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後期內部混亂,為什麼在蜀漢滅亡後,還能堅持了十數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要論天下三分後,哪個政權最先滅亡,那自公元249年高平陵政變後,曹魏政權就算名存實亡了。

但實際上,如果是按君主投降或被廢除,國家另立這方面來說,蜀漢才算是最先滅亡的。

公元263年,鄧艾的三千疲兵偷渡陰平,來到成都城下,劉禪出城投降,終結了蜀國的政權。

而當時東吳內部的情況,比蜀漢要糟糕得多。

由於孫權晚年昏庸,在繼承人問題上多有猶豫,再加上孫權的女兒孫魯班參與到立儲之中,導致東吳內部政權十分動盪。

即便是後來孫皓登基稱帝,也沒能將大廈將傾的東吳挽救回來,加上孫皓不但沉溺酒色,而且專於殺戮,昏庸暴虐,惹得東吳民怨四起,可以說,就算最終司馬家沒有滅吳,內部混亂的東吳也將自取滅亡。

但讓人奇怪的是,比蜀漢內部糟糕得多的東吳,為什麼能在蜀漢滅國後,還堅持了十七年之久呢?

首先,這得歸功於東吳的地理位置。

要知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因此蜀地易守難攻,但實際上,當時東吳在孫權的治理下,能夠與北方的曹魏政權抗衡,靠的就是不輸給蜀漢內部山川之險的長江。

要知道長江水面寬闊,流量大,而且比較深,冬季雖然相對較小,也不是輕易就能過去的。

在冷兵器時代,軍隊不易過江,易守難攻。

更何況曹魏陣營在北方,士兵大多不善水戰,相對而言,長江對於北方將士更不友好。

正因如此,曹操當年率大軍南征,也沒能贏下赤壁之戰。

更何況東吳後期還有陸抗等當世名將鎮守長江,在這樣的情況下,曹魏或者司馬家想要輕易跨江擊敗東吳,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次,在消滅蜀漢後,消滅東吳並不是司馬家的第一要務。

要知道當年司馬昭派大將鍾會兵分三路進攻蜀漢,最終逼得劉禪投降的兩年後,司馬昭就去世了。

而在司馬昭去世,司馬炎繼位不過數月後,他就直接廢除魏帝,自己登基稱帝,建立晉朝。

但畢竟晉國是建立在魏國之上的,雖說從司馬懿奪權開始,就不遺餘力的清理朝中忠心曹魏的大臣,但此前曹氏畢竟是名義上的皇室,暗中忠心他們的臣子還是有不少的。

為了防止這些大臣們乘機謀反,司馬炎必須要確保內部穩定,才能再圖謀東吳。

更何況司馬家謀權篡位,本就名不正言不順,再加上司馬昭在世時,其家臣曾殺死了當時的皇帝曹髦,這樣的弒君行為本就激起了當時魏國上下的不滿,此為內憂。

而且剛剛攻占的蜀漢內部也很不安穩,畢竟劉備父子在蜀中經營多年,丞相諸葛亮的身影在益州百姓的心中也揮之不去,一旦處理不好蜀中的情況,只怕剛剛得到的蜀川會成晉國的心腹大患,此為外患。

因此司馬炎登基後,他不僅需要穩定朝廷內部,也需要安撫蜀地的百姓,如此內憂外患下,他自然沒有多餘的心思東征孫吳。

第三,中原大地上格局混戰的同時,北方的遊牧民族,南方的蠻族等少數民族沒有了壓制,逐漸發展起來,邊境內外衝突四起,司馬炎不得不分兵處理這些強勁的敵人,因此分身乏術,無法再對東吳用兵。

筆者認為,正因為有著天時與地利的幫助,使得東吳後期即便沒有人和,也能在蜀漢滅亡後堅持了十七年之久。

只可惜東吳的末代君主也不是千古名君,再加上東吳偏安一隅,難以發展,因此最終也難逃滅國的命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司馬炎建立西晉後,如何處置三國的亡國之君?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新王朝的誕生,意味著一個甚至多箇舊王朝和國家的覆滅。作為新王朝創建者的開國皇帝自然風光無限,而舊王朝最後的君主卻被冠以「亡國之君」的稱呼。一般情況下,新王朝對於前朝的「亡國...

劉禪,究竟是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虎父無犬子」這句話,在劉備父子身上失效了。劉玄德半生流離打下來的蜀漢帝國,在他兒子劉禪手裡,愈發孱弱,以至於竟成三國中最先滅國的那個。千百年來,人們對蜀國有多深情,就對後主劉禪有多嫌棄。因為他...

讀完這篇文章,讓你對三國帝王史了如指掌

東漢末年,硝煙四起,群雄爭霸,因此出現了一個特殊的時期——三國。三國,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眾人皆知的赤壁之戰後,孫劉聯盟打敗了曹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形。三國歷史是大家比較熟悉的,...

天大的誤會,扶不起的阿斗,劉嬋其實不昏庸

「扶不起的阿斗」是過去人們對劉禪天大的誤會。在很多人對歷史的印象中,提到劉備和甘夫人所生的兒子劉禪,我們就往往會想到「扶不起的阿斗」和頗具諷刺的「樂不思蜀」,都不是什麼好的印象。其實這都是大家...

蜀國治理得最好 卻最先滅亡 究其原因是什麼

自赤壁之戰以後,三足鼎立之勢已然形成,三國君主紛紛稱帝,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次年,劉備在蜀地稱帝,國號「蜀」,史稱蜀漢;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