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龍逆旅:劉備隱介藏形於平原郡時都做了哪些事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我仔細研讀了《三國志》、《後漢書》等史籍,發現《三國演義》中有一個關係完全是錯誤的:即公孫瓚與劉備之間曾經是上下級關係,而不是友盟或者聯軍。

當然,首先劉備和公孫瓚都是涿郡盧植的學生,兩人的關係很好,像兄弟一般。

劉備一度曾經自立門戶,為東漢朝廷征剿黃巾賊,參與討伐董卓。

在投靠公孫瓚之際,劉備正擔任高唐縣令,黃巾餘黨在何曼、何儀的領導下發展到十數萬人,轉戰於青、徐、豫、兗等州郡。

劉備兵微將寡不能敵,被黃巾賊擊敗,於是不得已才去投奔了公孫瓚。

劉備的這個「大哥」加「同學」中郎將公孫瓚,是當時北方的霸主,勢力與另一位雄主袁紹不相上下。

那時曹操勢力剛剛崛起,還未成規模;淮南袁術應該算是中原地區的力量了。

根據《後漢書第七十三卷》、《三國志》等的記載綜合分析,劉備投靠公孫瓚的時間應該是公元191年,公孫瓚正在與冀州刺史韓馥交兵。

《先主傳》中寫道,公孫瓚「表(劉備)為別部司馬」。

那麼什麼叫「別部司馬」呢?「別部」就相當於「獨立」,「雜牌軍」的意思,而「司馬」是一個軍職,相當於現在的「師長」。

「別部司馬」綜合起來解釋就是「獨立師師長」。

這個官職的任命就意味著劉備已經正式成為了公孫瓚的部下,而不是友盟或者聯軍。

劉備當時的兵力遠遠達不到一個「獨立師」的規模,頂多一個旅,也就三五千人左右了,那麼,關羽、張飛也就是任個「團長」(軍侯)什麼的。

既然成了公孫瓚的部下,劉備自然而然就必須參與同期進行的公孫瓚與袁紹在北方的爭霸戰爭,《後漢書》中提到有東光、界橋、巨馬水等幾次戰役,劉備應該都有份。

《三國演義》中寫到的界牌之戰,劉關張的出現救駕的情節則極有可能是真實的,但參戰的時機,所起到的作用很有可能被羅貫中誇大或改編了。

然後《先主傳》中寫道,「使與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紹。

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

」《後漢書》中也記載了「瓚乃自署其將帥為青、冀、兗三州刺史,又悉置郡縣守令」這樣,我們所熟知的劉備那個「平原縣令」、「平原相」的官職是行政職務,與「別部司馬」之間並不矛盾,就像我們的領導幹部既是局長科長,又是專家教授一樣,都是因戰功由公孫瓚來分封的。

這裡要特別提一下「平原相」這個官職,關鍵是「相」字,即「國相」,「平原國的相」。

當時的這個「平原國」,下轄著十座城池,實際上就是一個郡。

東漢曾真有過一個「平原郡國」,在鄧太后時被廢除了,史書中再次提及,顯然是公孫瓚時又恢復了。

對於公孫瓚的獨立王國而言,「平原國」就相當於現在一個省,或者說一個地區;在全國範圍來講,等同於北海郡孔融的那個級別。

不過孔融的「北海相」是東漢皇帝任命的,而劉備這個「平原相」是公孫瓚任命的。

另外,「平原國」所轄的地域實際上被袁紹控制著,所以劉備這個行政職務是個空銜,是虛的。

是公孫瓚鼓勵劉備替他賣命的一種策略,意思是如果攻下這些地方,那就是你的。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很精彩的章節,就是劉備領兵救援北海的孔融抵禦黃巾軍。

劉備之所以以「平原相」身份去管北海的閒事,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的,那就是劉備曾在北海的下密縣做過縣令;從地緣角度來看,北海郡隸屬於青州。

