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戰秦瓊,為什麼是關公獲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高成 時拾史事
有時
你也許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如果亞歷山大的東征部隊與始皇帝的秦軍不期而遇,雙方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如果壯年的程咬金邂逅如日中天的西楚霸王,哪一個會笑到最後?
如果巔峰時的勒布朗·詹姆斯對上90年代初的麥可·喬丹,誰又會打爆誰?
三個問題貌似很難,但在有些人的眼裡,解決它們並非難事,比如,可以這麼做:
第一個:打一把類似《帝國時代》的遊戲
第二個:玩一盤《王者榮耀》
第三個:用NBA 2K試試
可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每次涉及類似的問題,天空仿佛會飄來五個字:「關公戰秦瓊」,普遍的看法是,兩位強者沒有生活在同一時期,無法進行對比。
事實上也是如此,關羽、秦瓊都是驍勇善戰的猛將,論武功,孰優孰劣難以衡量。
然而,如果換一個角度,關公確實可以與秦瓊一戰,那就是兩人在後世影響力上的對比。
這方面,關羽明顯要好於秦叔寶。
也許你已經注意到了,在去世一千多後,關羽成為了朝廷與民間都十分推崇的人物,他先被封為武安王,後被封為關聖大帝。
中國古代將心璀璨,名將如雲,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非常多,關羽卻可以從中脫穎而出,成為與「文聖」孔子並列的「武聖」。
無論是大陸地區,還是港澳台,甚至日韓、東南亞、美國,都可以看到關帝廟的身影,無論黑道白道,心中都敬佩關老爺為人,給他畢恭畢敬地上柱香。
至於秦瓊,相比之下,他受到的待遇便很一般了,只是位民間的門神,並沒有受到後世朝廷、上層人士的青睞。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關羽能夠在後世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而秦叔寶為什麼稍遜一籌?
標準一:武力值
關羽的職業是武將,在生前,他是這個行業中的優秀人物。
白馬之戰,曹操派張遼、關羽迎擊顏良,關羽「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袁紹諸將中,沒有一個人打得過關羽;襄樊之戰,淫雨霏霏,漢水暴漲,關羽抓住戰機,降于禁,斬龐德,擊敗「七軍」,「威震華夏」,曹操一度產生遷都的想法。
刮骨療毒更是典型的事例,醫生給他治療時,關羽和諸將飲酒吃肉,談笑自若,面無懼色。
對於關羽的勇猛,敵人也是心知肚明,比如程昱說:「劉備有英明,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
」夷陵之戰前,曹丕召集群臣討論,劉備會不會出兵攻吳,幾乎所有大臣的都認為:「蜀,小國耳,名將唯羽。
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
」一個「唯」字可以看出關羽在魏國大臣心中的地位,連他都死了,劉備還敢上?
(陸樹銘版關羽)
(于榮光版關羽)
(甄子丹版關羽)
(最喜歡誰扮演的關雲長?)
