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是真的扶不起,還是韜光養晦,聰明絕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白帝城託孤時,劉備跟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等到諸葛亮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時,又讓魯王劉永、梁王劉理等(此時劉禪坐鎮益州)對他以父事之,接著又囑咐趙雲好生看好自己的兒子。

從對諸葛亮一來一回的拉攏與防範中,既看出了劉備高超的政治智慧,又讓人懷疑劉禪這個傳說中「扶不起的阿斗是不是真的扶不起,以至於劉備到死都不放心?既然這樣的話,為什麼劉備不折中從魯王和梁王中選擇一位繼承大統呢?

垂垂老矣的劉備

問題是劉備作為三國中最會識人的梟雄,如果劉禪不堪培養,他是不會放心傳位給他的。

每當第一代帝王打下天下時,由於戰爭頻發,民力消耗過大,為避免民怨四起,往往會選擇一位守成持重的人來繼位。

正所謂創業容易,守業難。

如果劉禪不是一位值得託付的兒子,他是很難坐上帝位的。

那麼說他值得託付是從哪裡得出結論的呢?

一、內患的原因:相比於三國中曹操與孫權,劉備雖然有個皇叔的身份,但是他是真正從社會底層爬起來的,在一步一個腳印中建立了自己的帝業的。

這樣一來,白手起家是勵志的,卻也埋下了隱患:沒有根基。

劉禪從劉備手中接過大權,面臨的是益州派與荊州派的角力,一旦把控不好,翻船是分分鐘的事。

荊州派以諸葛亮為代表,在劉備入主西川後,荊州派占據主導,而以法正、李嚴為首的益州派肯定不樂意,家丟了,權力也丟了,換誰也接受不了。

這時,平衡之術尤為重要,如果沒有協調的能力,想必劉備是不會讓劉禪繼位的。

在主政早期,他知道荊州派的諸葛亮是蜀國的頂樑柱,甘心放權給諸葛亮,以圖恢復漢室基業,但在軍隊最重要的問題上——糧草卻牢牢給了益州派李嚴把控,不可謂不高明;諸葛亮逝世後,他立馬廢除了丞相制,收大權於己身,同時重用費禕和蔣琬,使其相互制約,明確君權為上。

所以我們看到劉禪在位41年間,蜀國上下大體相安無事,國泰明安!

韜光養晦的阿斗

二、外亂的原因:諸葛亮說過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在關羽丟掉荊州並身亡之後,他的隆中決策已經名存實亡,光復漢室的幾率已經很渺茫了。

只保有益州後,面臨的局勢就是易守難攻了,所以我們看到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徒勞無功,到最後也就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在易守難攻的情況下,三國後期鄧艾出奇兵攻到城下的時候,蜀國早已無險可守,如果堅持不降,早晚也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情了,這裡的投降不只是愛民的表現,也是睿智的表現。

投降之後在司馬昭注視的情況下,能夠裝傻說出:「此間樂不思蜀也」的話,看得出劉禪是一個懂得玩弄心理的人,在人家屋檐下能夠獨善其身,獲封安樂公也未嘗不是一件美事。

蜀國滅亡後的勢力圖

下面這段話是劉備留給劉禪的遺書,或許真的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吧:

「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

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

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汝父德薄,勿效之。

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

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揭秘:劉備死後為何諸葛亮不奪權稱帝?

提到三國中蜀漢帝國的滅亡,很多人將責任推在了扶不起的阿斗身上。甚至有激進的觀點表示,如果諸葛亮真的取代了劉禪的王位,說不定就一統中原,恢復漢室了。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的權力可謂是達到了人生的頂峰...

大智若愚:諸葛亮死後劉禪如何治理蜀國

歷來對史事都存在不同看法,這本是正常現象。比如近日有學者稱水滸一百單八將都是土匪強盜,瞬時引來板磚無數。其實,如果站在宋皇帝的立場上看,他 們不是恐怖分子是什麼?孔子是喪家犬,李白是古惑仔,換個...

說劉禪是「扶不起來的阿斗」的人你們錯了

三國時期劉備的長子劉禪,小名阿斗,公元223年劉備病故後,劉禪繼位,歷史上稱他為後主,劉禪在位41年後蜀漢就亡了。近些年來一些學者們對「扶不起的阿斗」提出質疑,很多人認為劉禪既然能在位41年之久...