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還是另有深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中描寫諸葛亮六出祁山,刻畫出了一個神機妙算、無所不知的神人的形象。

歷史上諸葛亮也確實多次北伐,但幾乎每次規模都不大,糧盡就退軍,敵軍追擊過來,就立馬消滅掉,就這樣幹掉了猛將王雙,五子良將張郃。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說諸葛亮屢次北伐,徒勞無功,窮兵黷武,苦了蜀地的百姓。

甚至把蜀國最後滅亡的原因都往他頭上扣。

那麼諸葛亮真的這麼不堪嗎?他屢次北伐又是為了什麼呢?

有人說,當然是為了消滅曹魏,統一天下,興復漢室了。

其實只說對了一半,諸葛亮當然要興復漢室,也想要消滅曹魏,一統天下。

當諸葛亮通曉天下大勢,其實知道要短時間消滅曹魏是不可能的。

他在出師表就說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他最終的目標就是拿下長安,最好還能取得洛陽。

那麼為什麼把消滅曹魏定為目標呢?因為諸葛亮雖然厲害,終究不是神仙,一個人再怎麼厲害,也不可能一個人逆轉天下大勢。

要知道,從外部消滅一個國家幾乎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說絕不可能。

各位可以想想,歷朝歷代那個不是腐朽到了骨子裡,農民起義多少次才能成功。

而魏國呢,曹操唯才是舉,保障了寒族的利益,讓百姓屯田休養生息。

曹丕一上台,就接受陳群的建議,搞了九品中正制,贏得了士族的支持。

曹魏內部相當團結,而且人口數比蜀吳加起來還多,那麼怎麼辦呢?

蜀國可以不打仗也搞修養生息嗎?答案是不可以,劉備死後,蜀國內部矛盾重重,荊州派、益州派、劉備并州帶出來的元老各有各的利益訴求。

益州就那麼大,根本不夠分。

而且同樣的國家機構要養著,魏國地盤那麼大,稅負自然要低於蜀國。

一旦觸碰到蜀地本地豪強的利益,轉身就可能被出賣給曹魏。

那麼就剩下一個辦法了:發動戰爭,把矛盾轉移出去。

你們不是想要利益嗎?好,跟我北伐,打下來有你們的好處。

這樣既轉移了矛盾,還練了兵,一舉兩得。

但是只知道發動戰爭是不行的,一旦戰爭規模太大,就成了國力的較量,這樣無異於以卵擊石。

於是,這一幕就出現了。

諸葛亮氣勢洶洶地舉著收復中原、消滅曹魏的旗號,卻一直忘西涼打,時而圍一下長安,嚇得曹魏急忙把各地駐軍調過來。

諸葛亮一看鬧得差不多了,割了一波麥子,強了一波糧食走了,在順便把人口遷到蜀國境內,縮減差距。

而打西涼是因為西涼一直是曹魏控制最薄弱的地方,諸葛亮就搞仁政,向羌族借兵,又利用馬超的威望收復羌人,可惜馬超死得太早。

控制了涼州,蜀國面積就擴大了一倍,而且西涼產良馬,可以訓練精銳的騎兵,然後再收復長安和洛陽。

所以最後諸葛亮就帶著人築營寨在西涼屯田,穩紮穩打慢慢來,可惜天不假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

這就解釋了諸葛亮治軍那麼厲害,卻為什麼沒打過大的勝仗。

因為他不敢打,一直儘可能地保全蜀軍的實力,削弱魏軍的實力。

因為他輸不起,魏國戰敗還能從各地調兵,他敗了,蜀國就萬劫不復。

所以他始終不把兵權交給任何一個人,因為別人把握不好這個度。

他打的每一場仗都是賺了的,搶糧食,搶地盤,搶人口,保全自身實力。

糧食吃完了就撤軍,你來追我就揍你丫的。

他真的就籌不到軍糧嗎?提高賦稅,或者強征百姓的糧食就可以了,但諸葛亮不會這麼做。

所以,諸葛亮死後蜀地的百姓都痛哭不止,自發為諸葛亮披麻戴孝,把他當作神仙來祭拜。

而蜀國在諸葛亮的治理下政治清明,幾乎沒有貪官污吏。

如果真的是窮兵黷武,稅賦繁重,那麼蜀地的百姓會那麼懷念他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袁南生:魯肅比諸葛亮高明在哪裡?

[摘要]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利益;外交目標必須以國力為基礎,不能透支國力;該妥協時妥協是理性外交、成功外交的題中應有之義;對盟友不能一味遷就,該堅持的要堅持,該鬥爭的要鬥爭。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

諸葛亮才智過人,為什麼依然無法興復漢室?

在中國歷史上,諸葛亮一直是智慧的化身。他善於治理國家,對兵法研究深入。唐朝大將李靖就十分推崇諸葛亮。他曾說過,自己的兵法就是從諸葛亮那裡學來的。至於像「連弩」,「木牛流馬」,則屬於諸葛亮的業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