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竟然是虛構的,《出師表》也是假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里,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多次前往諸葛亮的住所,用誠心打動諸葛亮。

這件事情被《三國演義》渲染成為一段佳話,這就是「三顧茅廬」。

不過,真正的歷史上,劉備請諸葛亮並沒有那麼精彩,《諸葛亮傳》只寫了五個字:「凡三往,乃見。

」三國是個人才競爭激烈的年代,搶人才是很激烈的,像這種多次邀請一個人出山的例子,還有很多。

三國里還有多個「三顧茅廬」式的故事,看看主角都是誰。

劉備與諸葛亮

劉備請諸葛亮,最出名的,就不多說了。

孫策與張紘

孫策在江都時,張紘在家為母守孝。

《吳歷》記載:策數詣紘,咨以世務。

意思是孫策多次拜訪張紘,諮詢他對時事的看法。

但張紘說,我一向沒有才能,現在又處在戴孝期間,沒有好建議奉獻給您。

孫策並沒有放棄,而是涕泣橫流,誠懇求教。

張紘被孫策感動,終於答應孫策的要求,說:「方今亂世多難,若功成事立,當與同好俱南濟也。

」意思是等孫策的事業有了眉目,他就和相好的士子們渡江南岸去追隨孫策。

孫策不但堅定了創業江南的決心,還把「老母弱弟」託付給了張紘。

呂布也曾寫信讓張紘來輔佐自己,但張紘沒有答應。

劉備與劉巴

劉巴在三國里,是個小人物,他拒絕過劉備很多次,甚至有些討厭劉備。

劉巴從小就出名,荊州牧劉表接連幾次請他出山,舉薦他為茂才,他都不肯應允。

劉表去世後,曹操征討荊州。

劉備逃奔江南,荊、楚一帶士人紛紛追隨於劉備身後,而劉巴卻北上去見曹操。

曹操召任他為府掾,讓他招降接納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恰好劉備已經占領了這三個地方,劉巴不能回去向曹操復命,只好遠走交趾,劉備深以為憾。

諸葛亮也多次稱讚推舉,稱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劉備幾次邀請,終於劉巴答應輔佐劉備,任命為左將軍西曹掾。

劉備稱帝時,昭告於皇天上帝後士神祗,所有的文誥策命,都出於劉巴之手。

曹操與田疇

曹操想任田疇為官,並賜封爵位給他。

前後四次,田疇都不肯接受。

有的官員彈劾田疇,並請曹操給他施加刑罰。

曹操猶豫不決,就讓夏侯惇去勸田疇。

田疇仍然不肯接受。

曹操只好任命他為議郎。

曹操與荀彧

在野史中,曹操三請荀彧,荀彧才答應輔佐他。

第一次去請,曹操連門都沒進去。

第二次去請,帶著禮物,結果荀彧不在家,曹操再次敗興而歸。

第三次去,才終於見到荀彧,經過推心置腹後,荀彧答應出山輔佐曹操。

但在《三國志》記載中,荀彧是自己投奔曹操的,曹操聽說荀彧來了,說了一句:「吾之子房也」。

諸葛亮在當時可是不出世的神人,他的大名我們人人都知道。

很多人明白為什麼,一向求賢若渴的霸主曹操為什麼會錯過諸葛亮呢?而且當時諸葛亮有「臥龍」之稱,「鳳雛臥龍,得一人則安天下」,可是為什麼沒有招攬在麾下呢?

曹操

第一:有可能是曹操瞧不上諸葛亮,因為當時諸葛亮沒有什麼出色的能力展示,曹操感覺他只是徒有虛名。

第二:諸葛亮在南陽也就是南方一片活動很少來北方這裡,而曹操的領地大部分都是在北方。

當時信息傳播能力不比現在有可能曹操就根本沒聽說過這個人。

劉備三兄弟

第三、曹操想的是一統天下的霸業。

而諸葛亮想的卻是這天下以後肯定不會統一。

所以諸葛亮感覺曹操的想法不切合實際所以故意躲曹操。

曹操大軍

第四:當時有可能曹操請過諸葛亮出山但是拒絕了他,劉備比較對他的胃口所以跟他混了。

諸葛亮有非凡的智慧和軍事謀略,同時具備輔佐帝王的才能品德。

諸葛亮勤政為民,兢兢業業,事必躬親。

他不貪權勢,嚴於律己。

如果當年諸葛亮被曹操發現,並招募手下,那將是什麼結果?