在古代,底層的百姓無權無勢,戰亂、疾病、災害、強權……威脅著他們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活,人們希望得到關羽這樣的猛將庇佑,獲得安全感,驅散邪惡勢力,保一家平安。
特別是在金兵南下、蒙古入侵、滿清入關這樣的日子裡,儘早結束殺戮,免遭塗炭之苦是百姓極度渴望的。
不光底層這樣想,上層也有這麼想的,比如滿清的統治者,19世紀時,滿清的統治江河日下,內憂外患,在這樣的背景下,朝廷多次給關羽增加封號,嘉慶年間發生天理教起義,朝廷為關公加「仁勇」二字;道光年間平張格爾,加「威顯」,咸豐年間,太平天國運動愈演愈烈,清廷給的封號就更多了,一有戰亂,就給關羽加封,希望關老爺多顯靈,護佑官軍,給人一種臨時抱佛腳的感覺。
在史書中,秦瓊也是位勇將,也能在萬人之中取敵將首級,但他的作用主要是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看不出有多少獨當一面的能力;至於關羽,往往被劉備予以重任,占領徐州時,任命他為下邳太守,征討劉璋,留關羽鎮守荊州。
總體來看,兩人都十分勇猛,武藝高低並不是造成雙方差距的主要原因,換句話說,關羽身上肯定有秦叔寶沒有的某些特點。
標準二:尊劉貶曹
如果你看過陳壽的《三國志》,會發現作者以曹魏為正統,曹操、曹丕都是本紀,劉備、孫權只是列傳,但是在南宋讀書人的眼裡,正統變成了蜀漢,尊劉抑曹的傾向十分明顯,為什麼要以蜀漢為正統呢?仔細一想,會發現南宋的情況與蜀漢的情形十分相似,三國時期,曹魏占據中原,劉備雖然地盤最小,但政治口號是「復興漢室」,當蜀中謠傳漢帝已死,劉備稱帝,國號仍為「漢」。
諸葛亮北伐,目的是「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劉蜀政權的使命就是復興漢室,恢復前朝。
南宋曾經擁有中原,金人南下後,靖康之變,二帝北狩,喪失半壁江山,皇帝要給祖宗上墳都得辦護照。
但他們依然在苦苦支撐,伺機恢復,這和蜀漢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關林)
關羽作為蜀漢政權的頭號武將,為了復興漢室奮鬥終生,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歌頌他,就可以鼓舞更多的南宋男兒向關羽學習,為正統政權流盡最後一滴血,不屈服於北方的女真人。
秦叔寶為李世民征戰完,唐朝已經統一了,跟南宋的情況差別很大,而且李唐皇室與胡人的聯繫較為密切,論正統性,不如漢朝來的純粹。
加之李淵起兵不是為了復興隋朝,他們是要推翻隋朝,建立屬於自己的王朝,李淵攻入長安,架空、廢黜隋恭帝,和曹氏父子對待漢帝的手法有一定相似性,這不是宋代讀書人想要推崇的東西。
標準三:跳槽次數
除了彰顯正統,還有一個統治者非常關心的東西,那就是關羽身上的忠君,關羽雖然跟過曹操一段日子,但一直忠誠於劉備,絕無二心。
史書說他「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畏艱險」。
即使遇到困難,也沒有棄劉備而去。
徐州之戰後,曹操待關羽極好,給的條件非常優厚,但關羽卻對張遼說:「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臨行前,曹操對關羽賞賜有加,關羽分文不取。
生命的最後關頭,敗走麥城,關羽寧願逃跑,也不投降,最終用自己的死亡報答了劉備的恩情。
如此誓死賣命的忠臣良將,自然是上層非常喜歡的人物,畢竟槍桿子裡出政權,不光要教軍人怎麼開槍,還要告訴他們對誰開槍,洪承疇、祖大壽等人,明明是滿清的功臣,可死後卻被放入《貳臣傳》,史可法、張煌言,明明是敵對方,卻受到乾隆皇帝的尊重,青史留名。
在封建統治者看來,他們不喜歡識時務的俊傑,更喜歡寧死不屈的忠臣,就算是愚忠也無所謂。
從這個角度看,秦叔寶便沒有關羽那麼完美了,據兩唐書記載,秦瓊先為隋朝效力,在張須陀、來護兒手下當兵,後來又投奔過李密、裴仁基、王世充,在發現王世充不是明主後,與程咬金等人一起在陣前投奔李唐,可以說是一位經常跳槽的武將,對於秦叔寶個人來說,他捨棄王世充,跟隨李世民,絕對是明智之舉,是人生的重要轉折。
但在後世統治者看來,秦叔寶的行為就是叛變,他輔佐的李淵、李世民,也是隋朝的叛臣。
如果以官方的力量大力推崇秦叔寶,豈不是在鼓勵部下「良臣擇主而事,良禽擇木而棲」?哪天輪到自己勢微,手下都敢換門庭,連個殉葬的都沒有,著實可憐。
權衡之下,關羽的忠君更受上層的喜歡,要是全天下都忠於自己,沒有二心,那就更完美了,當然,那絕對是痴心妄想,世上總有明白人。
桃園結義VS瓦崗聚義