這個時候的劉備仍然是公孫瓚的部下,他的直接上司是「青州刺史」田楷(公孫瓚任命的,袁紹也任命了一個「青州刺史」),如果田楷不點頭,劉備是沒有辦法動用軍隊的,所以《後漢書》上救援北海的軍隊指揮官寫得是「田楷」的名字。

《三國志太史慈傳》提到了太史慈搬請劉備援軍時,慷慨陳詞說了一大段話,劉備只對其中一句話感興趣,「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於是遣關羽率精兵三千前往救援,黃巾遂散去了。

這裡可以看出劉備已經初具知名度,而且他的軍隊已經逐漸地開始壯大了起來,軍隊里的編制不一定滿員率會達到100%,按80%算,劉備的兵力距離一個「獨立師」的規模仍有相當的距離,不過,曾經的「關團長」現在指揮「挑選出來」的三千精兵,已有「關旅長」之實了。

然後發生的曹操因父親遇害兵伐徐州事件,為劉備脫離公孫瓚自立門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

《先主傳》記載,「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於田楷,楷與先主俱救之。

曹操進攻徐州雖然打著替父報仇的幌子,但是他的大肆殺戮政策非常地不得人心。

後來因為後院起火,曹操不得不罷兵歇戰,沒有達成拿下徐州的戰略目標。

劉備成了這場紛爭中最大的贏家,提升了知名度自不必說,關鍵通過這一次「義舉」極大地擴充了實力。

《先主傳》中有文,「時先主自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又略得饑民數千人。

既到,謙以丹楊兵四千益先主」這麼算來,劉備的軍隊應該已經接近一萬人了,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獨立師」了。

而且,劉備作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脫離公孫瓚投奔陶謙!表面上看這次跳槽只是換了個主子,但實際上劉備是賺大了的!

第一,《先主傳》稱,「謙表先主為豫州刺史,屯小沛。

」《三國演義》中的「劉豫州」就這麼來的。

劉備的這個「豫州刺史」仍然是個虛銜,另外還有一個「豫州刺史」叫做郭貢,當年孫堅也擔任過「豫州刺史」,但劉備畢竟由一個郡守變成了一個刺史,辦公地點就設在小沛,亂世中「劉豫州」這一官職就相當於現在的地委書記或者市長,對於陶謙的獨立王國就是省長了。

第二,不像公孫瓚麾下人才濟濟,有田楷、單經、關靖、鄒丹等人輔佐,另有公孫續等一大幫子的親戚子女,論資排輩,想媳婦熬成婆,劉備還有得熬;而陶謙這方面則不同,手下人才凋零,只有糜氏兄弟和陳登父子一班文官,尤其稀缺武將,劉備一來就被委以重任,陶謙先前撥付給他的四千名丹楊兵也不用歸還了,那年頭,要有槍才是草頭王。

這種「寧為雞頭,不做鳳尾」的妙處,傻子都會選的,何況劉玄德胸懷天下,絕非久居人下之輩。

第三,沒有點戰略眼光是看不到的,陶謙年事已高,宛如那風中的殘燭,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熄滅掉,偌大一個九州重鎮——徐州是「潛龍」劉備一展自己宏圖大志的廣闊天地哩。

公孫瓚跟劉備的交情擺在那,因此不可能去為難這個「另謀高就」的「小弟」加同學,好聚好散噻~~就這樣,劉備率領他的那一支由關張趙(趙雲加入劉備隊伍的時間,史書上比演義中要早)組成的亂世逆旅,結束了蟄伏在平原的日子,去開始那施展鯤鵬之志的征途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操敗仗解析連載之五

7,192年初平三年夏四月-冬 壽張之戰武帝紀載【信乃與州吏萬潛等至東郡迎太祖領兗州牧。遂進兵擊黃巾於壽張東。信力戰鬥死,僅而破之。購求信喪不得,眾乃刻木如信形狀,祭而哭焉。追黃巾至濟北。乞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