難」,卻也只是說,「睹其機兆,赫然憤發,與車騎將軍董承同謀誅操,將安國家,克寧舊都。

會承機事不密,令操遊魂得遂長惡,殘泯海內」。

劉備自己在上漢獻帝表中,也只說到,「臣昔與車騎將軍董承圖謀討操,機事不密,承見陷害,臣播越失據,忠義不果」。

(《蜀書》 先主傳)這兩份表文本是要表明,即使沒有來自漢帝的封授,劉備行權宜之計而稱漢中王也是正當的,以便更好地領導討曹滅賊的事業。

如果漢獻帝真的授予過劉備等人以衣帶詔,則表文中不可能不提及,以作為「奉辭伐罪」的確鑿依據。

至於范曄的敘述,則屬典型的春秋筆法,以表達他本人的政治觀念。

這種筆法,在獻帝本紀中隨處可見。

譬如曹操進封魏公、魏王,從程序上講,均有漢獻帝明確的策命封拜,而范曄則書為「曹操自立為魏公」,「曹操自進號魏王」。

其他如「曹操自領司隸校尉」、「曹操自為司空」、「袁紹自為大將軍」,皆此類也。

范曄的這種筆法,就像孔子以春秋筆法貶低「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政治亂象,范曄意在貶損曹操那樣的武人,挾持天子,圖謀篡盜。

作為文獻依據,范曄的敘述沒有劉備稱漢中王時的那兩份文書的價值大。

東晉的袁宏著《後漢紀》,比范曄的《後漢書》要早,隻字未提衣帶詔之事。

五年春正月壬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謀殺曹操,發覺,伏誅。

初,承與劉備同謀,未發而備出。

(《後漢紀》卷二十九 袁宏 中華書局2002年6月第1版)

所謂「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應該是董承自己主謀,而非出自漢獻帝的密旨。

在許昌,董承可能聯絡過劉備,劉備看來也參與了其事。

在劉備稱漢中王時的那兩份表文中,劉備則從參與者之一,變成了主要參與者。

但即令如此,他也沒有說漢獻帝曾授予他們衣帶中密詔。

因此,可以肯定地說,那份傳言中的衣帶詔根本不存在。

對於劉備來說,重要的是,參與董承密謀誅曹操一事,讓他找到了後半生奮鬥的政治主題,雖然這一主題變得鮮明而清晰還是日後的事。

在當時,此事只是促成了他與曹操的決裂。

劉備投奔曹操,乃屬不得已。

劉備步上徐州這個舞台並被徐州士民所推服,起因於曹操攻徐州。

曹操兩攻徐州,多所殘殺。

史載:「初,京、洛遭董卓之亂,民流移東出,多依徐土,遇操至,坑殺男女數十萬口於泗水,水為不流。

操攻郯不能克,乃去,攻取慮、睢陵、夏丘,皆屠之,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資治通鑑》卷六十 漢紀五十二 獻帝初平四年)曹操的雙手粘滿了徐州士民的血。

陶謙及徐州的士民們把安徐州的希望寄托在劉備身上,他在徐州成就了英雄之姿,卻在許昌與曹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回看仍追隨他的徐州士民,劉備情何以堪?董承的密謀促成了他與曹操的決裂,曹操派他去徐州攔截袁術則提供了一個最好不過的契機。

劉備最後一次回到了徐州。

他殺車胄而據徐州後,「東海賊昌豨及郡縣多叛操為備」,很快,劉備就聚眾數萬人。

(《資治通鑑》卷六十三 漢紀五十五 獻帝建安四年)在徐州,他再次驗證了自己的影響力。

在官渡之戰的前夕,曹操冒著來自袁紹的巨大壓力,抽空東征徐州,擊敗了劉備。

他說,「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

」 (《資治通鑑》卷六十三 漢紀五十五 獻帝建安五年)他撇開袁紹而先擊劉備,也印證了他當初「本初之徒,不足數也」的說法。

劉備兵敗後經青州投奔袁紹。

袁紹親自出鄴城二百里相迎。

劉備投奔袁紹實在也是權宜之計。

無論袁曹之爭誰成誰敗,託身袁紹羽翼之下,劉備都是沒有希望的。

所以,當袁曹緊張對峙之時,劉備藉故脫離了袁紹集團。

他以南連劉表為藉口,率領本部兵馬,擾略汝南一帶。

曹操在官渡擊敗袁紹後,南擊劉備。

劉備轉投荊州。

劉表聽說劉備來投,親至郊外迎接,「以上賓禮待之。

」時為建安六年秋。

劉備從初平二年(191年)涉足青州,興平元年(194年)踏入徐州,到建安五年(200年)最後一次離開徐州,經由在袁紹處短暫的棲身之後,來到了荊州,從而結束了他十年的青徐時期。

這十年里,劉備從一個依附於人的部屬,成就了英雄之名。

他遊走於關東的幾大諸侯處,都倍受敬重。

在陶謙處,陶謙以「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托以安州;在曹操處,曹操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相推許;投袁紹處,袁紹親出鄴城二百里相迎;投劉表處,劉表自出郊迎而待以上賓之禮。

這樣的身姿,在漢末的群雄中,尚未有第二人。

他又是一個什麼樣的英雄呢?他曾跟公孫瓚站在一起對抗袁紹,又曾跟陶謙站在一起對抗曹操,又曾跟曹操站在一起對抗袁術,又曾跟袁紹站在一起對抗曹操。

以英雄之姿,游身於如此之多複雜而對立的關係中間,在漢末的群雄中,也未有第二人。

劉備雖然成就了英雄之名,但其生平事業的定位遠未清晰。

當他來到南方時,人馬零落,無用武之地,只有空空的一個英雄之名。

他需要找到未來的方向,也需要找到事業的主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面對曹操百萬大軍 呂布為何血濺白門樓?

演義中呂布武藝天下第一,最終卻慘死白門樓,留下千古遺憾。他為何會落得如此境地,他的行兵布陣到底有什麼失敗的地方?本期小編就帶大家一起看看,在長期的作戰中,他犯了哪些錯誤。 東漢末年時,呂布「便弓...

三國劉備的「恐曹症」是怎麼發生的?

曹操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平黃巾、戰袁紹、克孫權、逐劉備,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叱吒風雲,天下無敵。既有安國富民之術,又有用人克敵之功,所以被後世評為「非常之人,超世之傑」。可以說,曹操當之無愧。...

劉備:我這一輩子,就倆字,命硬!

假若三國弄個最受地方軍閥歡迎和最不受地方軍閥歡迎排行榜,劉備當之無愧NO.1。至於為什麼每次劉備投奔地方軍閥如公孫瓚、孔融、陶謙、曹操、呂布、袁紹、劉表、劉璋等人,從來都是舉雙手列隊歡迎,這真的...

我的奮鬥之三讓徐州

從184年到194年這10年間我一直在科級與處級幹部之間混,最後用10年時間混成一個小縣令。作為一個有遠大志向的人我當然不滿足於一個小縣令。但是對一個出身貧寒的人又能怎樣呢? 但是機會永遠是留給...

桃園三英之一——劉備個人簡介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

劉備究竟是怎樣入主徐州的?劉備生平事跡簡介

黃巾餘黨管亥率眾軍攻打北海,北海相孔融被大軍所圍,情勢危急,便派太史慈突圍向劉備求救,劉備驚訝地答道:「北海相孔融居然知道世上有劉備!」便立即派三千精兵隨太史慈去北海救援,黃巾軍聞知援軍至,都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