結局一:曹操手下謀士眾多,諸葛亮根本沒有出頭的機會,只能是被永遠埋沒,一輩子當個毫無建樹的普通謀士。

結局二:得到曹操的重用,曹魏大軍的攻擊力猛增,輕易打敗了關羽,張飛等人,實現曹操一統天下的抱負。

結局三:因為太過於聰明,被曹操所懷疑,落一個楊修一樣被斬的下場。

結局四:被司馬懿拉攏,在曹魏政權中形成新的勢力。

結局五:是金子總會發光,他先被曹操所重用,後來又因為能力太大,曹操當皇帝後首先就拿他開刀了。

小說中,「三顧茅廬」被濃墨重彩地渲染,但正史《三國志》對這一段的記載卻只有五個字:

「凡三往,乃見。

」這裡的「三」不一定是指「三次」,而可能是多次的指代詞,我們只能確定歷史上劉備曾「多次」造訪了諸葛亮。

其次,史家如此簡單地描述,可見其中並沒有什麼值得一寫的曲折情節。

在魏晉時期,文人崇尚隱居和清談,推脫出仕是一種風尚,並不見得是故意的矜持。

因而,真實的「三顧茅廬」只是那個時代平常的一種訪求罷了。

至於令後人稱奇的《隆中對》,其實魯肅和周瑜也早有相似的方略,因為當時的天下已分割殆盡,只有西蜀可做文章,於是也就不免有「英雄所見略同」之嫌了。

其實,所有這些都存在疑點。

至少,在《三國志》中,對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有更加理性的界定。

所謂的劉備三顧茅廬,也很有爭議。

不僅如此,關於隆中對也存在很大的爭議。

有人認為,《出師表》是偽造的,是後人寫的。

三顧茅廬與隆中對都是出自《出師表》,如果這個也是偽造的,那麼關於諸葛亮最輝煌的經歷也成了歷史塵埃了。

裴松之曾經引用《魏略》中關於劉備與諸葛亮的記載,以此來展現這段歷史的更多可能。

根據《魏略》的記載,「劉備屯於樊城。

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

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

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

這裡說得很明白,當時劉備並不認識諸葛亮,而諸葛亮又比較年輕,所以劉備不可能對諸葛亮有很獨特的看法。

不過,諸葛亮故意尋找一些話題與劉備聊天,讓劉備感覺,這個人不簡單,於是聊得越來越多,劉備就邀請他加入了自己的團隊。

當然,裴松之認為,這個記載不一定準確,很可能是劉備先見的諸葛亮。

如果從常理推測的話,應該不存在劉備見諸葛亮的可能。

為何這麼說呢?劉備已經戎馬多年,工作經驗豐富,而諸葛亮在荊州小地方讀書,毫無工作經驗。

一個久居職場的大佬親自拜訪一位職場菜鳥的可能性是比較小的。

倒是諸葛亮主動接近劉備,展現出了自己的才華,可能更符合人性。

為何歷代都沒有人願意接受這個事實呢?其實,諸葛亮在歷史上有一個被神話的過程。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讓後世統治者、讀書人都將其視為榜樣。

讀書人歌頌三顧茅廬,是暗示君主要善待文人;統治者歌頌諸葛亮,是因為諸葛亮大權在握,還能忠於漢室。

所以說,假如歷史真相是諸葛亮先見的劉備,那麼歷代朝野都是無法接受的。

「三顧茅廬」被後人渲染成一個傳奇故事,可能是因為諸葛亮成功的出仕經歷和卓越的名聲,使其成為了後代文人眼中理想的形象。

「學而優則仕」,文人們都渴望有明君的知遇,而高姿態的出仕又是一種無比的榮耀。

所以,「三顧茅廬」實為千古文人心中一個夢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可能不知道的 真實的「三顧茅廬」

理民為長奇謀為短——隱去「神話」光環的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治國有方,料事如神,重情重義,鞠躬盡瘁,儼然一位集智慧與道義於一身的「完人」。但小說畢竟有太多虛構成分,魯迅就曾有「狀諸葛亮之...

"三顧茅廬」是真的嗎?是真是假。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的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若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

劉備「三顧茅廬」是真有其事還是後人杜撰?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但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究竟是不是「三顧...

劉備到底有沒有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相信所有人都知道。它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當中的《三國演義》中,寫的是劉備三次到茅廬之中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是栩栩如生,同時也把劉備對...

劉備真的做到「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嗎?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世人皆知。 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就詳細敘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成就霸業的故事。將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態度描寫得惟妙惟肖,把劉備對諸...

三顧茅廬的不只劉備,孫策曹操也干過

三國演義里,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多次前往諸葛亮的住所,用誠心打動諸葛亮。這件事情被《三國演義》渲染成為一段佳話,這就是「三顧茅廬」。不過,真正的歷史上,劉備請諸葛亮並沒有那麼精彩,《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