對於老百姓而言,皇帝不管姓劉還是姓李,其實都差不多,照樣磕頭納稅服徭役,在民間,人們對關羽的義更感興趣,認為他義薄雲天。
在明清時期,《三國演義》、《說唐》等相關小說都有結義的情節,可命運卻完全不同。
有句俗語叫:「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講的就是這麼個事。
在正史中,劉、關、張三人關係很好,「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曹魏陣營的劉曄也說:「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幾十年來,三人風雨同舟,沒有出現「我為兄弟兩肋插刀,兄弟在背後插我兩刀」的不和諧現象。
後人過目後,有感於此,特意設計了「桃園結義」「古城會」等情節,將他們的關係升級為結義兄弟。
關羽殞命後,張飛因為急切想報仇,威逼部下,害死了自己;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用全國之兵伐吳,為二弟、三弟報仇,結果慘敗,駕崩於白帝城。
總體來說,無論正史還是小說,三人的關係都善始善終,彼此奔赴黃泉的時間非常接近,真有點「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味道了。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在中國社會,不用說你都知道,「關係」二字實在是太重要了,某件事情,本來做不了,可能因為認識了某個人,打了聲招呼,便輕而易舉地完成了。
人們在結交朋友的時候,當然希望交的都是劉關張那樣的真朋友,而不是為了利益隨便出賣人的損友。
(玉泉山上玉泉寺)
小說中,作為桃園結義的一份子,關羽這個朋友確實對得起大哥、三弟,可是在《說唐》中,賈家樓四十六友非但不是一條心,甚至反目成仇,在戰場上兵戎相見,比如單雄信和秦叔寶、程咬金、徐茂功他們。
之所以要結義,構建關係網,是因為個體力量比較薄弱,穩定的圈子可以相互照應,有點抱團取暖的意思,比如海外的一些華僑華人一起拜關公,除了祈求平安,關公信仰還是維繫彼此關係的一種紐帶,大家擁有同樣的信仰,學習關羽的義,精誠團結,在陌生的國度生存下去。
朋友往往是了解你的人,如果要傷害你,也比其他人更為容易,如此一來,掛印封金、重義輕利的關公自然更受重視,誰希望自己跟朋友的結局和瓦崗寨的結義兄弟們一樣?
特別有意思的是華容道遇曹操這一回,本來在史實中,曹操並沒有在華容道與關羽碰見過,小說中完全可以不寫這個情節,但後世文人非要這樣寫,一定給關羽出個難題,忠義不兩全,你關羽到底想要哪一個?放的話,違背劉備的命令,可能軍法從事;不放的話,曹操有大恩於你,是為不義。
最後,關羽冒著生命危險
,選擇了義,多多少少能夠反映後人的價值取向。
其他原因
此外,還有一些原因也推動關羽成為「網紅」,比如中國老百姓更同情失敗的英雄,關羽奮鬥一生,活了五十多歲,與兒子關平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充滿了悲情與唏噓;秦叔寶則功臣名就,封妻蔭子,位列國公,儘管晚年屢屢得病,但他輔佐的君主統一了天下,自己也高官厚祿,陪葬皇陵,登上人生巔峰。
相比之下,關羽的結局更讓人印象深刻,畢竟是血的教訓。
同樣的問題在劉邦、項羽身上也有體現,人們往往更同情別姬、自刎的項羽,認為他英勇、率直、真性情,對善於權謀的「老司機」劉邦,儘管他屌絲逆襲,也很不容易,但他是位成功者,榮華富貴了,缺少些悲情。
在裴松之的注中,有這麼一條記載:「關羽愛《左氏春秋》,諷誦略皆上口。
」雖然這句話沒有出現在《三國志》的正文中,還是引起了後代讀書人的關注,這句話說明什麼?說明關羽喜歡看「四書五經」中的《春秋》,是一員儒將,推崇關羽,不就是推崇信奉儒家學說的人嗎?這對於五代以來倫常敗壞,渴望恢復綱常名教的宋代儒學復興運動是大有裨益的,能夠引導更多的讀書人學習儒家經典,看,連關公都學,你還有什麼理由不重視呢。
(夜讀春秋)
最後是宣傳渠道、力度的差別,關羽是官方大力宣揚的人物,朝廷在中國有多大的的影響力,是不言而喻的,藉助官府,關公的形象被推及四方,介紹給各地的百姓,而秦瓊,則沒有這麼好平台,原因之前說過了。
民間了解關羽主要還是通過《三國演義》,該書通俗易懂、精彩紛呈,成就極高,數百年來,不知有多少路人轉粉,每次提到古典小說,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四大奇書」,後來演變為「四大名著」,關羽做為其中的正面人物,「義絕」的化身,很容易得到大眾的認可。
