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做陳友諒莫遇朱元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陳友諒

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鄱陽湖上展開了一場元朝末年的一場重要戰役,也是中世紀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水戰---鄱陽湖之戰。

交戰雙方一方為朱元璋,一方為陳友諒。

從雙方兵力對比來看,陳軍號稱60萬,朱軍僅有20萬;陳軍的戰船大多是新造的,形體高大,裝備精良,朱軍的戰船主要是收編和繳獲的,以小船居多,但機動靈活,進退自如。

兩相比較,陳軍居優勢。

但交戰的結果卻是朱軍以劣勢兵力戰勝了優勢兵力的陳軍。

陳友諒軍樓船

陳友諒,元朝末年群雄之一,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

1357年九月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1359年,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

次年,攻陷鳩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

從這份簡歷中我們可以看出陳友諒是個能打敢做實力很強的當世梟雄,為了實現一統天下的夢想,陳友諒一直想滅掉朱元璋。

朱元璋

鄱陽湖之戰整個戰役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5天,戰場在南鄱陽湖的康山附近,雙方各有勝負;第二階段共31天,為兩軍對峙階段;最後是湖口決戰,陳友諒兵敗身死,全軍覆沒。

陳軍人多勢眾,戰艦如雲,其巨型戰艦高數丈,分三層,速度快,外包鐵皮,但機動性不強。

朱軍人少,戰船也小,但小艦有機動靈活的優勢,且士氣高昂。


8月29日,兩軍在康山水域(今餘干縣境內)接觸,第一場戰鬥開始。

陳友諒巨艦相連,樓船高十餘丈,艦隊成陣,展開達數十里,氣勢逼人。

朱元璋針對敵我雙方的形勢,利用陳軍「巨艦首尾連接,不利進退」(是不是覺得和三國時期曹操在赤壁的做法一樣)的弱點,決定用火攻。


第二天,朱元璋大將徐達率艦向陳軍猛攻,擊敗陳軍前鋒。

緊接著朱軍乘風發射火炮,陳軍死傷甚眾,但朱軍傷亡也不小。

恰恰在這時徐達座艦被對方火炮擊中,陳軍乘勢反攻,陳猛將張定邊向朱元璋座艦直衝過來。

朱艦掉頭就逃,慌亂中戰艦在沙灘上擱淺,眼看朱元璋就要成為俘虜了,正在這緊急關頭,朱將常遇春一箭射中張定邊,朱軍隨之冒死來救,朱元璋這才僥倖脫險。

此時天色已黑,雙方收兵。


第三天朱親自率艦隊進攻,由於陳軍戰艦高大,朱軍船小,朱軍失利,右翼開始後撤,朱元璋雖連斬十餘名隊長也不能阻止敗退。

下午三點,東北風起,朱軍就乘風放火,陳戰艦相連行動不便,陷入火陣。

一時鄱陽湖上煙焰張天,火光燒紅了天和水,朱軍轉敗為攻,全線出擊,陳軍損失慘重。

第四天雙方再戰。

24小時不分勝負。

第五天,陳軍擊碎朱元璋座艦,朱逃移它艦,陳軍士氣為之一振,但至下午,陳軍支持不住,開始敗退,退守鄱陽湖西岸的渚溪(離揚瀾僅數里);朱軍則進軍湖東岸左蠡,切斷陳軍退路。

兩軍在渚溪左蠡相持其間,由於陳軍曾圍攻南昌兩個多月,出師太久,士兵疲憊,軍心動搖,朱元璋又不斷誘降,陳兩員大將投敵。

陳友諒惱羞成怒,靠殺俘虜出氣。

朱元璋則送還戰俘,為戰俘治傷,並祭奠陳軍陣亡將士,以此收買人心。

這樣,陳軍士氣更加低落,31天後的10月3日,陳軍糧草殆盡,率軍冒死突圍,但左衝右突,均被事先作好準備的朱軍擊退。

陳無法,率部向湖口方向逃跑,朱軍又用火舟火筏攻擊,血戰十餘小時,陳軍仍無法逃脫。

不久陳友諒被箭射死。

龐大的艦隊隨之覆沒,朱元璋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陳友諒的失敗,首先是由戰略上的錯誤造成的。

本來,朱元璋率主力北救小明王,造成應天空虛,這是戰略上的失著。

如果陳友諒乘機以主力順流東下,直攻應天,朱元璋便會處於陳(友諒)、張(士誠)夾擊,進退失據的境地,形勢將發生有利於陳友諒的變化。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陳友諒剛愎自用,暴躁多疑,內部分崩離析,士氣低落;指揮笨拙,戰法單一,聯舟布陣,機動困難等也是其失敗的原因。

陳友諒死後,張定邊等人在武昌立陳友諒次子陳理登基為帝,改元德壽。

次年,朱元璋西吳軍廖永忠部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

附上當時元末群雄勢力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水戰

鄱陽湖之戰(1363年8月30日─1363年10月4日)是中國元朝末年的一場重要戰役,朱元璋在此役擊敗並殺死強敵陳友諒,也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此戰的勝利,奠定了朱元璋平定江南的基礎,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