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戰功,曹魏第一名將,七千破十萬,差點活捉孫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赤壁之戰後,天下三分,這個時候的天下雖然戰亂不斷,但是也主要分布在漢中,荊州,合肥。

因為這三個地方是三國邊境重鎮,一旦失守,國運將不保。

有戰場的地方,就有戰功。

而論戰功,曹魏第一名將,七千破十萬,差點活捉孫權,乃傳奇也。

那到底是誰差點活捉孫權呢? 他就是五子良將之首,張遼。

當時,張遼拜征東將軍鎮守合肥。

三國初期的人口狀況是,魏國103萬戶,吳國52.3萬戶,蜀國28萬戶:所以吳的人口遠超蜀,相比蜀國在漢中一點上的小打小鬧,魏國只需堅壁不出;魏國更擔心的是吳國,因為與蜀國相比,吳國不僅國力更強,而且吳因為有強大的水師和長江天險,吳國有自保能力;且直接接觸邊境較長,荊州距離許昌很近(讓曹魏頭疼遷都),江淮一線距離中原地區因為幾乎全是平原,若吳國從淮河-合肥一線攻魏,魏國無險可守,更為被動危險。

東吳才是曹魏畢竟擔心的對手。

張遼在沒有遇到曹操之前,自己跟的主子一個比一個昏聵,才能無處施展,在跟了曹操後,開始如魚得水。

所以他跟對了領導。

而且他確實有才能。

張遼止啼這種附會傳說我們可以不信,但逍遙津大戰,七千對十萬,為了救士卒入陣又出陣,最後還把孫權逼到斷橋上騎馬倉皇逃跑,這可算是真正實力的體現吧,在無險可守的合肥-江淮一線,獨擋東吳十餘年。

不得不說張遼無疑是曹魏營中數一數二的武將。

唯一可以與張遼一較高下的是水淹七軍的關羽,可惜關羽為人過於耿直,得罪的人太多,自己內部的人得罪,與吳國的關係也沒處理好,導致了魏吳聯盟,害的敗走麥城,身首異處未能善終。

張遼的武功可能略遜於關羽,戰功應略勝關羽,而集團內部的為人處事方面則更加得體。

實際上張遼不只是逍遙津大捷的成名戰里的勇猛。

張遼也有其他輝煌的戰績。

但他確實在自身兵少無險阻的情況下,面對著「英明神武」的東吳大帝孫權,幫魏國守住了東大門,換來了後方近百萬戶人口休養生息的機會。

張遼的傳奇經歷: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任北地太守

建安三年,遵呂布命,遼與高順等攻破劉備,後曹操破呂布於下邳,張遼率布軍眾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建安五年,袁紹部將顏良襲白馬,曹操命張遼與關羽同為解白馬之圍的前鋒,破袁軍。

數有戰功,累遷裨將軍。

隨曹操敗袁紹於河北後,遼率軍平齊魯諸縣。

建安六年,遼與夏侯淵同圍昌豨於東海,數月,糧秣將盡,眾人議先引軍而還,遼知城中無糧,隻身上山,曉以大義,東海遂平。

曹操責張遼曰:「隻身赴敵巢,此非大將為也。

」張遼拜答:「明公威達四海,胸懷聖諭,昌豨必不敢害我,故敢行焉。

建安七年),張遼從討袁譚、袁尚於黎陽時,累有功勞,行中堅將軍。

時賊寇橫行,劉姓小候,多以封邑,遼多招撫,編入軍制,功不可沒。

建安十二年,遼從平烏桓,中途遇敵,諸將恐懼,遼壯氣奮發,力勸接戰,時烏桓軍尚未排陣,,曹操授遼為前鋒,引軍突擊,大破烏桓,斬單于蹋頓於陣前。

而張遼的成名之戰是逍遙津大戰。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即位魏王,改遷張遼為前將軍,分封其兄張汛及一子列侯。

不久孫權再叛,張遼還屯合肥,進爵都鄉侯。

曹丕賜輿車予其母以示榮寵,派兵馬送其家人至合肥,又預先命令所有守軍出迎。

是年,曹丕稱帝,再封張遼為晉陽侯,增邑千戶,並前二千六百戶。

公元221年(黃初二年),張遼至洛陽皇宮朝拜,文帝(曹丕)引遼會晤於建始殿,親問其昔日破吳之情狀。

張遼略略述說,文帝望左右嘆曰:「此古之召虎也。

(召虎即召公是與方叔、尹吉甫、秦仲等齊名的東周大將。

他因平淮夷所以被曹丕借作比喻。

)」乃為張遼建屋舍,替其母建殿室,當年從遼突破吳軍陣營之步卒,皆封虎賁。

公元222年(黃初三年),孫權再稱臣。

張遼奉命還屯雍丘,旋病。

曹丕遣侍中劉曄領太醫審視其疾,並令虎賁衛士們往來傳達病況,為張遼問病之使者常於路相見。

梁章巨《三國志旁證》中提到「漢三公病,遣中黃門問病。

魏、晉則黃門郎,尤重者或侍中。

(張)遼位未至公,而遣侍中,蓋寵之也。

」可見曹丕如何重視張遼。

張遼之疾久未痊癒,曹丕親命接持行營,御駕親臨,握手賜衣,太官御膳。

病情稍轉,即返屯軍所,忠於職守。

當此之時,孫權再叛,曹丕命張遼乘舟,與曹休到海陵臨江駐防。

孫權聞遼至,甚為忌憚,敕令諸將:「遼雖病,仍勇不可當,萬需謹慎!」是年,遼與諸將同破東吳名將呂范。

然病況漸重,耳頃病逝於江都。

名將隕落、文帝曹丕為之流涕,諡曰剛侯。

其子張虎嗣任其爵。

晉朝人把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等稱為魏之「五子良將」,而遼之功德皆居於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孫權為什麼不能統一 沒有統一天下的強烈願望

孫權為什麼不能統一,在三國時期可以說天下是被魏蜀吳三國平分,魏蜀吳三國都想能夠統一天下,那麼作為吳國的皇帝孫權,在當時有沒有統一天下的機會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下孫權為什麼不能統一,喜歡孫...

助曹操逐鹿中原的五子良將,誰才是第一

「五子良將」是指曹操手下的五位將軍,曹操在行軍作戰時,進攻時常常用這五個人為先鋒,撤軍時常用這個五個人斷後。陳壽在撰寫《三國志》時將這五個人列為一傳,在進行總評時說:「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

足以改變三國歷史的謀士,卻發狂而亡!

東漢末年,中央朝廷日漸勢衰,地方勢力趁機做大割據一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路軍閥。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各軍閥之間經常相互火併,混戰不已。為了適應外界環境和滿足外界環境的需求,一時間英雄四起能人輩出...

三國中降將那麼多,為什麼于禁投降不被原諒?

在漢末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因為各個諸侯之間的不斷較量,導致不少將領在各個諸侯之間不斷流動。換而言之,對於魏蜀吳三國中的將領,都有過「降將」的經歷。比如魏國的張遼,曾經是呂布的手下,後來投降了曹操...

曹魏五子良將(三國志篇)

曹魏五子良將和蜀漢的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相比,曹魏的五子良將似乎我們對他們還是比較陌生的,本次報導就向大家介紹曹魏的五位異姓虎將,其實曹魏的五子良將的實力同樣強勁,雖然比不上蜀漢的五虎上將,但...

三國時期曹魏的五子良將最後的結局如何

五子良將是三國時期魏國的五位傑出軍事將領。這五人分別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以及徐晃。《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撰寫魏書部分的時候,將這五位將軍合在一起做傳,並且評價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