既然有《三國演義》,那有沒有其他朝代的演義呢?當然是有的,這就好比十年前,《明朝那些事兒》走紅後,突然之間,每個朝代都有「事」了,成功的方式往往被效仿,有條件的都想分一杯羹。
但論成就、論水平,其他朝代的演義無法達到《三國演義》的高度,涉及隋唐的小說演義也是如此,雖然作品的數量挺多,但人氣遠遠比不上《三國演義》,如此一來,知道關公的人比了解秦瓊的人多就不足為奇了。
民間流傳著相當多的關羽故事、傳說,雖然離事實有一定差距,但也不是空穴來風,在史書中,往往能夠找到最初的源頭,如果歷史上壓根就沒有這個人物,有關於他的信仰便無從談起。
關公能夠獲得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廣泛認可,除其本身具備的素質外,還因為人們在關羽身上寄託了許多現實的需要,朝不保夕的難民看重他的「勇」,高高在上的統治者看重他的「忠」,混跡於江湖的黑社會老大喜歡他的「義」,人們各取所需,殊途同歸,使關公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當然,如果比的不是影響力,是其他方面,最後得出結論秦瓊比關羽好,那也是正常的。
(湖北當陽關帝陵)
【往期回顧】
這是#夢回初唐#系列第34期
上一期是:(文章連結)
【參考文獻】
《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三國志》、《三國演義》、《說唐》
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時拾史事是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讀者群號 535858375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歷史其實並沒有此事,史書是這樣說的
在《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是第一個著名的故事,也是後來許多精彩橋段的基礎。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想到他們祭告天地,焚香而拜,結為異姓兄弟的故事。那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
《三國演義》主旨是尊劉貶曹,但為何後世更推崇曹操而非劉備呢?
在三國演義小說中,曹操殘暴、多疑、為人不厚道,挾天子以令諸侯,雖廣納天下英雄,但不以仁義為做人的基本原則,講究寧我負人,而不可天下人負我的為人處世原則,讓許多讀者稱之為奸雄,是封建正統思想的反面...
說三國話權謀(42):還有比桃園結義更忠義的人,此人人人都知道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全書的文眼,是曠古爍今的一次英雄的結合,三個身體一個靈魂。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每每讀到此段,我總會熱血澎湃。
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關羽,有什麼資格成為武聖!原因在此
性格剛愎自用、目空一切的關羽,在成為封疆大吏的時候,妄想北敵曹操、東拒孫吳,結果兵敗身死,荊州被孫曹所瓜分,給劉備的統一大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再加上後來的夷陵之戰的慘敗,蜀漢成為了三國爭霸的小兄...
同是三國名將,為何關羽被稱關二爺,張飛不是張三爺
說起三國名將,關羽、張飛絕對能占一席之地,甚至相比其他的名將趙雲、馬超、呂布、黃忠、許褚、典韋等,其人氣更是讓人不能望其項背。對比張飛,關羽在民眾心中更是有重要的地位,直到現代,很多人春節貼門神...
信不信?劉備去衣冠廟祭奠關羽 必在洗面橋下馬洗臉
□文/李殿元三國中,最有名、最為全民崇拜的人物,關羽恐怕僅次於諸葛亮。雖然關羽是蜀漢最重要的將領,可是,關羽並沒有在成都生活過。他長期駐守荊州,史書上沒有他來過成都的記載,可以說他個人幾乎與成都...
劉備臨終前託孤,諸葛亮可取代之,後有刀斧手伺機而動?
其實大家所熟悉的三國不過是通過《三國演義》了解到的,其實真正的三國歷史跟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還是有很大差別的。《三國演義》的主人公是劉關張,主要烘托的是蜀漢。曹操,孫權,司馬懿等人也都是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